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超
摘 要 本文運用SWOT分析了蕪湖高校場館聯盟的強項、弱勢、機會和威脅,并聯系地區實際提出可持續發展策略。認為場館聯合,資源共享不僅可以形成經營亮點,迎合體育消費需求,還能產生巨大經濟和社會效益。
關鍵詞 場館聯盟 SWOT 可持續
中圖分類號:G818.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6)06-040-01
高校體育場館作為教學、訓練必要物質條件也日益承擔更大范圍的社會功能,逐漸成為社區居民體育和賽事活動的舉辦地。[1]但單一場館資源難以形成規模效益,實現可持續經營。
一、基于SWOT框架的策劃環境分析
1.強項與弱勢。從內部稟賦與運作看,蕪湖高校場館聯盟建成后,將共享包括田徑、足球、排球、網球、游泳等單項體育場館資源,場館聯盟設施齊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單個場館供給不足的劣勢;同時運用網絡信息技術與“一卡通”制度設計可促進資源合理配置,技術應用與聯盟創新思路將為場館冠名、賽事廣告開發權等無形資產開發和品牌宣傳提供動力。建立之初會因缺乏經驗,吸引商業投資能力不足,關注度不高,主要服務對象為大學生群體,目標市場細分及開拓會受到一定阻礙,其最大困境便在于長期資金投入,吸引商業贊助能力。
2.機會與威脅。由于國家46號文件的出臺,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深度運用,蕪湖高校場館聯盟具有良好經濟發展環境,作為體育平臺一部分,易產生同企業市場營銷與推廣需求的契合點,吸引較為豐厚的商業贊助。同時高校財政撥款、政策扶持,其具有廣闊發展前景,隨著官網及手機APP推廣使用,目標受眾將不僅局限于學生群體,會逐步向社會體育健身消費群體擴展。目前蕪湖高校園區體育場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學校財政,經營中出現浪費和場館維護不到位現象,這種供給滯后于體育需求的現象會嚴重影響體育消費者心理預期,建立之初,若經營不善或缺乏對風險的規避與控制則會產生威脅。同時體育教育資源共享率低,配置不足與浪費并存也是一個制約因素,高質量體育場館管理與技術人才仍有較大缺口。[2]
二、后續可持續發展
(一)開展校際聯賽,吸引商業贊助
閑置和資金實力不足成為目前國內很多場館的突出問題,缺乏場館聯合,共享資源方面的嘗試。單個體育場館依托獨特資源可形成經營亮點,卻難以產生巨大經濟和社會效益,如蕪湖高校園區一些高校由于場地有限,無法滿足多種運動項目場地設施配置,一旦舉辦綜合型體育賽事活動便束手無策;而蕪湖奧體中心雖擁有較大場地和較為齊全的運動器材,卻面臨宣傳力度不足面臨的部分資源閑置問題。因此,將蕪湖市奧體中心與高校園區場館相結合,形成場館聯盟,并利用某些場館優勢舉辦校際聯賽,如蕪湖高校園區田徑運動會、高校大學生排球、乒乓球挑戰賽等。通過在場館聯盟中舉辦賽事活動,不僅能將蕪湖奧體中心與高校場館聯系起來,解決大學生聯賽場地設施不足,項目單一的問題,還可以吸引大批蕪湖大學生參與體育運動增強體質,具有廣泛社會效益;通過聯盟場館冠名權,賽事冠名權、冠杯權,廣告開發權等無形資產開發能夠吸引一些市內、甚至省內企業贊助,為場館運營和賽事活動提供必要資金支持,解決投資短缺問題。具體來講,蕪湖市高校場館聯盟在組織機構中可設立競賽管理部門,專門負責定期舉辦賽事活動相關事宜,并設立市場開發部聯系企業投資等。
(二)互聯網信息科技助推場館資源共享與優化配置
“去運動”APP及官網是湖北省體育局,荊楚網共同開發的國內首家體育公共服務平臺,該平臺簽約了全省100余家體育場館,依托互聯網信息技術、優質場館資源、專業教練及專業理論指導,有效緩解了該省體育場館資源供需不平衡現象。蕪湖市高校場館聯盟要想在經濟效益上取得更長遠進步,贏得更廣闊發展空間,必須要緊跟互聯網時代,建立線上官方交易與服務平臺。借鑒“去運動”這一創新社會管理模式,蕪湖高校場館聯盟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可嘗試建立自己的官方網站及手機APP終端,借助互聯網深度整合場館資源。具體實施路徑:在官網及APP上置入高校聯盟場館的詳細介紹,包括地址、開放時間、費用及優惠辦法、咨詢電話、項目類別、特價時段等信息,根據場館閑置情況可開通提前預定服務,使物盡其用。這種利用官方網站及手機APP信息服務平臺本質上是對經營服務改良的一種嘗試,通過互聯網,使原本閑置的場館得到利用,同時也減少了體育健身消費群體集中排隊等候一兩個場館花費的時間成本。這一場館聯盟官方網站也可以發揮受眾廣優勢,進行信息發布和廣泛宣傳,逐步提升高校園區場館知名度,讓更多人知道并且在恰當時間進行體育健身消費,從而促進蕪湖高校場館及奧體中心資源共享與優化配置,實現規模效益。
(三)依托“徽文化”,促進體育與旅游產業融合
“徽文化”作為具有鮮明特色的地方文化,對產業經濟具有積極反作用。蕪湖奧體中心擁有自然生態為基礎的現代化體育公園,高校也具有各自文化特色,后續發展中,可策劃與徽文化有關的主題賽事,或吳越文化的水上運動,武術表演,同時將場館聯盟與體育旅游相結合,實現產業融合發展, 通過“一卡通”讓更多高校園區大學生能不受限制到其它高校體驗異質性體育場館資源,也可印有反映“徽文化”特色的圖案,由學生向社會開發過渡。
三、結語
蕪湖高校場館聯盟建立機遇與風險并存,因此就必須在場館與賽事、健身消費者、媒體、信息技術等方面尋求契合,使場館聯盟的內部稟賦與外部環境相適應,場館群資源共享形成規模效益。
參考文獻:
[1] 楊震.我國高校體育場館社會開放的困境與優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1.
[2] 王紅雨,楊毅.安徽省高校體育場館開發利用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