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觀福
【摘 要】十八大后,我國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號角正式吹響,高等教育要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更新人才培養觀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如何選擇合理的路徑、制定科學的策略,已成為推動中國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訴求。
【關鍵詞】協同創新 體育院校 校企合作 路徑
協同創新是通過建立開放性的人才培養體系,實施多方協同人才培養機制,解決人才培養質量與社會需求脫節,大學生就業難與企業用工荒的問題。校企合作是體育院校與體育類企業的橋梁和紐帶,是實施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最佳平臺,如何通過校企合作實現校企協同發展其意義重大。
一、校企合作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學校掌握市場脈搏,提升教學質量
校企合作可加強學校與企業的交流,學校可對企業人才需求動態予以了解,并對人才培養方案予以調整,在課程建設方面亦可將時代性與實用性體現出來,這樣一來培養出的人才綜合素質與專業素質均較高,學生的市場競爭力與對社會的適應性也得以提升。此外,在學生實踐過程中教師自身可更加了解企業,視野得到開闊;教學內容得到更新與充實,課程內容時效性更強,促使教學質量得以提升,為學生專業素質的提升與技能的形成做好鋪墊。
(二)有利于企業文化建設和員工素質提升
一方面,企業注重文化建設,提升內涵。學生在實踐教育期間其直接服務對象為顧客,必定有利于健身俱樂部整體形象的提升,可促使企業文化的建設得到有力推動,提升企業經濟效益。另一方面,促進提升企業員工素質。大學生朝氣蓬勃,有較扎實的專業知識,且動手能力強,因此學生到企業實踐期間可激勵老員工,并使老員工產生壓力和動力,對自身行為予以自主規范,促使企業員工整體素質得到提升。
(三)有利于學生團隊精神培養和就業能力的提升
一方面,通過校企合作促使學生形成優良的團隊合作與敬業精神。在體育健身領域中要求從業人員擁有優良的人際交往能力與職業道德素質,因此對于體育院校而言應開展各項實踐活動對學生交流溝通能力予以有效培養,使學生感受到團隊合作氛圍,同時具備大局意識。實踐活動產生的效果是課堂教學遠遠達不到的。另一方面,通過校企合作促使學生就業能力得以提升。體育院校要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就一定要充分結合職業定位與實踐教育。學生經過實踐教育后會直觀了解大眾體育健身企業,對于未來要從事的行業有了更深的認識。經過實踐教育后獨立能力得到培養,學生亦可學會用所學知識解決在工作中遇到的難題。此外,在實踐教育過程中企業會相中部分表現較好的學生,可直接就業。
二、校企合作主要路徑
(一)共建體育館,強化開發利用
高校體育館的建設多由政府出資建設,目前國家撥款已經無法滿足高校發展與建設所需。與綜合院校相比,體育院校獲得的教育經費較為有限,因此,體育院校一定要擺脫對教育經費的依賴心理,與體育類企業進行合作,融合資金,共建體育館,擴大規模,使學生可訓練于優良的體育教育環境中,這樣亦可滿足企業需求。此外,高校體育館主要用途為教學訓練,若與學生體育娛樂所需充分滿足后還有閑置,可將其作為經營場地,開展多樣經營,可獲取體育館維護后續資金。
(二)舉行水平較高的體育比賽
校企合作有利于企業體育品牌的良好定位。在地區而言,高校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其被當作城市或地區的高素質人才集散地或者窗口,而體育院校則主要被當作該城市體育發展水平與體育文化的標桿,該平臺比較特殊,故而會吸引體育企業與體育院校合作。可舉行水平較高的比賽,讓學生積極參與,不僅可彰顯體育院校精神與實力,亦可有效宣傳企業,提升其知名度與影響力。
(三)共建培訓實訓實習基地
校企共建企業員工培訓基地,可滿足企業員工的進修愿望;共建大學生實訓實習基地,學生可到基地進行實習,以提升實踐能力,開闊視野。如學生到健身房進行實習,可充分利用健身房的資源,了解健身房設備的使用和保養方法,掌握健身房的環境建設、經營管理方法以及健身運動方案的制作等,為以后的就業墊定良好的基礎。
(四)聯合舉辦職場模擬招聘會
為幫助學生樹立“先就業,再擇業,然后才事業”的理念,培養學生在未來職場中的市場競爭意識,提前體驗現場求職的實況和氣氛,提升職場中的競爭能力,可舉辦職場模擬招聘會,使學生提前體驗求職氣氛并了解具體流程。評委由企業高層管理人員擔任,行家進行現場點評,同時學生開展模擬答辯,可促使學生對自我專業素質予以檢驗,明確努力方向。校企聯合開展職場招聘會亦有利于企業把握學生狀態,儲備人才。
(五)合作開辦“訂單式”人才培養班
本著平等自愿、共同發展的原則,建立學校與企業合作進行人才定向培養的機制,根據企業所需求的培養目標、人才規格,由學校、企業、學生三方簽訂人才的“期貨”訂單,校企雙方根據實際需求共同制訂培養計劃、共同管理,學生畢業即就業。訂單培養不但為學生就業提供了機會,也解決了企業發展中人才儲備的問題,可謂一舉雙贏。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實行校企合作發展模式意義重大。體育院校一定要將自身環境優勢挖掘出來,拓寬眼界與思路,認識到與體育類企業開展合作在建設體育館、開發體育比賽、體育品牌定位、建設體育產業經濟帶的可行性以及必要性,進而選取最優的合作方案。體育類企業可借助體育院校優良環境對自身體育品牌與產品進行宣傳,體育院校則能夠獲取資金、運動產品以及體育設施裝備等,實現互利雙贏。
【參考文獻】
[1]劉文杰,趙俊.體育院校與體育類企業“校企合作”發展模式初探[J].青春歲月,2012(23).
[2]韓健麗.論校企合作背景下中職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目標選擇[J].廣西教育C(職業與高等教育版),2013(01):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