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彤
【摘要】漢語慣用語,是常用熟語的一部分,它用簡單的詞語表達豐富的含義,滲透于中國人的日常口語交際中。本文分析漢語學習者在學習漢語慣用語實際中存在的難點和問題,并提出對外漢語慣用語教學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對外漢語 慣用語 教學
關于慣用語的定義,學界至今還沒有明確,但慣用語具有結構定型、含比喻意義等特點是大家公認的。本文從探討慣用語的基本特性出發,結合慣用語特性,借鑒心理學研究漢語慣用語心理模型,分析漢語學習者在學習漢語慣用語實際中存在的難點和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構想如何更好地進行對外漢語慣用語教學。慣用語的具有以下特性: (1)具有明顯的口語色彩。 (2)固定性和靈活性相統一。(3)語意表達形象性 。(4)傳承與消亡相統一。
一、第二語言學習者掌握和運用習慣語的難點分析
慣用語在母語者的言語中是一種較為普遍的語用現象,在成人本族語者的言語中更高達80%。理解慣用語對于理解句子的意思、句子內在含義或語氣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氣管炎”這種氣管的病癥為什么會和怕妻子的男子聯系起來?只有當學習者了解“氣管炎”的發音和“妻管嚴”的發音相似時,才能了解該慣用語的用法。慣用語在結構上具有一定的靈活性,是漢語學習者最難把握和容易混淆的。漢語學習者學習了“開夜車”,再聽到“開了一夜的夜車”“開什么夜車”“夜車開了多長時間”等語句,但把這些語句和“開夜車”聯系起來還需要一定的時間。除了在慣用語成分中加字給漢語學習者帶來困擾以外,同一意思的慣用語還不只有一種說法。如“捅馬蜂窩,捅婁子”都表示惹麻煩的意思,但所用的名詞完全不一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慣用語在心理詞典中沒有詞匯化,漢語慣用語的理解不是一個提取過程,而是一個構造過程。當我們遇到慣用語時,慣用語成分字(詞)的意義首先被激活,同時開始構造慣用語的比喻意義,當有足夠多的信息(不一定需要慣用語的所有字的意義都被激活)時,就可以構造出慣用語的比喻意義。以上分析是針對以漢語為母語者的,對于漢語二語學習者來說,慣用語仍作為詞匯保存與使用,而對于慣用語的理解是以整體提取而不是以構造其比喻意義為主,這正是漢語學習者對慣用語的“靈活性”感到無所適從的原因所在。
二、對外漢語慣用語教學應對策略
1. 聽說優先,漢字跟進
由于慣用語具有明顯的口語色彩,所以慣用語教學應以聽說優先。可以在慣用語的引入中采用拼音教學,這樣甚至可以使零基礎漢語初學者感受慣用語。等到漢語學習者漢語水平達到HSK三級或四級后再引入他們已經熟悉的慣用語的漢字。這種先不引入漢字的做法,免去了漢字對慣用語理解產生的錯覺和誤解。
2. 日常教學引入慣用語,設置慣用語選修課
在日常教學中可以有意識地適量引入慣用語,可以在潛移默化中使用慣用語。隨著漢語學習者漢語能力增強,可考慮開設針對中高級漢語學習者的慣用語選修課。在選修課中可以比較不同語言的慣用語,尤其是在中外文化和中外思維方面進行比較,可增強學生參與度,培養學生興趣。對他們了解漢語文化、培養用漢語思維也有促進作用。
3. 語境練習和完型練習構造漢語慣用語心理習慣
任何語言的學習和應用都離不開語境。慣用語也不例外。對于慣用語教學,應以漢語學習者能接觸到、能設想到的語境為先決條件。還可利用多媒體突出慣用語的形象性。構成慣用語的字(詞)對理解慣用語有重要作用,所以擴大詞匯量(并不是擴大慣用語量)是必要的。但是只擴大詞匯量而不形成漢語慣用語心理習慣,也是不利于慣用語學習的。因此建議不把慣用語的整體列為詞匯,而是將構成慣用語的不同部分作為多個詞匯處理。這樣可以培養學生根據已有詞匯意義構筑慣用語意義。在學生掌握了一定量的慣用語后,適當引入慣用語完型練習,如:開夜(車)、馬后(炮)等。這樣做不僅可以提高漢語學習者在應對HSK應試中綜合填空的解題能力,還有助于提高對漢語慣用語語義的預測性,有助于漢語學習者養成構造慣用語比喻意義的心理習慣,進而形成語語感和用漢語思維的習慣。
三、結語
當前,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漢語慣用語的教學沒有得到大家的重視,給留學生與中國人的交流溝通造成了一定的困難。筆者通過分析漢語慣用語的來源及本體特征,綜合當前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解決策略。希望能夠引起大家對漢語慣用語教學的重視。另外,在這方面的研究過程中,還需要進一步對留學生特別是中高級留學生的漢語慣用語使用情況進行偏誤分析,以便能更有針對性地提出教學改進策略。
【參考文獻】
[1]秦杰茹. 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慣用語教學淺論[J]. 文教資料,2010,25:67-69.
[2]潘洪超. 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慣用語偏誤分析及啟示[J]. 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1,07:136-139.
[3]付瑩. 《慣用語教程》與《漢語口語習慣用語教程》的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