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軍
近年來,許多學校的國學教育大多以《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論語》《千家詩》《唐詩宋詞》等作品為實施載體,以朗誦或背誦為實施形式,多數同學迫于教師的壓力進行強制性記憶,再加上教師在教育中缺乏系統性、科學性、趣味性,久而久之學生便產生了厭煩感。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教育尷尬?有的學校還將國學經典教育做出了硬性檢測指標,如小學一二年級要全文背誦《千家詩》《論語》等,三至六年級則要完成“儒家四書”的背誦……學校領導的殷切希望是令人理解的,但如此“壓力山大”的指標對于小學生來說未免顯得“殘忍”了些。就算是小學生能將數十本國學經典一字不漏地背誦出來,卻不明其意其理、不懂運用踐行,對學生的成長又有何意義呢?如此一來,國學教育豈不是成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學生成了“文言復讀機”,怎能不走入教育的“死胡同”中。
語文教師要本著“領略經典文化”的“樸素”動機,要讓學生在國學經典的學習中受到對人生成長有正面促進的教育,而不宜追求“大而全”,把國學教育帶進“功利化、快餐式的死胡同”里。誦讀只是一種手段,真正的教育目的是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悅讀”習慣,能樂于吸取國學經典中的精華思想,使之深印學生心中,成為一種內化于心的行動導向力量。
國學經典學習關鍵在于科學和堅持,“科學”是指國學教育要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不貪多求全,不過量加壓,持久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堅持”是指國學教育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要形成學習的長效機制,教師不可將任務公布后便放任不管,要經常性地與學生一起研究國學經典,以教師的熱情帶動學生的熱情,把國學經典學習活動持久地開展下去。
我們班的國學經典學習活動已經持續開展三年了,學生們依然興趣不減,誦讀經典已經成為我們班學生的自學行為,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實實在在地受到了教益。其實我們的做法很簡單,無外乎就是天天堅持,正如《勸學》中所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我們班在國學求知路上也走了許多彎路:活動之初,我把數十部國學經典目錄一股腦地讓學生進行記錄,鼓勵他們私下閱讀學習,可是不久我就發現根本沒有幾個人能夠按照老師的要求去認真參與;后來我們集中一段時期專學《三字經》,可是有故事的段落學生較為感興趣,沒有故事的部分學生則“昏昏欲睡”,再進行下去也不過是教師的個人表演;再后來我開展多媒體動畫視頻教學,雖然學生看得津津有味,但幾節課下來,學生除了說比較有意思外,幾乎留不下任何印象。到底該采取哪種教學策略才能讓學生們真正領略國學經典思想呢?最后我采取了“每課一句話”活動來開展國學經典教育,一直持續到今天,效果較為理想。
我的“每課一句話”國學經典教育活動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由教師引領學習,我在國學經典的海洋中擷取一句話,利用每天的語文課寫在黑板右側,利用三五分鐘對學生進行細致講解,建議學生將“每課一句話”內容、譯文和應用范例記錄在專用本上,便于今后重新學習。這種做法看似并無高明之處,但實質上是把浩繁的國學經典以每日一句話的任務來讓學生完成,“每課一句話”所書寫的內容會就是這一天學生要識記、理解、討論的話題,對于每位同學來說是一件非常輕松的任務,雖然記得少,但是記得好,我覺得只要同學們每天記住一句話,日子長了自然能積少成多,這遠比讓學生們生硬背書卻什么也留不下要有教育價值。當學生們逐漸適應了教師領學的教育模式后,我們的國學經典學習便進入了“學生自主研討學習”的第二階段,我把班級內幾十名學生劃分成若干小組,每天的“每課一句話”學習內容由各小組自行決定,教師從領學者身份變為聆聽者、欣賞者,板書、講解和范例應用完全由小組成員合作完成,這第二階段的教學活動果然在剛執行的頭幾天稍顯混亂,但只要學生們熟悉了這種模式,學生的奇思妙想和學習智慧便擋也擋不住,七八天過后,學生們在相互欣賞和個人創造的基礎上把這三五分鐘的“國學課堂”演繹得精彩紛呈,深令教師嘆服。
“每課一句話”活動持續至今,學生們普遍歡迎。國學經典學習是學生的感知、感悟、實踐活動,是一個因需而讀、因讀而愛、因愛而學、因學而用的過程,在“每天一句話”的促進下,學生們在輕松愉快中感悟充滿“仁、義、禮、智、信”等傳統文化的至理名言,使學生產生認同國學經典,積極立德修身的心理共鳴,在潛移默化中促其形成愛國、感恩、孝義、尊師、尚美等優秀品質。國學經典教育貴在堅持,通過采取學生能夠接受的教育方式進行長期的熏陶、影響,使國學經典能夠為學生的成功奠定幸福人生的基礎。
(作者單位:吉林省輝南縣撫民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