姜欣瑤
【摘 要】新課程改革要求發揮學生在教學中主體作用。作文能力是語文綜合素養的最好體現,本文從發揮學生評改作文主動性的理論,評改內容和評改方法三方面,闡述了如何發揮學生評改作為主動性,促進作文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作文評改;學生;主體性
作文能力是語文綜合素養的最好體現,也是語文教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長久以來,教師或學者更多地將作文教學的關注點放在寫作前期的指導上,以為寫作完成便大功告成,忽視了這之后的評改過程,本文將著重如何利用作文評改激發學生寫作興趣,提升寫作水平。
一、發揮學生評改作文主動性的理論
(一)傳統作文教學的弊端
我國傳統作文教學,重視對學生寫作前的指導和寫作技巧的傳授,忽略了學生在寫作中的主體感悟與自我提升的過程。教師指導,命題,學生寫作,教師批改,已成為傳統作文教學的基本模式,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邏輯判斷能力并沒有在此過程中得到提升,長久以來的固定模式也讓學生產生疲倦心理,討厭寫作文,湊字數,寫出文章就是創作的結束,批改的作文只看教師給的等第等情況普遍存在。另外,由于整個作文評改過程都是有教師一人完成,難免會形成作文“一言堂”,老師一人的觀點決定作文的好壞,而作文并就是激發、訓練學生表達能力的手段,老師與學生認識上存在的鴻溝,往往導致無法理解孩子內心所要表達的事物,這樣費盡心思寫下的評語讓孩子無法從內心認同,變成“出力不討好”。
(二)《語文課程標準》的重視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對于第三學段的習作要求中就有“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范整潔。根據表達需要,正確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1]同時,學生評改作文也實現了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尊重學生的寫作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我反思。
(三)“教師為了不教”思想的實踐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的第一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中就立在培養學生自主修改作文的好習慣。“文章不厭百回改”,縱觀古今,經典的文章的都是經過無數次修改才得以流傳至今,一部《紅樓夢》經曹雪芹”批閱十載,增刪五次”,可謂“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托爾斯泰的《復活》僅對女主人公瑪絲洛娃的肖像描寫就修改了20多次。葉圣陶先生提出的“教師為了不教”的理論應用到寫作教學中,就需要學生學會評價、修改自己或別人的作文,“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必做到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提出主體參與式作文修改。[2]
二、明確學生評改內容
(一)整篇文章
對于評改整篇文章來說,教師要指導學生著重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文章是否圍繞中心,選材恰當與否。如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習作二的要求是認真觀察一種小動物,把動物的外形和動作寫下來。有同學寫成了自己與小動物之間發生的趣事,這便是沒有把握習作要求,選材不當。第二,要看是否是真情實感,有無情感或心理的表達。第三、作文層次是否清晰,段落安排和詳略的處理是否合理。第四,卷面是否整潔。指導學生對這些方面的評價放在作文的最后,也就是總批部分。
(二)片段修改
對于作文片段進行評改,要指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評判,第一有無錯別字。第二,標點是否正確,書寫、行款格式是否符合規定。第三,整篇文章的語言文字如何?句子是否通順,表達是否完整,是否有精彩語句,是否首尾呼應,修辭運用是否形象貼切等。第四,是否能夠運用一定的寫作手法。指導學生對以上方面的評價放在作文的評改欄里,也是眉批部分。
學生的評改無法做到面面俱到,可以有的放矢,在評改一篇作文時,教師就這篇習作容易出現的問題重點強調,專注一兩個關注點,學生就從這一兩個關注點入手評改習作。
三、指導學生評改方法
(一)自我評改
學生是作文的創作者,也是作文的一個重要讀者。葉圣陶先生就曾說:“文章寫完了,從頭到尾看一遍,馬上自己審核,自己修訂,這也是一種習慣。”“改”的優先權應該屬于作文的本人,這也是“二次創作”的過程,指導學生作文評改,首先是培養學生的自我能力,喚起自我意識。
(二)相互評改
互評可以是一人評改一篇別的同學的作文,也可以小組共評一篇作文。我更偏向于小組共評,在提升學生作文能力的同時也促進了合作能力的培養。每小組四人,由一名寫作水平較高的學生擔任小組長,負責帶領評改、記錄和總結工作。首先,小組長要帶領大家初次泛讀,了解作文內容的同時改正其中的錯字,錯誤的標點符合。接著深入精讀,從作文的第一段開始,一段段進行,有修改意見的同學表達見解,其他三位同學討論,最后由小組長做最終的記錄。最后進行第三次整體閱讀,對于整篇文章發表意見,由小組長總結習作的優缺點并記錄。
無論是自評還是互評,教師首先要說明本次習作評改的重點關注點,讓學生在明確評改要求的基礎上再進行。
(三)佳作賞析與病例分析
每次寫作總有成功的佳作和有待改進的病例,兩相對比,學生極易發現其中的差距。每次小組互評結束,我都會詢問,哪一小組愿意推薦你認為的佳作給全班共同欣賞?同時,小組中認為自己評改的作文出現了本次習作要求容易犯的錯誤,也推薦供大家共同修改。佳作欣賞中,我要求學生評價作文究竟好在哪里?而對于病例,也要找出病因所在,學會改正。[3]
著眼于學生的個性發展,作文教學必須從傳統模式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充分發揮學生在作文評改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作文的積極性,才能又快又好地提升學生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3, 23-24
[2]李彬.作文修改應突出學生主體參與意識[J].教研天地,2012,1:34-35
[3]王長宏.讓學生在作文評改中“動”起來[J].新語文學習,2007,1: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