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幾利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學校也需要全面深入地開展素質教育,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與時俱進的教學方法和方式以及設備更是教育觀念轉變的必然。然而,現階段教師在日常課堂教學中還沒有養成利用媒體課件來進行課堂教學的習慣。這就需要教師充分理解和認識多媒體技術,并準確定位其在物理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一、多媒體技術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優勢
1、可充分展示課件圖文。根據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的不同作用,可分為實驗演示型、規律探索型和解決問題型。無論哪種類型的課件,其主要作用都是輔助教學,使用中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物理情景,改善認知環境,幫助教師突破教學上的難點,使學生更好地形成概念、掌握規律。
物理是一門實驗學科,實驗是得出物理規律的基礎,有的實驗學校沒有條件來完成,或者只能完成其中的幾個步驟。這樣的實驗,學生就不能在實驗過程中完整地進行學習和研究,從而破壞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連貫性和完整性。如在研究光電效應實驗教學時,一般學校沒有條件安排每一位學生去親手操作光電效應測試儀,通常使得實驗無法進行,而通過多媒體演示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可以使學生比較直觀地觀察到普朗克常數的測量方法。在沒有實驗設備的情況下,多媒體演示教學是彌補實驗的有效途徑。
2、可充分模擬課堂過程。學生在物理學習中,對抽象思維要求較高的知識點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握,為此,教師可以在平時的教學中加入多媒體手段,把知識點形象化、視覺化。在講“原子和原子核”一章中的“α粒子散射實驗”時,通常是教師根據圖片進行分析、講解,最后得出結論。教學過程空洞乏味,既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能很好地闡述本節的內容。但是,通過FLASH制作的模擬演示課件,能非常清楚地顯示α粒子轟擊金箔的模擬現象及過程(如圖2)。通過多媒體很好地演示了原子中心有一個原子核(atomic nucleus),它占據很小的空間,卻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電荷和幾乎全部的質量,α粒子越接近原子核,受到的庫侖力越大,越容易發生偏轉。多媒體模擬的實驗過程生動有趣,不僅清晰地演示了α粒子的運動過程,說明了原子核的結構屬性,也增加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多媒體技術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作用
1、在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技術始終是起輔助作用的,切不可喧賓奪主,完全取代教師的講解。課堂中的整個學習過程和學習節奏仍需要教師加以整體把握,如在哪一個教學環節中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多媒體技術,更清晰、嚴謹地表現知識點等。一些固定的教學模塊是不能隨意改動的,利用多媒體制作的課件也要突出重點,重難點和簡易知識點要有所區分,以免學生一味地觀看課件展示,而忽略了真正要記憶和理解的知識內容。這樣就達不到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的目的。教師在多媒體課件的運用過程中,要根據難易程度不同的情況進行講解,同時,還要加強教學信息的傳遞,要恰到好處地運用多媒體,這才是每位教師應該在實際中摸索和用心研究的。
2、多媒體教學承載的信息量大,能有效節省課堂板書時間。多媒體課件承載的信息量大是顯而易見的,因此,教師應提前準備好教學課件,從而有效地節省教師板書的時間,提高課堂效率。制作多媒體課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是將課堂板書和演示的時間提前,所以不熟練的教師就要耗費不少的時間來準備,在運用的前期,對教師備課有一定的影響,這也要求教師在軟硬件運用的方面多多學習,要做到主次分明,盡量用簡潔的畫面來說明問題。
多媒體具有傳播信息量大、播放速度快等特點,但是使用時切忌將定理的推理過程、解題過程等整頁播放,需逐行逐句顯示,不能因追求課時速度而將知識點一閃而過。
3、注重相輔相成。多媒體技術是一種教學手段,使用要恰如其分,合理適當。在實際教學中,有的教師為追求形式,搞一些花架子,在一節課上,使用圖片、幻燈、錄音、電視、電影和計算機等媒體。結果,教師手忙腳亂,學生大飽眼福,課堂上熱熱鬧鬧,但教學效果一般。因此,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時,應恰當掌握時間,要適當留白,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思維活動空間和時間,激勵學生思維,讓他們自己去主動思考,弄懂知識。如教學“波的干涉和衍射”一課時,在分析完干涉圖樣的穩定性后,可向學生提出問題:若兩列波的頻率不同,相遇時會出現何種現象?對此,可讓學生應用想象力去想象、推理、討論,從而得到產生穩定干涉現象的必要條件。又如,在“玻爾的原子結構模型”一課中,不妨通過CAI設計一個電子繞核旋轉的動態模型,模擬出電子云圖,告訴學生玻爾理論有其局限性,以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促使其主動思維,真正提高課堂效益。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學法的運用等環節仍是不可取代的,教師只有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及不同形式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才能真正達到運用多媒體手段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的最終目的。
總之,教師要善于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同時,還要加強自身的專業知識及教學方法的研究,這樣才能培養出新世紀高素質的物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