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珊珊
摘 要:何為學習能力呢?學習能力包括學習的途徑、技巧、習慣、方法、效果等。學習能力是人的能力的一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決定了人在進行學習活動時的成效,決定了學習活動的成功機率。本文以音樂審美感知、演唱、音樂評價與創造力幾項主要能力構成,循序漸進探討聲樂教學中學生音樂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聲樂;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J61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7-0241-01
深圳市龍崗區坂田街道文體服務中心長期開設聲樂公益培訓,學員大多數沒有聲樂基礎,本文作者在長期的聲樂教學中,針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有著自己獨特體會和思考。本文以成人聲樂初學者為教學對象,從聲樂教學音樂審美感知、演唱、音樂評價與創造力幾方面能力的培養,探討學生音樂學習能力的培養。
一、音樂審美感知能力的培養
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是“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對學生審美感知能力的培養,是進行音樂學習的必要條件,是培養其它音樂學習能力的基礎,是培養學生音樂學習能力的關鍵所在。
因歌唱藝術作為人聲音之美,是以文學作品的語言美、音樂作品的旋律美、歌唱的聲腔美、表演動作的形態美和樂器的伴奏美為基本構成要素。這一切美的表達都要在演唱者審美思維的指導下逐一完成。因為在歌唱活動中,歌唱者扮演著審美主體的特殊角色,他(她)即是一個審美者,同時又是美的聲音的創造者,歌唱者只有具備高超的審美能力和歌唱水平,才能創造出美妙的聲音,只有演唱者把自己所有的情感,對作品的理解、審美感受和愛憎情緒都傾注在作品之中、才能使音樂作品的價值得以體現,才能使聽眾從中獲得美的感知和享受。
(一)以情為本是歌唱藝術的基本原則
“情為聲之本,聲為情之形”是我國傳統唱論中重要的美學思想,基本情緒和精神特征是情感表現的兩個方面,前者是外形,后者是內涵。在演唱實踐中,歌唱者是表演者、創造者,這就要求要有豐富的情感投入和對情感的準確把握。通過聯想和想象喚起生活體驗,從而使情感表現的精神特征激發出來,滲透到優美的聲音中去,這是歌唱藝術的基本原則。
(二)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情感體驗、審美感覺
真情實感是歌唱情感表現的基礎,唱歌唱情是聲樂屆普遍認知的藝術追求。演唱者的真情實感是聲樂情感審美表達的重要特征。在演唱過程中,把自己化為作品中人,用真情實感去體現人物的情感,從而去點燃觀眾情感的火花,這樣的情感表現才具有藝術感染力。具有藝術感染力的真情實感,才能震撼觀眾的心靈。
音樂審美感覺是進行音樂審美活動的開端,是培養和發展音樂審美能力、獲得音樂美感享受的根本。學生如果不積極主動地接受音樂的直接作用,就不可能感受出音樂中的美,就不可能產生和發展音樂美感能力。所以,在音樂教學中,加強訓練學生的審美感官是至關重要的。
(三)豐富的想象力是歌唱審美能力的內在展現
想象是歌唱者對歌曲的表達和審美體驗的橋梁。欣賞大量優秀的音樂作品有助于建立、培養良好的審美能力,欣賞美是審美活動的重要組成部份。一切審美活動都是從對于美的形態的直接感受開始的。審美只有通過大量的不同題材、體裁藝術作品的欣賞與學習,才能全面提高演唱者的審美修養和藝術鑒賞力,培養演唱者健全的審美心理結構,從而影響演唱者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感情,最終對自身歌唱起到啟發性作用。音樂欣賞是綜合聽覺感知,情感體驗,想象聯想,創造性思維等一系列心理活動為一體的審美實踐活動,通過對聲樂作品的欣賞,演唱者很容易在這種獨特的藝術活動中受到培養和熏陶。因此欣賞在培養審美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音樂演唱能力的培養
聲樂集體課中的音樂演唱能力是指學生運用歌聲表現音樂作品的能力,它與學生掌握的音樂基礎知識是分不開的。
歌曲演唱是一項高級的、復雜的綜合性活動,具體的說就是高級思想與情感表現以及復雜的心理和生理活動等因素的綜合運用,在這一過程中怎樣訓練學生演唱是很重要的。
1.注重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心理素質即是人類心理活動產生的自然前提,又是人類心理活動的結果。有效控制緊張情緒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是表現欲望順利發揮作用的基礎。在舞臺表演時,由于心理素質不過硬而產生強烈的緊張情緒,會直接影響到聲樂表演。應該從生活中不斷調節、暗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
2.在表演技巧上進一步加強訓練,穩定演唱水平,牢牢的打好聲樂基礎。利用社會實踐的機會,使學生有更多的表演機會,使學生適應舞臺環境。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利用歌唱比賽激發競爭情緒,允許犯錯誤,使學生經受得起意外和失敗的壓力,并及時改正錯誤。加強學生自彈自唱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利用多種手段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才能讓歌唱表演欲充滿學生的心田。
