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元麗
摘要:指出了魯甸縣核桃栽培歷史悠久,近年來栽植面積穩步增長。對魯甸縣核桃產業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促進魯甸縣核桃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和建議,為魯甸縣核桃產業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關鍵詞:核桃;產業;現狀;問題;對策;魯甸縣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5-0076-04
1 引言
核桃(Juglans regia L.),又名胡桃,是胡桃科胡桃屬的落葉喬木,是世界四大堅果之一。據《國際統計年鑒2008》數據顯示[1~3],2007年全世界核桃總產量為166.4077萬t,其中核桃年產量在10萬t以上的國家有中國、美國、土耳其、伊朗等4個國家,其產量分別達到了50.30、29.03、18.4251和17.00萬t,這四個主產國的核桃總產量占當年世界核桃總產量的67.7%。
我國是世界核桃生產大國,截至2013年底,我國核桃的年產量約為110多萬t。我國核桃栽培主要集中在西北(包括新疆、青海、西藏、甘肅、陜西) ,華北(包括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及山東) 及云南、貴州、四川等地[4~7]。魯甸縣是云南核桃的主產縣之一,歷史上有“核桃之鄉”的美稱。截止2013年,全縣核桃種植面積已達4.1萬hm2,產量達3000 t,產值達2.3億元。然而,由于管理不善、缺乏技術等原因,魯甸縣核桃生產一直未能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影響了當地的經濟轉型和發展。
2 魯甸縣概況
2.1 自然地理
魯甸縣位于云南省東北部,介于東經103°9′~103°40′、北緯26°59′~27°32′之間。全縣土地總面積1487 km2。 地勢東西兩側高,中間低平,地貌錯綜復雜,最高海拔3356.2 m,最低海拔568 m,相對高差2788.2 m。全縣地處云貴高原北部, 屬低緯度高原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2.2 ℃,年平均降水量為702.8 ~1251.4 mm,無霜期為220 d。全縣森林土壤共有6個土類,8個亞類,其中燥紅土、紅壤、黃紅壤、黃壤、黃棕壤和棕壤呈地帶性分布,紫色土為非地帶性土壤。
2.2 社會經濟
根據2012年《魯甸縣統計年鑒》,全縣總人口 43.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81806人,占總人口的 87.8%;非農業人口53194人,占總人口的12.2%。 人口密度292人/km2。該縣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境內居住著漢、回、彝、苗、壯和白族等12個民族。全縣國內生產總值(2010年)251070萬元,是2005年的2.2倍,年均增長17.5%,一、二、三產業構成由2005年的35.4∶31.2∶33.4調整為2012年的23.1∶49.6∶27.3;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5.8億元,是2005年的4倍,年均增長31.5%;工業總產值和增加值分別達到24.3億元和10.4億元,年均分別增長37.1%和34.4%,是2005年的4.8倍和4.4倍;財政總收入和地方一般預算收入達到3.61億元和1.57億元,年均分別增長38%和32.6%,是2005年的5倍和4倍;農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2572元和12375元,年均分別增長14.9%和11.6%,是2005年的2倍和1.7倍。
2.3 森林資源
根據2009年云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魯甸縣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報告》顯示,魯甸縣土地總面積14.8萬hm2,其中非林業用地面積8.4萬hm2,占總面積的56.53%;林業用地面積6.4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43.47%。在林業用地中:有林地面積3.9萬hm2,占林業用地的60.96%;疏林地面積19.2hm2,占林業用地的0.03%;未成林造林地面積247 hm2,占林業用地的0.38%;灌木林地面積1.9萬hm2,占林業用地的28.68%;無立木林地面積6427 hm2,占林業用地的9.94%。森林覆蓋率為30.96%,林木綠化率 39.23%。林業用地面積按森林類別劃分為:公益林面積4.85萬hm2,其中國家級公益林3.5萬hm2,省級公益林1萬hm2,占林業用地面積的75%;商品林面積1.6萬hm2,占林業用地面積的25%。
3 魯甸縣核桃產業發展現狀
3.1 栽培現狀
