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路遙
【摘 要】本應無憂的幼兒為何憂愁?悲觀情緒為何難以掙脫?影響幼兒性格特點的原因錯綜復雜,人類發展生態學理論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思考視角。本研究試圖通過對一位悲觀情緒幼兒的個體案例觀察,從生態學視角分析幼兒其情緒行為形成原因,進而希望能夠喚起人們對此類幼兒的關注。
【關鍵詞】人類發展生態學 幼兒 悲觀情緒
一、個案描述
(一)研究對象
空降到大一班當班主任的第二周,一個女孩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叫珊珊,是個長相安靜秀氣的女孩兒,很文靜,但活動時也會主動舉手發言,一周下來我對她的印象非常好。
問題出現在第二周的周一。我正和孩子們晨間談話,珊媽皺著眉頭,滿臉愁苦焦急地進來,珊珊則躲在她身后,一副扭扭捏捏擔驚受怕的樣子。我連忙上前詢問。原來,上周五午睡的時候,睡在珊珊旁邊的萱萱不知道為什么對她說了諸如“我要殺了你”“我要掐死你”之類的話,珊珊被嚇壞了,又不敢告訴老師家長,只是周末在家時一直跟媽媽說很害怕,再也不要去幼兒園了,一直到了周一上午在媽媽的一再追問下才道出原委。在我的再三勸說和安慰下,珊珊不情不愿地跟媽媽告別。因為上周五及周一午睡都是配班周老師負責,我便將事情告知了周老師,讓她視情況為這兩位小朋友調換午睡位置。之后,我便很快將它忘之腦后。
但到了隔天上午,珊媽又一次哭喪著臉走進教室。原來周老師雖然批評了萱萱,但是因為種種考慮,并沒有為她們調換位置,而珊珊還是無法釋懷,一直說萱萱要打她。于是,我們和萱萱的家人做了溝通,了解到萱萱因為家庭原因學會了一些不合時宜的話,偶爾會學著說但并不會使用暴力解決問題。之后,我就萱萱的不文明語言嚴肅批評了她,并為兩人換了午睡位置。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珊珊一直陷在悲觀的情緒里,哪怕老師在批評萱萱,她也哭得仿佛在批評她。
(二)案例分析
在本次事件中,我發現珊珊表現出了一種對人對事都極不尋常的悲觀負面狀態,且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法從中解脫出來。通過之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還發現,除了偶爾忘情的游戲,珊珊臉上最常見的表情就是皺著眉、抿著嘴,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一個年僅7歲,本應無憂無慮的孩子,為何會有這樣悲觀的情緒反應呢?我對她及她的周圍開展了一系列觀察和了解。
二、個案研究及分析
美國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的人類發展生態學認為,對兒童發展特點的研究要強調其發展的情景性,即兒童的發展受到若干個互相鑲嵌在一起的系統環境的制約,包括微觀系統、中間系統、外在系統和宏觀系統。
(一)從微觀系統看
布朗芬布倫納提出的生態環境中最里層的就是微觀系統,它是指個體直接接觸到的環境系統。對于一名7歲的幼兒來說,其微觀生態系統主要指家庭和幼兒園。
據了解,珊珊是獨生子女,爸爸是一個建筑公司的老板,收入很高但工作很忙,基本沒時間照顧孩子。媽媽原來是一名護士,但從懷上珊珊開始就辭職在家當全職太太,在此期間更是基本斷絕了自己的社交活動,一心一意為這個孩子。所以每當珊珊有點風吹草動,媽媽往往比孩子反應更加強烈。就如在本次事件中,面對有孩子“欺負”女兒,珊媽表現得比女兒更加不安焦慮。
在跟珊媽的進一步交流中我還得知,因為娘家的條件不如婆家,自己又全職在家沒有收入,再加上有個比較強勢的婆婆,因此珊媽自覺在家中的日子并不好過,內心一直有一種低丈夫一等的感覺。她有心出去工作卻遭到丈夫家中強烈反對,又因為缺少朋友傾訴,情緒一直都很低落,無形中也影響著與她交往最多的女兒。
從幼兒園角度看,因為班額較大,通常老師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活潑好動的孩子身上,常常容易忽略那些內向安靜的孩子。而這類孩子在同伴交往過程中往往處于被動位置,幾乎少有能建立長久親密關系的朋友。
(二)從中間系統看
