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一紅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英語教學改革的要求日漸突出。教師如何把課堂作為學生實踐活動的舞臺,增加學生口語活動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充分發揮學生潛能就成為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由于初中學生活潑好動、求知欲旺盛、競爭意識強,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采用實物、歌訣、簡筆畫等,能很好地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
一、設計課堂教學活動應遵循的原則
教學活動的最終目標是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所以活動的設計應始終圍繞學生展開,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應遵循的原則具體體現在:(1)面向全體學生,為全體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構建平臺,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2)創設真實的語言環境——根據活動內容的特點設計情景化、角色化的活動形式,使學生真切、自然、輕松地實踐語言活動。(3)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活動的設計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和語言能力,難度適中;合理安排活動時間、任務分配;指令簡練、清晰,以保活動的順利完成。(4)全面考慮學生的年齡、知識和時代特點,使活動具備趣味性、多樣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5)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目標,靈活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將活動和語言實踐結合起來,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
二、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應以學生為中心
在組織教學活動時應注重“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設計教學步驟,充分考慮到就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所謂以“學生為本”其實就是在充分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和學習需求的基礎上組織教學。就英語教學而言,“學生實際”即為“根據學生現有水平,生活經驗,用符合學生認知能力和接受能力的教學方法進行授課。
(一)利用學生熟悉的資源
我在教授頻度副詞時,利用了一件學生非常熟悉的東西作為引入—課程表。上課時,我請學生拿出課程表,詢問學生每周有幾節語文課?幾節外語課?幾節電腦課?幾節音樂課?由于各門學科每周的節數不同,于是我非常自然地引出“usually, often, always, sometimes, never” 等頻度副詞,并列表出現,學生一目了然。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引入容易讓學生理解,感知更為深刻。
(二)聯系學生熟悉的生活
其實,不僅是引入,其他的教學活動都應該緊緊圍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在上七年級第一學期的一課Relatives in Beijing時,課本中都是介紹北京的著名旅游景點的內容,初一學生對這些景點雖有所知曉,但畢竟了解不多,大多數同學也沒有去過北京。如何組織該課的拓展訓練呢?我根據課文中已有的情節,即Mr Li一家去了北京旅游,很自然地想到這樣一個情景:從北京旅游歸來,Mr Li 一家請在北京的親戚到上海來旅游, 請學生們做他們的導游介紹上海的景點。這樣的設計之所以取得較為成功的教學效果,是因為整堂課的教學活動設計都是圍繞學生展開,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有話可說,有感可發。
三、在巧妙設計的活動中看有效互動
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在遵循上述基本原則的基礎上,還需要教師的別出心裁和匠心獨具,才能做到形式豐富、精彩紛呈,也才能牢牢抓住學生的心,在有效的互動中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總的說來,成功設計的課堂活動可分為以下幾類:
1.生活化的活動
“教育即生活”,意味著教育應保持生活的素材、樣態,彌漫著生活的氣息,彰顯著生活的色彩。讓學生在一個簡約的、生活化的課堂中,學到直觀的、有真實感的知識。整個過程學生聽得津津有味,看得興致勃勃,正像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個情景。
2.情景化的活動
交流是學習英語的目的,而語言的交流活動離不開語言情景。情景是交流活動的基礎。因此,教師在設計活動時要盡量創設真實的語言情景,讓學生易于融入活動,有事可做,有話可說。如在教材Go for it!的How much are these pants?單元教學中,筆者事先拍下了自己星期天逛服裝店時的錄像。畫面是一家服裝店中,自己手里拿著幾只購物袋。課堂上筆者首先引導學生猜測What's in this bag? 在學生爭先恐后回答之后,購物袋的圖畫被逐一點擊打開,出現了一件件的服裝,和每件衣服的英文名稱。這時,學生紛紛脫口而出:Oh, a sweater!/A short....接著,筆者在此設問:How much is the sweater/ short...? 筆者在學生回答后給出真實的價格。最后,當筆者提出 How much are all of them? 時,許多學生早就已經算出答案舉起了手,還有的學生情不自禁地說出“They're so cheap!"或“Wow, they're too expensive!”等。此情此景,使課堂褪去了那份生硬和刻意,講英語因有了真實的情景而成了十分自然又順利的事情。
3.趣味化的活動
皮亞杰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課堂活動也不例外。活動只有激起了學生的興趣,才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思索,創新。所以,課堂活動應力求趣味性。如直接引語變間接引語的復習,按傳統的教學方法,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然而,“傳聲筒”的活動形式卻使課堂活了起來。
4.合作型的活動
語言的交際性決定了英語學習必然要采用合作的形式。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例如針對課文主題進行的討論和辯論等,正是《國家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所倡導的。這種合作型的活動方式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又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鍛煉了學生的語言技能,能夠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教師應把課堂作為學生英語實踐活動的舞臺,渲染英語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充分研究教材,在各教學環節中增加趣味性;注重“以人為本”,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培養其積極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充分發揮學生潛能。教師在各自的教學實踐中深鉆教材,挖掘其中的重難點以及情景素材和興趣素材,歸納對比,靈活運用,一定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課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