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剛
【摘要】課程的本質是經驗,是學生與教師經驗不斷的互動和學習者經驗的建構過程。
【關健詞】課程 課程觀 課程本質
課程在教育活動中處于基礎和核心地位,集中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是實施培養目標的施工藍圖,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最主要的依據。世紀之交,課程改革在世界范圍內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許多國家都從課程改革入手,調整人才培養目標,改變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把課程改革作為增強國力,積蓄未來國際竟爭實力的戰略措施加以推行。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原有課程觀念、課程功能、課程內容、課程結構、課程評價和課程管理進行了全面變革,初步構建了基礎教育課程新體系。為此,我們必須對課程進行再思考、再認識。
一:課程觀念
“課程”是一個眾說紛紜,難以界定的詞匯,在教育文獻中,學者們對課程的定義紛繁復雜,莫衷一是。由于課程既非純粹的客觀事物,也不是徹底的觀念形態,既有被決定被制約的性質,又存在相當的自主和能動特點。在人類的各種活動中,課程是客觀與主觀統一,物質和精神結合的復雜對象。同時,社會的發展變化,課程的內涵也處于不斷的發展之中,研究者的出發點和研究角度的不同,導致定義課程時的具體差異。
在我國,人們基本上把課程看作學校教學科目的總和或學科的同義語,以及一些課外活動。如《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對課程的定義是這樣的:課程是指所有學科(教學科目)的總和,和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各種活動的總和,這通常被稱為廣義的課程;狹義的課程則指一門學科和一類活動①。再如《教育大詞典(課程卷)》對課程的定義:①為實現學校教育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的總和。包括學校所教各門學科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課外活動:②泛指課業的進程;③學科的同義語,如語文課程,數學課程等②。可以說,這些定義代表了國內對課程的最常識化的界定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課程研究領域中出現了“概念重建主義”課程理論,使課程內涵發生了深層的改變。課程“超越了學科和教學計劃的涵義,也不再僅指學習者經驗,它越來越成為了一種‘符號表征,越來越成為一種‘文本,通過這種文本可以解讀和構建出多元的意義:政治意義、種族意義、性別意義、審美意義、神學意義、個性意義,等等③。”在國外學者眼里,課程是學生經驗的建構過程,是學生與教師不斷的互動過程中建構意義的過程,課程越來越具有了生成性與對活性,而不僅僅是學習材料或教學目標。
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指明課程是一個有計劃地安排學生學習機會的過程,并使學生獲得知識,參與活動,增加體驗。課程是一種動態的過程,是生成性的,而不是僵化不變的。改變傳統課程觀,把課程作為教學內容來理解,強調課程是師生經驗互動和學習者經驗的建構過程,課程能讓學生在探究和體驗中學習,課程關注的是學習者學習過程和方法而非學習結果。同時,課程即關注過去,又要關注現在。課程要反映人類先前的知識體系,但重要的是跟學生當下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讓課程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回歸學生的經驗世界,尊重學生的個性與經驗的發展,讓課程更具人性化。
二:課程本質
有關課程本質有代表的觀點是下列三種:
課程是知識,特點在于:課程體系是以科學邏輯組織的,課程是社會選擇和社會意志的體現,課程是既定的,外在于學習者(學習者服從課程)。
課程是經驗,特點在于:課程是從學習者角度出發和設計的,與學習者個人經驗相聯系,相結合,強調學習者作為學習主體的角色。
課程是活動,特點在于:學習者是課程的主體,以學習者的興趣、需要、能力、經驗為中介實施課程,強調活動是人心理發生發展的基礎。
這三種觀點,分別對于“課程”屬于那一類事物做出了明確的回答。在三種課程觀中經驗本位的課程觀有較強的合理性,與另外兩種課程觀相比更加優越。在理論上,它能夠比較深刻和清楚地解釋課程的本質和存在,特別是對于今天的中國基礎教育而言,在課程的改革實踐和健康發展上更能代表和體現方向性,富于指導價值。
“經驗”一詞在中文里至少有三層意思:
第一:經歷。親身體驗的過程,與人們一般用經歷,經過所表述的意思相同,作動詞使用。
第二:泛指由實踐得來的知識或技能。也指由歷史證明了的結論。這是可以與廣義的“知識”相通,相等的。是名詞。
第三:哲學名詞。通常指感覺經驗,即感性認識。
把課程本質定義為“經驗”,有兩層含義:首先課程內容是經驗,其次更重要的,是指課程要讓學習者去親身經驗。
巴比特在他的《課程》一書中談到:“課程將是系列的經驗,是兒童和青年達到那些目的所必須有的④。”被稱為課程理論之父的泰勒,在他的被奉為經典名著的《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中所頻繁使用的,也是經驗,涉及知識時只是作為學習經驗中的一個部分。福謝依指出:“課程是學習者在學校指導下的一切經驗⑤”。多爾則指出:“公認的課程定義,已從學程的內容,科目及學程表,變為在學校領導下給學習者提供的一切經驗⑥。”
從知識本位到經驗本位,在課程發展和課程論的發展史上,都是一個重大的進步,使用經驗來定義課程本質,有更強的概括性,既可以支持人類社會歷史總體經驗在課程中的地位,也可以解釋學習者個體經驗地課程中的意義;課程不僅僅是包括了知識,而且包括了學習者占有和獲取知識的主體活動過程(個體化、個性化的經驗過程,個人經驗與人類經驗聯結的過程),純粹的知識永遠不能成為課程,只有學生以某種形式與知識發生了相互作用,課程才真正存在;課程是經驗的命題,反映的是比“課程是知識”更進步、更深刻的思想理論水平。只有將課程不僅看做學習者接受的對象,同時看做學習者的個體經驗過程、學習者與對象的主動相互作用時,才可能將對于個別差異的考慮、個性發展的需求、能力的提高、智慧的開發當做與課程存在必然聯系的。
很可能,用經驗概括課程仍然不是最準確和合理的,完全有理由設想將來人們的課程觀會再次產生飛躍。但在今天,較之知識本位的課程觀,經驗本位的課程觀的形成和出現的確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反映出課程與學習者的關系從單向成為雙向的。如果說,確立起科學知識在課程中的合法地位,是課程近代化的標志,那么,將學習者的主動學習行為納入課程,并且采用經驗來表述課程實質,則更進一步,提出和完成了課程現代化的基礎。隨著這種課程本質觀逐漸深入的影響,各種各樣重視學習者積極性、鼓勵學習者主動參與、肯定學習者個人經歷和體驗的課程才日益發展起來。進而言之,使受教育者的個性發展真正能夠在課程中占有充分的地位,并且得到是最大限度的保證和促進才成為現實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