魯甸核桃栽培歷史悠久,1953年全縣已有核桃面積900畝,呈天然核桃林、箐溝核桃林和四旁散生核桃樹自然分布;1964年,魯甸縣被列為昭通地區核桃基地縣,政府組織發動核桃種植,核桃面積達到7875畝;1965年,魯甸首次引種新疆核桃進行試種,種于小寨、龍頭山、水磨營地等地,試種成功,并積極組織人員參加云南省林業廳在昆明舉辦的新疆核桃育苗、嫁接技術培訓班;1972年引種漾濞核桃,種于樂紅對竹,同時魯甸核桃參與出口外銷,年出口2.5萬kg;1975年第二次引種新疆核桃,種于大水井、洗羊塘、水塘、光明、八寶等地;1977年,魯甸再次被列為昭通地區核桃基地縣;1979年,魯甸縣林業局成立,在魯甸縣五腦山建立核桃苗圃,開始培育核桃嫁接苗;1980年,魯甸縣林業局聘請漾濞師傅傳授核桃嫁接技術,在文屏山進行試驗;1981年初,縣林業局組織人員開展核桃引種嫁接及速生密植高產課題試驗,到1982年,全縣共有核桃種植面積11380畝;到2000年,全縣核桃種植面積達19000畝。進入新世紀后,魯甸核桃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面積和產量逐年遞增,核桃產業逐步成為魯甸農村增收致富的主要產業之一。2005年以來,魯甸縣被列為云南省核桃基地縣,核桃種植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目前已培育優質核桃品種486個,9個品種獲得省級優質良種認定,全縣核桃種植面積已超過4萬hm2,產量超過3000 t,產值超過2.3億元。
3.2 栽培種類
從1999年起,魯甸縣就參與云南省林科院核桃良種培育,目前共收集優良核桃樣品486個,通過市級決選認定306個;通過云南省林木良種委員會認定品種12個(即:魯甸大麻1號、魯甸大麻2號、魯甸大泡3號、烏蒙16號、烏蒙19號、云晚霜1號、云晚霜2號、朱提1號、云林1、2、3、4號),現已作為適宜魯甸發展的主要核桃優良品種,共建立核桃良種采穗圃74.7 hm2(已有23.3 hm2被認定為省級良種采穗圃),建立優質烏蒙核桃良種繁育基地26.7 hm2。其中:2011年9月10日,在河北邢臺舉辦的核桃節上,“魯甸大麻核桃1號”以其優良的品質獲得“金獎”;2013年7月,魯甸大麻1號、魯甸大麻2號在中國山西汾陽舉辦的第七屆核桃大會上獲“中國優良核桃品種。
3.3 核桃園管理
近年來,全縣對現有核桃樹進行針對性管理,積累了一定經驗,培養了一批技術人才,林農較好地掌握了采種、育苗、嫁接、種植、管理、采收及果實初加工處理等技能。在核桃嫁接育苗、高接換優、集約化栽培、病蟲害防治、產品貯運和加工等方面已研究和積累了一批先進技術和經驗,并編撰了《核桃豐產栽培技術》一書,為核桃產業規模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
4 產業發展前景
4.1 政策環境條件
4.1.1 西部大開發戰略機遇
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0年6月底頒發了《關于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提出把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作為“八項重點任務”,并明確了一系列更為優惠的政策措施。國家發改委新修訂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鼓勵建設名特優新經濟林和木本糧油基地,鼓勵“優質、高產、高效標準化栽培技術開發與應用”。顯然核桃種植符合國家政策,必將成為今后一個時期國家重點扶持發展的經濟林樹種,必將對依托自我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發展林業產業化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4.1.2 “橋頭堡”戰略機遇
“十二五”期間,國家已規劃把云南建設成為中國面向西南開放的橋頭堡,搭建了外向型、區域性的種植技術和加工貿易合作平臺,為林業產業化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發展機遇和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4.1.3 烏蒙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戰略機遇
國務院已批復《烏蒙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年)》。對烏蒙山片區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著力解決瓶頸制約和突出矛盾,加快烏蒙山片區經濟社會發展和脫貧致富步伐,努力提升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水平,從根本上改變片區的落后面貌,讓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早日步入全面小康,其中重點提到了烏蒙山林業產業發展的優勢,因而實施林業產業撫貧必將是本區發展經濟,脫貧致富的重要著力點。
4.1.4 產業政策支持
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林產業發展工作,已確立了“建設綠色經濟強省”的戰略思路,提出要“把云南建成全國重要木本油料基地”的重大決策,相繼出臺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林業產業發展的意見》、《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核桃產業發展的意見》等政策性文件,《昭通市林業產業化發展規劃(2011-2015年)》提出“到2015年全市核桃基地要達到30萬hm2”的目標,省、市政府對林產業的政策扶持將極大促進本區核桃產業發展。
