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燕
摘 要:本文以非言語交際中的體觸和空間行為為研究對象,運用文獻法和訪談法,首先對非言語交際理論進行簡單概述,其次以體觸理論和空間行為理論為依托,重點分析訪談材料并進行多維度的對比,最后總結出中、美兩國年輕人在體觸和空間行為方面的特點,為中美跨文化交際提出兩點建議。
關鍵詞:體觸;空間行為;中國;美國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7-0279-02
本文在非言語交際的框架下,以體觸和空間行為為著力點,通過采訪四位來自美國的大學生和四位中國的大學生,并運用體觸理論和空間行為理論進行分析,試圖總結出中、美大學生在這兩個方面的一些特點。
一、非言語交際概述
交際中的信息傳遞不僅由言語承載,非言語行為對表情達意也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萊伊·L·伯德克斯戴爾認為,在兩人的對話中,通過語言傳達的信息只占整體的35%,剩下的65%則是通過談吐、動作、姿勢、距離等非言語行為傳達的。
本文討論的非言語交際指“人們在交際中,除了言語工具外,借助各種非言語信號(如動作、外表、距離等)有意識或無意識進行信息交流的過程。簡單來說,它是除了具體的言語以外的一切交際活動。”根據霍爾(1966)的研究,非言語交際主要包括以下幾類:外表行為、體態行為、類語言行為和時空行為,每個大類皆包含小類,其中,體態行為包括身勢、手勢、表情、體觸等,時空行為分為空間行為和時間行為。
二、體觸
(一)體觸理論
體觸包括人體各部位的各種接觸,人們可以通過體觸來表達積極的或者消極的情感和感受。一般來說,體觸可以分為職業性體觸、禮節性體觸、友誼性體觸、愛人式體觸和性行為體觸。鑒于本文以為中美跨文化交際提出見解,因此只研究禮節性體觸、友誼性體觸和愛人式體觸。禮節性體觸主要發生在見面和告別的場合,按體觸的程度劃分,通常有揮手致意、握手、擁抱、貼面、吻面頰等。友誼性體觸和愛人式體觸在中國有比較清晰的界限,而在美國擁抱、挽胳膊、摟肩膀等行為既可以是朋友間的體觸,也可以是戀人間的體觸。由于總體來說,中國屬于低接觸性文化,美國屬于中接觸性文化,因此兩國在具體的體觸行為上有顯著的不同。
(二)訪談設計及結果分析
本研究的訪談對象分為兩組,均來自兩國對外開放程度較高的地區。A組是在中國學習的美國大學生(均來自美國加州),兩男兩女,平均年齡22歲;B組是中國大學生(全部來自中國東部省市),兩男兩女,平均年齡23歲。為了研究他們日常交際中的體觸行為,我們主要從以下四個角度——打招呼的方式、朋友間的體觸類型、戀人間的體觸類型、體觸中的敏感部位設計了訪談問題。經過整理訪談記錄,我們從禮節性體觸、友誼性體觸和愛人式體觸三個方面對中美年輕人的體觸行為進行分析。
1.禮節性體觸分析。禮節性體觸主要從打招呼和告別兩個方面設計了訪談問題。總的來說,在禮節性體觸方面,美國年輕人的禮節性體觸較頻繁、隨意,突出表現為將“擁抱”(中國人視為親密體觸)作為普通朋友間見面或告別的方式。就美國年輕人而言,禮節性體觸在同性和異性間差別不大,主要表現為朋友和陌生人的區別。朋友間的體觸多表現為見面、告別時的擁抱,而男性對于陌生人的體觸多表現為握手,女性多為揮手致意,值得注意的是,四位受訪者均表示性別不是影響體觸方式的因素。相比之下,中國年輕人在體觸上表現出了更顯著的性別差異。首先,四位受訪者均表示與同性打交道時的體觸多于異性。其次,男性受訪者的體觸比女性頻繁——男性的朋友間常表現為拍肩膀或摟肩膀,對陌生人一般是握手;女性不論是打招呼還是告別都很少有肢體接觸。
2.友誼性體觸和愛人式體觸分析。總的來說,中、美的年輕人對兩種體觸中各種行為的劃界不同,且在性別上呈現明顯的差異。根據訪談記錄,我們將兩國年輕人的具體不同之處整理如下:一方面,美國人認為友誼性體觸和愛人式體觸的主要差別在于具體的接觸行為和接觸持續的時間;在友誼性體觸方面,異性之間比同性之間的體觸多,同性之間(不論男女)基本不會有較親密的接觸。并且,四位受訪者都認為牽手屬于愛人式體觸,其中一位受訪者專門提到,牽手的親密度比擁抱要高,因為擁抱可以是朋友間“你好”的意思,而牽手一般是戀人間的舉動;另一方面,中國年輕人認為友誼性體觸和愛人式體觸很重要的區別是接觸的部位、時間的長短和發生的場合,特別是異性友誼性體觸會避開女士的手部、腰部及男士的頭部;在友誼性體觸內,女生同性之間可以有親密接觸,如牽手、擁抱,但是男生同性間和異性間的體觸都很少。
