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盼盼
摘 要 伴隨經濟一體化各個國家從物質文明建設轉移到精神文明建設中來,民族體育與學校體育的融合受到全社會的普遍關注。通過文獻資料法,從場域理論的視野下探討作為文化資本的民族體育與學校體育在文化能力、文化產品、文化制度三個方面融合的可能性,對于今后民族體育與學校教育方面的研究發展作出一些綿薄之力。
關鍵詞 民族體育 學校體育 文化資本 融合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6)06-040-01
場域理論是由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布迪厄提出的,他把社會中相對獨立的“小空間”看成是一個個的場域,在特定場域下有著特定的構建規則。在場域內文化成為一種稀缺資源,作為競爭的資本,在這里文化資本泛指一切與文化有關的無形的或有形的資產。并通過文化能力,文化產品,文化制度的三種形式表現出來。本文力圖從場域視野下,以文化資本為立足點對兩者的融合的可能性進行深刻挖掘,對民族體育與學校體育的融合的提出更加科學化的理論依據。
一、文化能力是學校體育與民族體育融合的有效途徑
面對社會經濟進程的快速發展,怎樣使民族體育得到有效傳承?只有通過與成熟的學校體育文化能力的融合才能獲得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對于民族體育場域而言,身體化的形態是指學生通過大量時間的自身學習練習所獲得的不可轉移的民族體育知識和運動動作的技巧,是一種文化能力的存在。民族體育不僅是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定社會歷史時期、民族文化的集合體,它對于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以武術為例,作為中國傳統的民族體育項目,它不僅結合了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同時也兼具著社會歷史發展的文明進步,承載著歷代中華兒女的魂與魄。將民族體育融入進學校體育,是民族體育的娛樂性和多樣性與現代學校體育的競爭性的融合,這種融合不僅具有豐厚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精華使學生達到生理和心理上的滿足,幫助學生建立獨立的個性,同時也進一步拓展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渠道。
二、文化產品是學校體育與民族體育融合的關鍵環節
在場域視野下文化產品成為學校體育與民族體育不斷發展創新的推動者。原有的大多數在傳統的民族節日或者祭祀儀式中進行的民族體育項目在這種無意識的狀態下的傳播方式已經變得單一化,狹隘化。現代化學校體育項目如籃球,足球也多是西方的舶來物,民族體育可以根據本民族的風俗特色將傳統體育項目進行創新,為學校體育教育提供新的內容,使其更符合當地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如端午節的賽龍舟,后來漸變為較為簡潔的劃船比賽的操作程序。“特別是在我國校本課程的開發中,民俗體育對學校體育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各地多姿多彩的民俗體育正好為學校體育的創新提供了題材和內容。”傳統體育教學總是根據競技運動項目編排課本教材,比較單一死板,而民族體育項目具有娛樂性性和觀賞性,重意境輕競技,內容繁多,規則簡單。比如將傳統的射箭,射弩,舞獅舞龍,秧歌等民族體育項目進入到學校體育課堂內容中,適宜愛好多動的青少年的身心特征,從而豐富和加強學校體育的娛樂性和參與性。其次,學校能夠針對民族體育的特色,因材施教,就地取材,大大地節省了教育資金的同時,拉動了當地體育產品和事業的發展。“如上海市長寧區北新涇第二小學在積極開展民間體育游戲進校園過程中,對近20個民間體育游戲項目從“適合對象”、“游戲目的”、“場地和器材”、“游戲方法”、“游戲規則”、“游戲童謠”等6個方面進行了挖掘整理,并編寫了《民間兒童游戲教材》,無論是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還是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文化制度是學校體育與民族體育融合的有利保證
文化制度主要是指學習者的文化能力通過權威的資格認證,對學習者的文化能力加以區分的予以從體制上承認的文化制度。文化制度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學校場域內,學習者在學校中通過長期的穩定的學習,參加考試或者其他資格評定的考試,給學生帶來不同的身份地位,使其在場域內有了互相之間比較的或者替代的可能。“任何一個特定的行動者都能夠占有從體制上予以承認的文化資本。學術資格和文化能力的證書可以賦予其擁有者一種文化的、約定俗成的、經久不變的、有合法保障的價值。”已經獲得有關等級資格證的學生,在學生群體里就會與具有一般文化資本的學生產生差距,這種強迫他人接受的社會公認性的權利,會促使其他學生不斷學習更新的、更多的民族體育相關知識,同時學校在制度上的認同的價值取向決定并引導著學生的發展。
四、結語
民族傳統體育承載著我國深厚悠久的文化積淀,是體育發展的智慧結晶,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發展危機與沖突,作為相對獨立的兩個場域必須在文化資本的橋梁下進行互惠互利的融合。民族傳統體育必須通過與學校體育在文化資本的具體形態——文化能力,文化產品與文化制度的融合中互相取長補短,改革創新,走向更加規范科學的道路,為我國青少年的成長進步提供新的內容形式,為體育事業的發展給予有力的支撐。
參考文獻:
[1] 湯立許,蔡仲林,劉軼.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困境及路徑選擇[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1,05:574-578.
[2] 范本祁,楊慧.民族傳統體育與學校體育融合發展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2008,02:72-75.
[3] 楊洋.文化資本與學生文化建設[N].光明日報.2009-04-2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