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岳
摘 要:高中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普遍偏弱,老師講課都聽得懂,一旦自己做就不會,出現“聽聽就懂,做做就錯”的現象.本文結合教學經驗,對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解題能力;實踐
解題能力是數學學習過程的一個重要問題,解題能力強,學習的效率就高,效果就好,但是單靠多做題、題海戰術來提高能力,常常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在教學實踐中,會發現數學課上常常是教師講得津津樂道,學生聽得滋滋有味,但一做作業就問題百出,這種現象在高年級尤為突出,之所以會這樣,大多數還是因為他們解題能力差,課堂上所學知識不能靈活運用,是什么造成了學生的這種狀況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有些學生的基礎差.
(2)例題與習題難度相差太大.
(3)學生缺乏勇于探索的精神.
(4)教學方法落后.
通過以上的分析,下面就如何解決學生解題能力差的問題,結合新課改理念,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想法.
1 注重知識形成過程,追求長期效益
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對學生的學習而言,就是實踐和探索的過程,這也是新課改的精神和理念.
例如在“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的教學中,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的公式的推導過程里面就蘊藏了一種很重要的求和方法——“錯位相減法”,當數列{an}是等差數列,{bn}是等比數列,求積數列{an·bn}的前n項和時,可采用錯位相減法.在本節內容的教學中,教師應向學生充分展示公式的推導過程,從中提煉出“錯位相減法”,并說明運用該方法時應注意的事項.如果只告訴學生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的公式sn=(q≠1),然后急急忙忙做練習,對公式的形成過程理解不深刻,碰到下面的問題就會無從下手.
很多同學看到這個題目后,第一反應覺得式子是很有意思的題目,但一時想不出來,看不出其中的規律,事實上,它是由一個等差數列{n}和一個等比數列{2n-1}積的形式,符合“錯位相減法”使用的條件,故利用錯位相減法可求得.解答如下:
由此可見,注重知識發生、發展過程讓學生理解事物的本質,使新知識順應原有知識(即對輸入信息進行編碼、貯存),這樣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識鏈,得到長期效益。
2 引導學生勤于動手,善于總結規律,勇于探究
眾所周知,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空間形式與數量關系的科學,數學教學應該是一個不斷向學生揭示數學知識內在規律的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積極引導學生的參與,不僅要耳聽、眼看、腦想,還要求學生親自口述、手算。僅僅聽懂是不夠的。
當我要求大家把整個解答再重寫一遍,結果仍有近一半的同學不能寫出正確答案。由此可見,如果學生覺得會解了,不再動手演算下去,那么就會前功盡棄。因此,課堂上應適當留點時間給學生自我消化,讓他們在消化的過程中暴露問題,再進行修正、鞏固,直至掌握。
3 克服思維定勢,訓練靈活的思維
在解題過程中我們要注意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既要利用思維定勢的積極作用,又要注意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即要訓練思維的靈活性。
當我們遇到的是常規問題或和以前解過的類似題型時,憑定勢的思維可以迅速地用上已有的經驗和方法,快速解題,這是思維定勢的積極一面, 但是,若我們遇到的是非常規的問題卻又習慣地用某種固定的思路去處理,就難免碰壁。這種用固定思路機械地解決問題的習慣就是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為此我們在作業和習題中要進行反思維定勢的訓練,使我們的思維更加活躍,解題能力不斷提高。
如果我們經常用正向思維和逆向思維交替著去思考一個問題,就會打破自己思想中的定勢思維,是訓練思維方法靈活性、克服思維定勢的有效方法。正難則反,直接法不行就用間接法,直觀費解就用圖解,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辦法。
例3 (Ⅰ)已知數列{cn},其中cn=2n+3n,且數列{cn+1-pcn}為等比數列,求常數p。
(Ⅱ)設{an}、{bn}是公比不相等的兩個等比數列,cn=an+bn,證明數列{cn}不是等比數列
分析:解答第Ⅰ問,可用等比數列的性質:第二項起任何一項是其前后兩項的等比中項,或用等比數列的定義:=p(q為公比)建立方程或方程組求解。解第Ⅱ問,可舉反例,驗證前三項不滿足c22≠c1·c3,若用一般方法,將證明歸結為p≠q時,2pq=p2+q2,則論證過程較長。
對于同一問題,經常提倡多思考(發散思維)、多質疑(求異思維)、多比較、多想象,也是打破思維定勢、使思維靈活敏捷的有效方法 [1 ]。
當然,提高解題能力的方法還有很多,以上三種方法只是我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我會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作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王子興.數學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