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鋒
摘 要:問題導學是新課程改革中課堂教學的一種高效的教學模式。問題導學的亮點在于注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思考過程,使學生在教師多問、善問、巧問下獨立思考與分析問題,并能主動質疑、主動提出問題。在高中地理課堂實施問題導學,教師應遵循問題導學的原則,運用問題導學的途徑,把握問題導學的要點。
關鍵詞:高中地理 問題導學 原則 途徑 要點
高中地理傳統教學模式形成了“重教輕學”的教學弊端。即使教師善于利用提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多數問題也都是教師課前設定的,學生回答后教師只需做出判斷評價即可。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會對教師產生強烈的依賴情感,被動地服從于教師,而自身獨立思考、獨立質疑的機會較少。在新課改環境下,問題導學模式正走入高中地理課堂,問題導學模式以問題為載體,注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思考過程,在教師的引導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學生的學習效率會顯著提高。
一、高中地理課堂問題導學的原則
在高中地理課堂引入問題導學模式,關鍵在于教師要科學合理地設置問題。在問題設置上,教師應當遵循誘發性、展示性、層次性三大原則。
第一,誘發性原則。在問題設置上,教師要利用新舊知識的沖突點來尋找地理教學的突破口,使學生感受到知識懸念,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熱情。教育專家指出:最具激發學生探究熱情的因素在于“知識矛盾點的碰撞”。因此,在學生既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細化分解,才能找到這些知識的契合點,從而有效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例如,在教“風帶的形成”內容時,教師可以設置“是什么形成了風”這一問題,指導學生根據已掌握的“風”的知識進行推理,回顧“水平氣壓差形成風”的結論,然后,教師再進一步引入“氣壓帶”,因勢利導地提出“地轉偏向力”的知識,學生會對風向的問題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北半球風向右偏,南半球風向左偏。最后,再讓學生畫出地球上的六大風帶。
第二,展示性原則。在問題設置上,教師應最大限度地應用形象案例,使學生認識到地理知識所具備的內在聯系,使學生的內在思維得到外化,更加清晰地展示出學生的思路和探究軌跡。例如,在“地理環境”內容教學中,教師可以中國西北地貌為例,利用可視圖片、多媒體等展示當地的地形、河流、植被等。這些直觀的教學圖例,能使學生更加清晰地理解大氣、地質、水文等方面的知識,能讓他們認識到這些因素的相互影響會改變地理環境,從而對環境整體性特征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第三,層次性原則。在問題的設置上,教師要將問題形成具有層次和梯度的“鏈條”,利用鋪墊、過渡、組合等方式,形成解決問題的臺階,從而使問題的探究效果更加突出。在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要整合問題結論,呈現系統化的知識結構。例如,在“地球自轉線速度”教學中,教師可以用“夸父追日”這個故事創設有層次的問題鏈:夸父追日是向哪個方向奔跑的?你是通過什么來判斷的?夸父追日的效率是高緯度高,還是低緯度高?為什么?如果在南緯60°,夸父要跑多快才能追上太陽?這些既有趣又有層次的問題一經提出,立刻引起了學生的強烈反應,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不但明顯增強,而且對問題的系統性理解也大有進步。
二、高中地理課堂問題導學的途徑
實際教學中,問題導學在高中地理課堂的實施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以課堂實驗設置相應的問題。高中階段的地理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借助地理實驗就能使這些抽象的概念和知識變得更加具體。例如,在對“地球自轉”內容講解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轉動地球儀,理解抽象的地球自轉問題。再如,很多學生對“大氣運動”知識理解很困難,教師可利用實驗的方式為學生模仿大氣運動的規律。在關閉門窗的室內點燃蚊香,并保證沒有異常氣流干擾,在蚊香兩側分別放置一盒冰塊和一只2000瓦的電熱器,將電熱器通電十分鐘后,引導學生觀察蚊香煙霧的方向變化,然后變化冰塊和電熱器的位置,再次觀察蚊香煙霧的方向變化。學生會觀察到:溫度高的方向氣壓會變低,蚊香煙霧總是向電熱器方向飄,而大氣運動同樣具有這一規律,進而形成了季風。
