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利紅
【摘要】高職教育是以培養專業技術型人才為目標的,更注重學生的實用能力。高職英語的教育應當符合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不斷深入教學改革。本文從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出發,分析了目前高職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并給出了一些解決方法。
【關鍵詞】高職教育 人才培養 高職英語 教學改革
一、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及其人才培養目標
高職教育是我國綜合國力逐漸強盛,經濟飛速發展的必然產物,它滿足了社會對多元化人才的需要,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專業性人才。近些年來,高職教育越來越受到廣大民眾的認可和支持。可以說,高職教育發展趨勢十分迅猛,高職學校的數量不斷增加,其人才培養目標也越來越明確。
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與市場需求和勞動就業緊密結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為社會提供技術方面的專業人才。高職教育培養的是能直接為企業和社會服務、綜合素質高、專業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
二、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的目標
高職英語的教學應當以實用為主,不僅要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還要讓學生能夠在工作中熟練地運用英語。
高職英語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近些年來不斷進行著教學改革。高職英語不再單純注重傳授給學生基本的語言知識,而是越來越注重培養學生對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高職英語也是為高職學校培養技術型人才服務的,也應當使教學內容符合工作崗位的要求,將就業作為教學任務。高職英語應當進行有效的教育改革,不僅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語言知識基礎,還能夠在工作崗位上熟練運用英語進行聽說讀寫和翻譯等,提高高職學生在人才市場中的競爭力。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的目標就是培養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并能將其運用到生活和工作中的實用型人才。
三、高職英語教學的改革思路
1.目前高職英語教學存在的弊端。
(1)高職學校的學生英語基礎一般比較差。除此之外,由于生源比較復雜,學生的英語水平也不一致,難以開展統一的英語教學。
(2)現有的教育觀念較為落后,教學模式也比較單一。目前許多高職學校中,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仍然只是利用傳統的黑板、課本和粉筆。教師在課堂中只注重自己講,一味向學生灌輸知識,卻忽略了學生的主動學習。培養的學生往往知道一些英語基礎知識,卻不會運用,這與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相違背。
(3)教材不能跟上社會的發展和變化。目前高職學校的英語教材缺少實用性,教材內容也較為落后,無法滿足工作崗位的需要。學生對于這些知識的學習也就難以適應現實社會。
(4)高職學校中英語教師數量少而學生多,教師在忙碌的教學活動中往往忘記了對教學方法的創新。許多教師只重視學生的英語考試成績,而對學生的學習過程毫不關心,這不利于學生達到好的學習效果。還有一些教師只注重教,忽略了練習這個重要的過程,造成學生對英語的應用能力較差。
(5)現有考核方式不科學。目前許多學校都將一紙試卷作為評價學生英語學習的唯一依據,這就造成學生為了考試成績優異而專門訓練某一方面,忽略了對英語應用能力的提升,也就很難將英語運用到實際的生活和工作中去。
2.以高職人才培養目標推進英語教學改革。英語是一種與世界溝通的語言工具,對高職教育來說,英語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對英語的實用能力,應當在貼合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前提下,積極開展教學改革,改進英語教學方法和考核模式。
由于高職學生的生源較為復雜,英語水平不一致,傳統的教學方式不適合學生英語能力的提高。在高職英語教學中,不應統一教對學生傳授知識,而應當根據不同學生的水平確定不同的教學進度和方法,進行分層教學。此外,英語考核方式也不應當為最終的考試,而是將學生平時的學習情況和考試成績結合在一起,根據綜合成績在每個學期末對學生進行升、降層。這種方式不僅有利于對學生因材施教,還能增加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使學生更有動力。
英語教學不能一味注重知識的傳授,應當增加一些實踐活動。英語教學應當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提供英語練習的平臺,通過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際場景中用英語進行溝通和交流。教師可以舉辦一些話劇表演活動、英語演講比賽等,讓學生將學到的英語知識運用到一些實際的場景中去。
除此之外,高職英語的教學改革應當提高英語教師的數量和質量,對教師進行一些指導和培訓。在英語教材的選擇上,也要符合高職人才培養的目標,選擇適合一些適合當代社會發展的教材,并將多媒體與教材相結合來開展教學活動。
四、 結語
高職英語的教學改革應始終以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為前提,讓學生在掌握一定語言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對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這樣高職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在步入工作崗位后才能在實際工作中熟練運用英語解決問題,成為國家和社會需要的技術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林福泰.論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英語教育[J].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0(7):193-194.
[2]郭京紅.高職英語教育現狀分析與應對策略[J].高教研究,2007,25(22):14-16.
[3]孫輝.關于高職英語教育改革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6, 528(32):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