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瓊
小學進行閱讀教學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以及對于課堂節奏的適應性,可以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疏導教育,從互動樂學、內外結合、讀寫結合等三個方面進行學生的閱讀教學,提升學生全方位的閱讀能力。
一、互動樂學,推開閱讀的“門”
課堂上的主導者始終是教師,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一切課堂活動的進行,幫助學生打開認識世界、接觸世界的大門,讓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學習意識和態度。在語文課堂中要培養學生大聲朗讀、認真書寫、有感情地閱讀的學習方式,師生之間雖然教師為引導者,但是要把學生作為課堂表現的主角,通過學生的各種行為來構建課堂。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能夠控制課堂的節奏,培養教師和學生之間默契的合作精神,打開學生進入閱讀世界的大門。
例如在進行二年級語文上冊《一株紫丁香》的現代詩教學時,可以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構建充滿著朗讀美的課堂。首先讓學生進行課文跟讀,熟悉課件中課文的閱讀節奏,培養正確的閱讀方式,養成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好習慣。然后進行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閱讀互動,教師朗讀一段然后一部分學生進行朗讀下一段,然后按照這種方式依次進行,直至課文朗讀完畢。教師對學生起到了一種模范帶頭作用,而與學生共同完成課文的朗讀,有助于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閱讀技巧與情懷,最后形成了自己的朗讀風格,步入閱讀的殿堂。
師生之間的互動并不拘泥于形式而是建立在對某一問題的共同認識的基礎之上,能夠就某一話題展開課堂的互動學習與交流,無疑就是課堂互動的成功。師生之間的互動要注意不能忽視學生在現代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課堂中能夠得到最好的個性發揮,也能實現自己的能力成長。
二、內外結合,夯實閱讀的“根”
學生在課堂上多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閱讀,自己并沒有特別清晰的方法和思路,但是有自己閱讀的語感和潛意識的閱讀方法,但并不知道如何應用。故而教師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中要注意結合課內和課外進行多角度的閱讀指導,讓學生不僅能夠自己在課堂上跟著教師的步伐進行閱讀和思考,還要能夠獨立自主地進行課外閱讀。
例如,在進行五年級語文上冊《成語故事》的學習中,課內教師引導學生對于成語“自相矛盾”的故事進行了綜合性的學習。首先通過課文朗讀的方法進行課堂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能夠獲得一定的對于故事的理解,就是一個人無法自圓其說導致了尷尬場景的出現。然后教師讓學生對故事進行誦讀小競賽,比誰誦讀流利,并且為學生提供了“聞雞起舞”“臥薪嘗膽”“破釜沉舟”等的故事,學生進行課下閱讀和朗誦,并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成果。
通過課內外的成語故事閱讀,學生了解了中華古代成語文化的博大精深,古人在簡短的話語中包含了非常豐富的信息,學生也能夠理解并對其進行應用,增長了自己的文化見識和人文素養。而且學生自我進行課下的閱讀和理解,能夠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思維,思考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進行自我的反思,得到閱讀經驗的積累。隨著教師對于課外閱讀資料的推薦,學生的課外知識也得到了提高,豐富了自我的人文素養。
三、讀寫結合,放飛閱讀的“魂”
讀寫結合的必要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很多生僻字,使學生能夠有效閱讀還必須要克服生僻字給予學生學習的阻力,所以在課程設計中往往會添加教會學生使用字典進行生僻字的查詢的課程,從而確定字的讀音,渡過閱讀難關。另一種情況是學生知道一個詞語的讀法,但是無法確定其在文中的意義,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難,這時如果在閱讀課程中加入對于詞語意義的讀寫,便可使學生的思維通暢,放飛閱讀的“魂”。
例如在進行五年級下冊《拉薩的天空》一文的教學中,其中有很多不易辨識的詞語,雖然不會讀詞語的音或者不理解其在文中的意義,也能夠將文章的意義大概弄清,但是總是會有一種不通順感,在語意上存在著極大的不連貫性。像“湛(zhàn)藍”“掬(jū)一捧”河畔(pàn)等詞語就需要進行字典查詢才能得到其發音,通過詞語解析才能了解其意義,然后教師可以布置給學生進行詞語及其意義朗讀和書寫的作業以促進其讀寫能力。
讀寫結合的另一意義在于通過課內外廣泛的閱讀提升了學生認識世界的能力,使得其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觀,而且各種美好的文學熏陶使得其有著想要進行創作的欲望,用自己的筆記錄下自己的思想是一種創作的觀念,真正實現讀有所用,放飛思想。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進行閱讀分塊兒教學,通過師生互動,引導學生進入閱讀的世界;課內外結合,豐富學生的思維和修養;讀寫結合,用閱讀和創作共同構建學生的思想大廈,從而讓閱讀深深扎根于學生的思想觀念中,幫助其養成閱讀的好習慣。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吳橋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