中間系統是指多個微觀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中間系統的水平往往決定了幼兒的過渡適應。在和配班老師的交談中,我發現我的前任以及配班老師在談及珊媽時都流露出強烈的不認同感,顯然,之前的家園溝通是極不順暢的。原來,由于珊媽的性格內向,又長期缺乏與外人交往的機會,平時她總是羞于主動找老師溝通交流,但只要孩子在幼兒園出了一些問題,哪怕問題極小,就會很快找老師反映,讓老師們感覺她是個平時不管孩子、有點事就找老師茬的家長。老師無意識中流露的態度更讓珊媽不敢和老師主動開展良性溝通。這種情況又導致了珊珊在幼兒園遇到問題時不敢主動告知老師,將問題積壓在心里無法得到宣泄。
(三)從外在系統看
外在系統指個體不能直接接觸,但對個體發展的微觀系統產生影響的社會機構或組織,包括父母的工作、兄弟姐妹或親友小孩就讀的學校或班級等。
珊爸是建筑公司的老板,平時接觸的都是比較有錢、有社會地位的人,對孩子的要求很高。但他自己平時工作忙,轉而對珊媽的要求高,孩子一有問題,就認為是孩子媽沒帶好,珊珊的奶奶更是毫不掩飾地對珊媽有“我兒子養著你你不能連個孩子都帶不好”的想法,這導致珊媽對孩子有一種盲目的重視和寄托,而這種重視和寄托在7歲的孩子身上就是一種重壓,同媽媽一樣內向的孩子也不懂傾訴宣泄,使得珊珊的負面情緒特別嚴重。
(四)從宏觀系統看
宏觀系統是指個體所處的整個社會的組織、機構和文化、亞文化的背景,它涵蓋了前述的微系統、中系統和外系統,并對它們發生作用、施加影響。珊珊是家中的獨女,集萬千寵愛于一身,也集萬千期待于一身;同時,現實社會中對家庭主婦一職的偏見、經濟地位決定家庭地位等觀念也是導致珊媽和珊珊悲觀性格養成的影響因素。
三、建議
(一)父母為榜樣,自立自信
作為每天與孩子接觸最多的人,媽媽顯然是孩子性格養成最大的影響者。都說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在本案例中,珊媽無疑是一個非常負面的榜樣。因此,珊媽應當從自己做起,改變家庭中“怨婦”的形象,包括與丈夫、婆婆開展良性溝通,建立自己的正常社交,將注意力從孩子身上分散一些到自己、到社會中,逐步建立自立自信的心理,用豁達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生活。
面對珊媽少有朋友的情況,老師引導她可以先從和珊珊班里的同學家長做朋友開始,利用班級微信群,多參與她們的聊天,多參加幼兒園組織的親子活動等,與同齡的家長們建立良好的關系也有利于孩子之間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
(二)老師來溝通,融洽關系
融洽師生關系。面對珊珊這類內向、悲觀的幼兒,老師應當給予更多的關注,因為和那些活潑頑皮的孩子相比,他們的內心更敏感脆弱,在現實生活中也更容易被忽略。面對這類孩子,老師應當多給孩子鼓勵和肯定,幫助他們感受到被肯定的成就感和快樂,進而樹立自信心。
融洽家園關系。家園間積極的雙向溝通能幫助幼兒樹立對教師的信任感和認同感,創設輕松積極的心理環境,進而促進幼兒的在園表現。面對不善溝通的家長,老師不能被動等待,而應更主動熱情地與他們建立緊密的聯系,從而能及時發現問題并妥善解決。
融洽同伴關系。同伴交往是幼兒社會化的重要途徑,同伴交往能力是孩子未來融入社會的基礎能力。因此,老師應當采取多種途徑、方法來引導幼兒產生交往興趣,學習交往技能技巧,掌握交往能力。同時,面對珊珊這類性格內向的孩子,在鼓勵她們積極大膽地主動交往的同時,還需要引導其他外向型的孩子去接納她們、幫助她們,讓她們感受到來自外界的更多的善意和溫暖,從而更愿意與人交往和溝通。
因此,幼兒園、家庭乃至整個社會都是幼兒入園適應生態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只有讓各個環境中各個因素有機結合,共同發揮最佳作用,才能有效激發幼兒在生態環境中的發展潛力,促進幼兒的終身發展。
【參考文獻】
[1]谷禹,王玲,秦金亮.布朗芬布倫納從襁褓走向成熟的人類發展觀[J].心理學探新,2012(02):104-109.
[2]蔡菡.從生態變遷的角度看入園適應——從人類發展生態學的視角[J].學前課程研究,2007(07).
[3]劉杰,孟會敏.關于布朗芬布倫納發展心理學生態系統理論[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02):25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