第二,通過日常現象了解和觀察實施問題導學。地理知識與日常生活有著密切聯系,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現象有時更能揭示地理知識的本質,而這些現象往往被學生所忽視。例如,在對“太陽輻射與溫度關系”內容講解時,教師提出:“兩者之間關系如何?”不少學生回答:“輻射距離越近溫度越高。”教師隨即提出:“山頂離太陽輻射近,為什么山頂溫度要比山下低?”這一問題提出后,學生立刻發現原來的答案推論已不適用于當前的問題,進而引發了強烈質疑,從新舊知識的沖突中繼續探究。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能夠成為地理課堂問題導學的有效素材,有利于學生深入探索地理知識和各種地理現象的本質。
第三,巧設懸念開展問題導學。地理是一門非常有趣的自然科學,但不少學生卻認為它枯燥無味。造成這一認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師對地理趣味性教學的忽視。如果教師能夠根據地理特色巧設懸念,引導學生的地理視野向縱深發展,對學生地理探究欲的激發是有積極促進作用的。例如,在“時區”內容教學中,教師可設置以下問題:時區的劃分根據是什么?不同時區應選擇哪一條經線作為時區劃分線?時區分布及命名有什么特點?時區經線與中央經線之間有什么關系?這一系列問題的提出,能促使學生結合已學過知識和新課程知識,建立起一個銜接性的時區知識構架,通過問題的層層分解、細化、深入,使問題難度得到科學的控制,學生能夠一步一個臺階地接近教學知識,實現知識的立體融合和應用。在普通教學內容中挖掘出知識點和興趣點,有利于問題導學模式的全面開展。
三、高中地理課堂問題導學的要點
在高中地理課堂引入問題導學模式,教師要以拓展性、針對性和客觀性為實施要點。
第一,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問題,敢于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使地理知識得到有效拓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精心設計問題,并根據學生的思維模式調整問題導學的實施角度。學生通過問題來拓展思維,則易于教師掌握學生的思維方向。對于學生給出的問題答案,教師要避免直接做出對或錯的評價,而應進一步追問:“你是怎樣獲得這一答案的?”或者給其他學生評價判斷的機會:“同學們,你們認為這個答案對不對?”這種導學方式有利于發展學生的開放式思維,能夠鼓勵學生主動回答問題、積極思考,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拓展。
第二,問題導學的實施應有一定的針對性。對于課堂知識點的選擇,不同學生的側重點有著很大的差異,教師要把握好學生思維的獨特性,以此開展有針對性的問題導學。例如,在“宇宙中的地球”內容教學中,在恒星概念的界定中,有“恒星不動”的基礎認知。但有些學生會提出質疑:“太陽也是恒星,為什么會東升西落?”對于學生的問題,教師要以課堂知識點為切入點,對學生的疑慮進行逐步分析和講解。教師要認識到不同學生素質的差異,從而采取有針對性的問題導學方法。
第三,教師要客觀認識問題導學在地理課堂中的應用,問題導學教學模式只是教學方式的一種,而不是萬能鑰匙。由于教師教學風格不同、學生基礎素質不同以及教學內容不同,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選擇合適的內容和時機,采用適當的問題導學模式,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滿意的教學效果。問題設計要與教學內容高度結合,在問題的選擇上要掌握好難易程度,要充分發揮問題導學中“導”這個關鍵因素,教師要作為引導者而不是領導者,要給予學生更多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從而進一步提高地理課堂問題導學的實施效果。
對于高中地理課堂問題導學模式的應用,教師要在問題設計上下功夫,要以新課標為基礎,根據教學需求建立靈活生動的問題系統,將問題與情境充分結合,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不但要多問、善問、巧問,還要給學生提供主動質疑、主動提問的機會,激發學生在地理學習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動高效地理課堂教學的生成。
參考文獻:
[1]盧鋼,王掘.淺談高中地理教學設計中“問題導學”的運用[J].地理教學,2010(5).
[2]朱婷婷,淺談問題導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