三、音樂評價能力與創造力的培養
學生創造力的發展離不開教師的引導。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創新的而不是簡單重復前人所做過的事的人,這種人能有所創造發明和發現。”也就是說,創新能力的培養應該是教育的主要任務,而音樂教育的目的則是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貫穿著聲樂課的整個課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學從以下兩點著力:
1.創設各種教學情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教師要善于挖掘每個學生的創造才能,幫助他們從各種限制和束縛中解放天才、釋放潛力。教師應在教學中創設各種有利于學生發揮音樂創造力的情景,激發起學生的創造欲望,讓學生在歌曲的節奏、旋律、音色等表現方面進行創造性發揮。如:節奏的即興發揮、對完整的歌曲即興演唱、對不完整歌曲即興創作旋律并演唱、對歌曲進行變唱等創造性表演。在這些創造性活動中教師盡量要求學生在演唱中有多種嘗試,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2.構建創造性的評價機制。創造性評價機制是指有利于學生創造性發展評價機制。評價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對于創造學習氛圍,激發學習興趣,調動積極思維,增強克服困難的決心,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堅持激勵和鼓勵為主的評價原則。學生的創造性是激勵和鼓勵出來的。促進學生創造力的充分、和諧發展。
四、學習興趣、態度對音樂學習能力的影響
學生音樂學習能力培養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教師要更好的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習能力,就必須要了解學生音樂學習能力的現狀,分析影響學生發展音樂學習能力的主要因素并加以克服。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方法、音樂知識累積和默會學習的程度都是影響學生發展音樂學習能力的主要因素。
1.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發展他們的學習能力。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一個人對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所表現出來的積極熱情和肯定的心理傾向,是引起和維持注意,參與及認識的一個重要的內在因素,是推動一個人探求新事物,從而形成能力的精神力量,也是影響能力發揮的很重要因素之一。如唱各種音階、音程、母音來實施對人體發聲器官的訓練,長時間反復這樣練習,往往又是枯燥的、缺乏趣味的,久而久之學生容易產生厭倦情緒。正如我國一句名言:“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要克服聲樂學習中的厭煩心理,學生便要始終有意識地保持興奮的心理狀態,用想象去塑造人聲,用感覺去體驗人聲,用情緒來表現人聲,把最單調的音階練習化為內容、思想、感情和諧統一的歌聲。興趣可以使人從練唱每一個音符起就有對音樂的美好感覺,有解釋音樂的欲望,激發探索的精神。人有了這種主動性,便會發現在單調的練習中潛藏著許多新穎的內容和活潑多變的表現方式。一個有學習興趣的人,會以極大熱情投身于學習活動中,能克服各種困難,實現學習的目標,相反,一個對學習沒有興趣的人則不求甚解,不愿意去深入思考學習問題。實施音樂教育應該順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審美需求尋找他們能接納、不抗拒的事物,并從共同的話題入手,多尋找音樂、藝術和其它事物之間的聯系。
2.讓學生承擔學習責任,培養學習興趣。責者任也,任者負也。責任也可以理解為壓力,一定的壓力對人是一種動力,學習責任應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現在學習中的責任,一是畢業之后的責任。在學習中興趣固然非常重要,沒有興趣的學習是痛苦的,責任是興趣的支柱。學生會為了完成責任而對學習產生間接興趣。
音樂學習能力的培養是循序漸進、積跬步以行千里的積累。因而,探討聲樂教學中對學生音樂學習能力的培養,是最大程度發揮聲樂教師決定性作用的前提。
參考文獻:
[1]周冠生.素質心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趙宋光.音樂教育心理學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3]盧家楣,魏慶安,李其維.心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4]周世斌.音樂教育與心理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
[5]王宏建.藝術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