(三)總結
總體來看,美國年輕人的體觸不論是在身體部位上、還是接觸頻繁度上,都比中國人多,但是兩個國家在性別差異上呈現出不同的特點:美國的異性間體觸多于同性,友誼性體觸和愛人式體觸部分重合;中國女生同性間體觸較多,男生同性間的體觸和異性間體觸都很少,友誼性體觸和愛人式體觸基本沒有重合。
三、空間行為
(一)空間行為理論
E·T·Hall在《隱藏的空間》(1966)里將空間分為三種:固定空間、半固定空間與非正式空間。固定空間指設定后,無法再度移動的空間,如房屋;半固定空間指那些可以移動,但并不經常去移動的擺設,如大件家具;非正式空間指圍繞著人們身體的空間,即人們溝通時所占有的空間或距離。Hall(1996)將非正式空間歸為四類:親密距離、個人距離、社交距離和公共距離,并根據對美國中產階級的考察,總結出了四類非正式空間的大致范圍。
(二)訪談設計及結果分析
本文主要研究中、美年輕人對非正式空間的理解,因此從六個角度——人際距離、教室距離、是否占座、排隊距離、是否敲門、是否介意寫東西的時候別人看(老師、同學或者朋友)設計問題,以期把握兩國年輕人對私人空間的要求。根據訪談記錄,中、美八位年輕人六個空間行為方面的表現有異有同:(1)在人際距離方面,幾位美國受訪者的觀點不太一致,但總體來說,美國年輕人的人際距離在性別間的差距不太顯著,但是朋友和陌生人的距離是有差別的,朋友大概是半個手臂,而陌生人一般是一個手臂的距離。而中國受訪者表示,人際距離不僅取決于熟悉程度,還和性別有關,即與陌生人的距離最遠,同性朋友間的距離比異性近;(2)在教室距離方面,七位受訪者課堂中桌椅都是成排擺放的,一位美國受訪者表示桌椅會經常變動,但是美國基本是單人單桌,中國一般來說是兩人或四人的桌椅合在一起,即美國人在教室的個人空間是中國人的兩倍左右;(3)在是否占座方面,三位美國年輕人表示會占座,其中一位受訪者談到一般不會有人再坐她占有的桌子。四位中國年輕人表示都會占座,而且會幫朋友占座,但相對來說中國的座位空間仍然比美國小;(4)在排隊距離方面,美國年輕人對中國人排隊時的距離感到不舒服,他們的排隊距離大概是中國的3到5倍,中國的四位受訪者也對現有的排隊距離感到不舒服,認為應該有更多的私人空間,但是中國現實不允許;(5)在是否敲門方面,美國和中國的現狀有較大差異,美國年輕人一般要求父母或朋友敲門,但是中國的年輕人談到,父母進自己房間一般不會敲門,或者自己的的房門是不關的。最后,在是否介意寫東西的時候別人看的方面,中、美的受訪者反饋差不多,大部分人會介意老師或者同學看自己寫東西,特別是寫私人東西的時候。
(三)總結
總的來說,在空間行為方面,由于中國人口眾多且性別意識較強,中國年輕人之間同性朋友距離明顯近于異性朋友,對陌生人的距離最遠;而在美國,人際距離在不同性別間的差異不顯著,但與中國不同的是,美國年輕人同性間距離比異性間稍大,與陌生人的距離大概在一臂左右。這種對性別、陌生與否的意識上的差異使中美的年輕人在教室距離、排隊、占座等具體情況下有不同的表現。
四、對中、美跨文化交際的建議
經過前文的分析,我們對中、美年輕人的體觸和空間行為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因此,我們可以為對美跨文化交際提出以下建議:第一,體觸方面。見面禮節中,理解美國年輕人握手、擁抱的習慣;除了打招呼,盡量不與同性的美國朋友發生長時間的肢體接觸;第二,空間行為方面。美國年輕人要求的個人空間比中國大,同性之間更甚,因此,不論是走路、排隊、座位、進房間時,都要注意適當地為對方留個人空間。
參考文獻:
[1]陳國明.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云貴彬.非言語交際與文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3]Hall, E. T. 1966.the Hidden Dimension.New York:Double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