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權
新課程標準對初中歷史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須更新教學觀念,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因此,每位教師要改革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使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多樣化和科學化。
一、歷史教學要突出形象性與情感性的特點
初中教師面對的是青少年,歷史課堂上,他們愿意聽、樂于記形象性強的人物事跡和故事。教師授課時就應該緊抓這一特點,因勢利導。講歷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氣氛,講得有聲有色,把簡單枯燥的文字變成生動具體的場面。講歷史人物則應突出人物鮮明而富有特色的個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鮮明突出。如,講《火燒圓明園》一節,我是這樣敘述的:“侵略者焚燒圓明園的大火延續了三天。黑色的云團長達50多公里,久久不散,漂蕩在整個北京城的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滿了大街小巷,到處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發生日食一樣……圓明園,這座被稱為‘萬園之園的藝術杰作,這座中國歷史上最宏偉、最精美的皇家園林,就這樣被這群野蠻的侵略者燒毀了!”這里,有對具體情景的描述,有對精美無比圓明園被燒毀的嘆息,更有對侵略者強盜野蠻行徑的控訴。像這樣有聲有色地敘述,學生怎能不受到強烈地感染?
二、歷史教學要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和真情投入
歷史教師要通過各種方式來提高自身的素質,以達到全面的能力狀態。首先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其次要有寬闊的歷史視域,最后還要有豐富的人文情感。在不斷充電自身專業歷史知識的同時,要積極提高課堂教學技能,通過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來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
1、流露真情,營造和諧課堂氛圍
歷史學科的教學可以說是一種歷史事件與人物的再現還原,所以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切忌照本宣科地念書,用一支粉筆一張嘴結束一節課。這樣傳統的教學方式很難讓學生提起聽課的興趣,只有教師在講課的時候通過內心自然的情感流露,通過講課過程中語調、節奏等各方面的變化,帶給學生親切的教學體驗。比如在教授鄭和下西洋一課時,可以在學習完后跟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在鄭和的身上可以看到哪些中華民族的優良品質?然后與分組的學生一同討論,增進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通過最后的討論和交流,學生們好像已經坐上了鄭和下西洋的航船上,興致完全高漲,課堂的和諧氛圍讓歷史課堂效率迅速提高。
2、精心設計,創造歷史形象課堂
由于初中生的邏輯能力和思維理解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更多的時候,形象而生動的圖片或者多媒體動畫,更能夠幫助他們理解和記憶。這樣精心設計的圖片或者動畫展示,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講歷史事件的時候,通過視頻演示,加上指示會意,通過一些新奇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們在掌握歷史基本知識的同時,通過有血有肉地形象教學,增加學習的興趣,提高歷史教學效率。
三、歷史教學要開拓新穎的歷史課堂教學
1、改變教師地位,由傳授者向引導者轉變
現代教育研究表明,教師應當更多地擔當起引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教學的目的不只是簡單地灌輸知識給學生,而要啟發他們去主動尋求知識的邏輯和組織關系。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需要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方法,提供給學生一個有效的知識平臺,并通過引導學生參與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學習方向和動態。初中歷史教學必須給學生一個主動探索的機會,通過教師親身參與、指導,與學生交流溝通,來引導學生完成自主性的學習活動過程。
2、開放式教學,提供學生更加廣闊的空間
傳統的課堂教學是傳接方式的,過于單一和被動,使得大多數學生只能一味被動接受知識灌輸,嚴重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和能力地提升,也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導致教育效果的下降。我們的歷史教學課堂應當是自主合作、開放溝通的,我們不能僅僅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注重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因此,在歷史課堂教學中,不能全部給學生包辦了事,要讓學生有機會去自主學習,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反思問題,主動探究新的知識。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根據教材內容、學生實際情況,通過活躍的課堂和愉快的氛圍,來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適當通過課堂教學活動,提供給學生表演、討論的參與機會,讓他們有更廣闊的空間來展示自身能力。
3、因材施教,實行分層分段教學
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來設計歷史課堂教學,這是符合教學發展規律和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從課前預習到課后復習,從課堂教學到課后輔導,都是層次性要求的教學過程。通過讓不同基礎的學生都同樣得到學習進步的信心和樂趣,這是每個歷史老師喜聞樂見的事。因材施教,是要抓住歷史事實的發展軌跡,并介紹現實來講課,而不是空洞的說教。通過將歷史與時政熱點結合,鼓勵學生學以致用,明智明理,這才是我們所有教育應當努力的方向。
總之,在歷史課改以來,通過學習、探索和實踐,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要打破常規,改進教學形式,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內容;要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強歷史教學的趣味性,培養學生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