4.2 良好的社會環境
昭通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核桃產業化發展,各級政府領導對種植核桃認識深刻,對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計劃主動配合,對群眾種植發展核桃的行為積極支持和引導。群眾在長期核桃種植中得到實惠,發展核桃生產的積極性高。廣大老產區農戶已掌握種植核桃的基本技術,尤其是在魯甸縣,通過縣林業局的科技培訓,核桃輔導員及部分種植戶已熟練掌握核桃栽植、水肥管理、整形修剪、高接換優等一系列的經營管理措施,為核桃產業化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3 自然條件優越
核桃屬于喜溫、喜光、深根性樹種,適宜生長的條件是年平均溫度8.5~16 ℃,全年日照時數在2000 h以上,無霜期150~210 d以上,要求土層深厚(大于1 m),疏松、排水良好[8,9]。魯甸縣年平均氣溫12.2 ℃,年平均降水量為702.8~1251.4 mm,無霜期為220 d。很顯然,魯甸縣自然氣候條件有利于核桃生長和提高果實質量。
4.4 發展空間廣闊
魯甸屬典型的貧困山區,境內山地面積占90%以上,全縣農業人口約39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87%左右,大面積坡耕地缺少灌溉條件,種植農作物產量低,不少地方屬于“望天收”,經濟效益較差,而在這些地類上種植核桃的經濟效益明顯高于種植農作物,可以有效帶動農民增加收入。充分利用此類土地大力發展核桃產業,既可以增加地被覆蓋,減緩水土流失,促進林業生態建設,又可以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帶動群眾脫貧致富。
4.5 群眾積極性高
近幾年,國內市場上核桃干果的平均售價在20.30元/kg,核桃仁的零售價為40 ~ 50元/kg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核桃需求量將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核桃市場潛力巨大。在魯甸,按照目前5元/kg計算,收入在每667 m22 000元左右,遠高于種植一般農作物。近兩年,核桃銷售的形式很好,呈現供不應求的局面,經濟效益非常可觀,不少種植戶從核桃種植中嘗到了甜頭,栽植積極性很高。如果能加以綜合利用,合理開發并促成產業化,就能變山區的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造福于山區人民。
4.6 存在的問題分析
從國內外的市場需求及技術發展進程來看[10~12],魯甸縣核桃產業發展還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亟待解決:①良種與苗木來源不清,魚龍混雜;②管理簡單粗放,栽培技術落后,致使核桃生長不良、土壤退化,農民受損嚴重;③技術力量薄弱,基礎研究不足,缺乏深入細致研究;④產業化程度不高,加工體系不健全,核桃附加值低;⑤采穗圃少,嫁接苗短缺。
5 魯甸縣核桃產業發展的對策
5.1 建立保障體系,加強組織領導,推動產業發展
加快核桃產業發展,是認真貫徹落實“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林業發展思路的具體舉措,各級政府應明確職責,制定優惠政策,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為企業、農戶和中介組織提供全方位服務,推動核桃的產業化發展。同時,為保證核桃產業項目正常運作,應成立專門機構,由專人負責,并對專項扶持經費加強管理,抽調包括林、農等多個相關部門的技術骨干,成立核桃產業辦公室,組織開展核桃產業發展的日常組織與管理工作。
5.2 完善林業制度,加強資金政策扶持,助推產業發展
項目實施區應加快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進度,核發山林權證,調動廣大林農參與核桃產業建設的積極性。在明確權屬基礎上,鼓勵核桃林木、林地使用權合理流轉。政府應制定核桃產業發展的長期、低息信貸扶持政策,允許核桃產業經營者依法以核桃林木、加工廠等抵押申請銀行貸款,享受長期貸款優惠政策;在稅費方面,實行林業產業輕稅賦政策,核桃產品銷售免征增值稅。積極探索建立核桃產業專項資金,廣泛利用民間資本,完善資金投入機制。建立“以獎代補”的核桃政府扶持方式,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核桃產業的建設。
5.3 強化技術研究,加強培訓力度
一方面要積極與高校、林業院所及省林木種苗管理總站等單位合作,開展核桃產業發展相關技術研究,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率;另一方面要大力開展業務培訓,提高經營管理隊伍的素質,使科學技術最廣泛地應用于生產,實現科教興林[13,14]。通過建立健全的核桃科技推廣網絡,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三位一體途徑,培養更多能夠掌握和運用實用技術的新型農民,使先進實用的科技成果進入山區,進入山頭地塊,使林業產業發展走上新臺階。
5.4 培植龍頭企業,完善組織建設,增強抗風險能力
