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志娟
【摘 要】高質量、高品質的教材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動機,實現有效課堂的構建。本文通過對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所使用的英語教材情況進行分析研究,為開發融合實用性、針對性、時代性和立體性為一體的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英語校本教材提供可行的建議和意見,從而滿足學前教育專業雙語教學的職業需要,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高職院校 英語校本教材 學前教育專業 開發 策略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頒布的《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中指出:“鑒于各地區以及院校差異較大,高職英語教學應貫徹分類指導、因材施教的原則,以適應個性化學習的實際需要。”由此論述可看出,分層次的、多元化的,依據各高職院校地域特點,針對不同行業、不同崗位的要求去開發英語校本教材是非常必要的。
以職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強調教學內容與職業能力的相關性和服務性,然而教材的統一使用無法使地域的差異、生源的差異、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學院的辦學特色以及學生的專業特點得到充分的體現。針對此問題,部分地方院校也在積極地結合本院校的專業特色編制校本教材,結合了基礎英語與行業英語兩個方面來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為滿足未來職業需求做準備。校本教材是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為有效實現校本課程目標,由學校根據自身特色課程資源,以學校教師為主編寫的用于本校教育教學的文本。作為本院新發展的學前教育專業,雙語教學的職業導向要求為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進行合理的課程目標設置,以及恰當的英語教材選擇。
二、研究目的、方法及過程
本研究將針對本院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辦學特色,對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所使用的英語教材情況進行分析研究,利用學院相關條件,探討可行的校本教材開發的方向,為開發融合實用性、針對性、時代性和立體性為一體的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英語校本教材提供可行的建議和意見,最終形成我院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英語特色校本教材,滿足學前教育專業雙語教學的職業需要,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本研究采用文獻法、訪談法、觀察法和調查問卷等資料收集方法對本院學前教育專業教材使用情況進行了探究,通過深入到課堂進行親身觀察和體驗,以及對教師和學生進行訪談,對教師和學生的調查問卷來深入了解他們的態度和想法,然后對所收集的資料歸納分析整理,最后在此基礎上得出結論。
三、研究結果
通過收回的有效問卷及訪談結果,發現目前學前教育專業的英語教學情況如下:學前教育專業沒有單獨針對專業特性而編寫的英語教材,英語語言的學習與學前教育專業完全脫節,使得學前教育專業的特點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也無法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這是大部分高職院校英語教學方面存在的問題,沒有完全實現從EGP(通用英語)向ESP(專門用途英語)的轉化或是將兩者進行有效的結合。在教材使用方面,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同時使用學院統一的《大學英語》教材和用漢語編寫的《教學活動設計》,而教《大學英語》和《教學活動設計》的教師常常將教學的關注點集中在本學科之上,沒有將其他涉及專業的東西有效添加到本課程當中,將不同的課程內容進行有效的融合。調查顯示,師生們期望能整合兩本教材,減少教材的數量;在教材語言選擇方面,學生期望以本族語為主,結合一定比例的英語語言進行編寫;教材內容方面,師生期望能多與學前教育的實際教學實踐活動相聯系,調節理論性和操作性的比例,增加教材的實用性;同時,教材內容呈現方面也存在缺乏實用性和趣味性的問題,教材內容的呈現方式略顯單一。
四、校本教材開發的策略
(一)定位校本教材,樹立“校本教材服務于教學”的理念
教材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載體,它的產生是以服務教學為目的的,因此,在校本教材的開發當中應先定位校本教材,樹立“校本教材服務于教學”的理念。校本教材的編寫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盲目地開始只會造成財力和物力的浪費。因此,在編寫之前,應先做一個相應的需求調查:如校本教材使用人群的具體情況,學生的學情,學生的生活體驗,師生對教材使用的一個期望,市場對本專業的需求,目前教材使用存在的問題,現存的最新的教學內容及其具體的編排形式和呈現方式,是否有相應的語料庫或者配套的技術手段等。在經過一系列的前期調查之后,才能有效地確定該校本教材編寫的方向,做到有的放矢,即以學前教育專業為依托,凸顯專業特色,有效整合跨學科資源,從而編寫出符合學院特色,滿足學生職業需求的校本教材。
(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培養能力為本位編寫教材
史蒂文斯(Stevens)指出了專門用途英語(ESP)的四個特征:(1)需求上滿足特定的學習者;(2)教材內容與特定專業和職業相關;(3)句法,詞匯和語篇放在特定專業、職業的活動的語言運用上;(4)與普通英語形成對照。作為高職院校,其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應該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緊密聯系學生的專業特性,培養學生與未來職業相關的能力為本位。作為學前教育專業,其職業定位于幼兒園教師或者培訓機構,對學生的培養建立在教育教學技能的基礎之上,教學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課堂教學組織能力、雙語教學能力方面。因此,教材的內容應與實際的教育教學實踐相關,堅持內容的實用性、有效性、發展性、科學性和趣味性,全方位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加強產學研訓相結合
高職教育的特點是將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閉門教學無異于閉門造車,會讓教學與社會需求脫節,從而無法有效地實現適合社會和經濟發展所需的人才培養。因此,將學校和社會聯系起來,改變“封閉型”的辦學模式,以社會需求反促學校教學,探索新的辦學機制是高職教育發展的方向,也是高職教育特有的發展規律。教材作為教學系統的基本要素,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媒介,因此,校本教材的開發需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校企合作完成教材的建設,應該堅持產學研訓相結合的原則,通過具體的教學過程和科研來實現校本教材的開發,同時,通過學生的實踐來檢測、評估和反饋教材使用的效用從而改進教材,使教材建設更能成分發揮其實際的優勢,滿足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
(四)提高教師的跨學科教學水平,培養雙師甚至多師
教師是校本教材開發的主體,然而要編寫出與學生專業特性相關的校本教材對教師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從問題的提出到編寫目標的擬定,再到教材具體的編制和實施,以及教材使用之后的評價和檢測等環節都需要教師的參與。教師是否具有跨學科的知識背景,對高職學生就業市場的運行和需求是否有足夠的認知,對教材編寫的體系是否熟知等問題都增加了校本教材開發的難度。作為學前教育的英語校本教材,教師除了需要具備英語專業知識,更需要學前教育方面的理論知識,解決的途徑只有不斷地提高教師的跨學科教學水平,使教師成長為雙師或者是多師。具體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英語教師可以到幼兒園進行頂崗實習,直觀地感受幼兒教育;對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師可以進行英語方面的培訓,提高其雙語教學水平;還可以通過針對性的培訓實現培養雙師或者多師等,為校本教材開發的實施做好前瞻性的準備。
五、結語
通過本次研究,進一步了解了本院學前教育學生教材使用的情況,為校本教材的開發提供了發展的方向,同時也提供了可行的校本教材編寫案例。未來高職英語的發展重在整合現有的課程資源,進行校本教材開發。因此,在進行校本教材開發的過程中,我們應注重將教材的內容體系與學生的實際認知情況相結合,強調基礎性與職業性并重,結合地方院校辦學特點,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從而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滿足學生的專業需求以及未來職業需求。
【參考文獻】
[1]袁春平,范蔚.關于校本教材建設的思考[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07(04):26-28.
[2]劉會貴.區域校本課程開發與管理的實踐探索——以重慶市南岸區為例[J].教學與管理,2014(07):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