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健

摘要:目的 對關節鏡結合復位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臨床療效進行探討。方法 對我院曾收治的86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按照數字隨機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例,對照組給予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觀察組采用關節鏡結合復位內固定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對照組治療效果明顯低于觀察組(P<0.05),且觀察組患者關于切口長度、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及恢復時間等臨床資料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治療脛骨平臺骨折,采用膝關節鏡結合復位內固定方法治療臨床療效顯著,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身體狀況,幫助患者早日康復。
關鍵詞:膝關節鏡;復位內固定;脛骨平臺骨折
脛骨平臺骨折是一種常見的臨床關節內骨折,主要由暴力或軸向壓應力導致[1]。近年來,微創技術迅速發展,膝關節鏡結合復位內固定成為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有效方法。本文分析了膝關節鏡結合復位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臨床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3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86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其中男女比例48∶38,年齡21~72歲,平均年齡(41.9±8.2)歲。根據Schatzker分型標準對所有患者進行分型,其中35例I型,25例II型,17例III型,9例IV型。納入標準:①經Schatzker分型為I~IV型;②均為閉合性骨折,無嚴重復合性創傷;③受傷前膝關節功能良好;④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所有患者按照數字隨機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進行比較,以P>0.05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方法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采取關節鏡結合復位內固定方法進行治療,具體方法如下:①行全麻或連續硬膜外麻醉;②對膝關節鏡進行檢查,置鏡取膝關節前外側或前內側入路;③灌洗關節腔,對關節腔積血及關節內游離骨塊進行清理;④確定患者脛骨平臺骨折情況,并根據Schatzker骨折分型分別對患者進行處理;⑤術后行石膏托外固定,對患膝進行冰敷;⑥指導患者進行膝關節功能訓練,確保患者能夠早日康復[2]。
1.3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關于切口長度、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及恢復時間等臨床資料,并按照Rasmussen評分標準對兩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分,主要分為四個等級:優,>26分;良,20~26分;中,10~19分;差,<10分。治療優良率=(優+良)/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以95%為可信區間,采用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以χ2值檢驗,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以t檢驗,當P<0.05時,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2 結果
2.1比較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觀察組治療優良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對比兩組患者關于切口長度、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及恢復時間等臨床資料,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結果
脛骨平臺骨折是關節內骨折的一種,一旦發生骨折就會造成比較嚴重的損傷,常見癥狀包括膝關節移位、脫位、脛骨平臺塌陷、韌帶拉傷等,甚至還可能損傷韌帶和半月板,嚴重影響了患者正常的膝關節功能[3]。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由于其切口過大,容易對患者造成較大的創傷,患者局部組織易脫離,術后骨折愈合也相對緩慢。
本研究結果表明,比較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觀察組治療優良率93.0%明顯優于對照組74.4%(P<0.05),說明采用膝關節鏡結合復位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骨折效果更佳。比較兩組患者各項臨床資料,觀察組在切口長度(6.03±1.36)cm、手術時間(81.49±27.88)min、住院時間(7.87±1.28)d、恢復時間(3.06±0.35)月等方面均少于對照組(P<0.05),說明采用膝關節鏡結合復位內固定手術能夠有助于盡早恢復患者的身體健康。黃勇[4]等人在研究中指出,在關節鏡下進行手術治療,視野良好,可在直視條件下行骨折解剖復位,有助于更加清晰地了解關節損傷情況,便于更好的治療,提升了患者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治療脛骨平臺骨折,采用膝關節鏡結合復位內固定方法治療臨床療效顯著,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身體狀況,幫助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林文琛,林偉東,王育新,等.膝關節鏡引導微創復位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臨床研究[J].河北醫學,2015,20(2):243-246.
[2]吳錚.膝關節鏡聯合復位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骨折58例的臨床研究[J].健康必讀(中旬刊),2013,12(10):198-199.
[3]梁建昕,管振華,吳駿,等.膝關節鏡聯合復位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效果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26):43-44.
[4]黃勇,樊效鴻,林硯銘,等.膝關節鏡聯合復位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骨折臨床研究[J].醫學信息,2014,27(13):199. 編輯/翟辰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