實行“公司+基地+協會+農戶”的模式,重點扶持建立一批加工能力強、抗市場風險好的加工銷售龍頭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現代經營理念、信息、技術優勢和輻射帶動作用,讓企業和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提升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實現企業和農民“雙贏”的同時,充分展現核桃產業在推動經濟發展、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社會進步方面的作用。
5.5 加快市場建設,實施品牌戰略,強化營銷服務
品牌是叩開市場大門的“敲門磚”,是占領市場高地的“通行證”。魯甸縣核桃品質優良、久負盛名,創建核桃名牌的基礎條件優越。當前,首先要抓好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其次要抓好產品質量認定(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定),積極開展商標注冊和地理商標注冊,加快名牌申報。在開展以上工作的同時,通過各種形式的核桃節、旅游節、農高會、產品展銷會等活動,加大品牌宣傳和產品推薦力度,進一步提升品牌價值、知名度,讓魯甸核桃走向全國、暢銷世界。
5.6 興建科技示范園,提升產業技術,推動產業升級
核桃科技示范園不僅能夠實現核桃標準化種植管理、產業化發展,同時還能宣傳核桃文化、開拓核桃市場。經過實地考察比選論證,在保證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建議魯甸縣將核桃產業科技示范園建設地選擇在魯甸縣文屏鎮硯池山村的臥龍山。所選地立地條件好,海拔為1940~2021 m,坡向為陽坡和半陽坡,土層深厚,土壤為山地黃壤,符合核桃種植生長條件。該示范區可分為增產增效林示范區(10.7 hm2)、矮化密植示范區(9.3 hm2)、標準化豐產栽培示范區(17.3 hm2)、農林復合經營示范區(16 hm2)、核桃良種資源收集與新品種選育區(16 hm2)和核桃良種擴繁區(10.7 hm2)六個功能區,采取招商引資建設一個400 m2核桃初加工區,從而將該區打造成為魯甸集科教文于一體的科技綜合中心、科技推廣應用培訓基地、科技創新基地和對外交流、展示窗口。
參考文獻:
[1]Zcan M M.Some Nutr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Fruit and Oil of Walnut (Juglans regia L.) Growing in Turkey[J].Iranian Journal of Chemistry & Chemical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 English Edition,2009,28(1):57~62.
[2]奚聲珂,郗榮庭.世界核桃生產與研究動態[J].經濟林研究,1990,(2):76~79.
[3]張祖榮.國內外核桃的產銷狀況及重慶核桃生產發展對策[J].渝西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3):71~72.
[4]嚴波,劉高潮,張進德,等.赴美國加州考察核桃產業的報告[J].甘肅林業,2008,2(2):11~13.
[5]Haley M J,Baker L.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for walnuts.[J].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for Walnuts,1982.
[6]Lopez J M,Germain E.Field behaviour of self-rooted walnut trees of different cultivars produced by tissue culture and planted in Murcia (Spain)[J].Acta Horticulturae,2001(544):543~546.
[7]G H Mcgranahan,C A Leslie.Advance ingenetic improvemen to fwalnut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Davis.[J].ActaHort,2006(705):117~122.
[8]雷培恒,田增誼.核桃的栽培技術要點[J].北京農業,2011,(18).
[9]游 瑋.山陽縣核桃產業發展對策及模式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8.
[10]陸 斌,寧德魯.美國核桃產業發展綜述及其借鑒[J].林業調查規劃,2011,36(3):98~102.
[11]周鴻升,郭保香,李玉杰,等.中美核桃發展歷程及產業政策對比研究[J].林業經濟,2010,(3):43~46.
[12]嚴 波.國內外核桃生產概況和甘肅省隴南市核桃產業開發方略[J].經濟林研究,2008,26(1):98~102.
[13]張興旺.大力提高單產、做大做強核桃產業[J].云南林業,2008,(6):32~33.
[14]潘月紅,周愛蓮.我國核桃產業發展現狀、前景及對策分析[J].中國食物與營養,2012,18(5):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