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
【摘 要】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實現整合的主要目的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服務,建設新型的課堂文化。只有認清科目整合的價值,遵循整合的理念,才能保障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更加有利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
【關鍵詞】課堂構成要素 信息技術 學科教學 整合
一、前言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主要是通過將各種信息融合的形式來營造出一種信息化教學的氛圍,體現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為學生創造出一種自主、探究和合作為主體的教學環境,促進學生課堂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提高。這種方式改變了傳統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形式,注重對學生個人能力的培養,能夠促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重新組合,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的快速提高。
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目的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能夠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提升,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搭建良好的平臺,為學生的學習起到服務的作用。首先表現在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根據信息技術的優勢來為學生營造出教學的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引導學生在熟悉的場景內體驗到學習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其次表現在學生能夠獲得感性的認識。由于人的感性器官能夠對事物的現象和與外部的聯系進行充分的感知,可以將信息技術的發現、理解和想象的事物通過情景再現的形式充分表現出來,將枯燥的語言賦予感性的材料,給學生直觀的感受[1]。
三、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價值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價值首先表現在能夠有助于達成實踐智慧生成的課堂教學目標。要注重教學理念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世界和適應世界,確保學生在課堂中所學到的知識能夠更好地應用到課堂教學中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所以,教師應該創立具體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的學習,將具體問題以主線的形式呈現出教學內容,加強課堂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其次,有助于打造合作型師生關系。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對于知識的獲取不是通過教師傳授而實現的,而是通過在知識獲取的過程和教師同學的幫助下而實現的。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為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探討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促進了師生之間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2]。
四、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實施
(一)幫助學生將課程內容轉化為自己的課程
從變革的觀點來看課程的組織形式,不能對所有學生給予相同性的普遍性內容,而是在特定的主體下,每一位學生都能對課程有著自身的獨特理解。當前,學校主要采用以班級為主要的授課形式,但是面對不同基礎和不同風格的學生,教師的教學方法不能照顧到所有的學生。而信息技術的教學形式,能夠將教學內容轉化為適合每位學生發展需要的課程,幫助學生實現對教學的變革。例如,在實際的學習中,學生可以圍繞特定的學習主題,根據自身的學習需要,實現對計算機的操作,對學習情況進行系統的規劃,并且學習的內容和怎樣進行學習,都可以由學生自主進行規劃,實現了計算機技術在具體情境中的應用。
(二)成為協助教師創作課堂事件的重要工具
課程教學的主要理念是強調教學不是與人進行交流的過程,而是進行課程開發的過程。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與學生共同進行創作型的教學實踐,在動態的教學過程中,能夠將課程的內容進行持續地轉化,促進課程的構建和提升。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只能根據每位學生的需求來進行課程實踐;而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方式,教師可以對復雜的教學情境、學生的學習需求利用信息技術的方式以及課程內容等進行轉化,實現構建課程的意義。例如,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將信息技術當作與學生互動的工具,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充分掌握,并及時給予指導性意見。
(三)成為師生評價變化課堂教學事件的工具
在教學實踐中,課堂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師生面對動態的課堂教學,應該對學科的教學整合進行評價,為師生的課堂教學提供技術性支持。評價方式有:其一,應該針對教師教授的反饋調節進行評價,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系統分析,調控教學行為;其二,對學生學習目標的導向進行評價,利用信息化的形式,將評價依據或者條目發布給學生,對學生的學習起到導向作用[3]。
五、結論
信息化是當前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為了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我國已經在學校教學中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并且加強了信息技術與課程學科之間的整合。在實施的過程中,確立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為創造性課堂的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使學校教育向著自主性和特色性的方向發展。因此,我國在推進教育現代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應該注重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整合,這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沙德敏.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有效整合的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
[2]尹靜.基于資源的主題教學模式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D].鄭州:河南大學,2011.
[3]蔣菲.新世紀中國課程與教學論的知識圖譜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