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瑞俠
【摘 要】本文從經濟效益、思想效益、政治效益、文化效益等方面解讀大學生資助項目社會效益的內涵,從高校、大學生、政府媒體等角度深入探討影響當前大學生資助項目社會效益發揮的因素和原因,并提出增強大學生資助項目社會效益的具體途徑。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 資助項目 社會效益
自2007年至今,國家對高校大學生的資助工作高度重視,先后出臺一系列的文件作為制度保障,對高校資助工作機構設置、經費投入、工作隊伍建設、監督檢查機制、成效考核、信息公開等提出明確要求。在高校的積極努力和探索下,目前已經形成覆蓋高職高專、本科、研究生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包含獎、助、貸、勤、補、減、免多種資助形式的較為完善的資助工作體系,高校大學生資助工作基本實現了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的初級使命。
一、大學生資助項目社會效益的研究背景
高校大學生資助工作既是一項惠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民生工程,也是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的國家戰略。從高校目前的現實來看,高校資助工作項目主要被定位為一種助學手段和育人平臺,資助對象基本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資助方式多數表現為資金資助,高校資助工作評估考核相對集中于開展具體工作直接相關的方面,如資助經費保障落實情況、組織管理、資助育人采取的措施、資助群體的獲獎比例和滿意度等方面,這種評價方式較為真實地呈現了當前高校資助工作開展情況的現狀,對促進高校資助體系的健全完善和資助項目的及時落實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隨著國家層面的政策引導,高校認真落實國家、地方政府的各項資助政策,并充分挖掘高校自身資助資源,更多的社會團體及愛心人士也有意向在高校設立大學生資助項目,高校設立的大學生資助項目的種類日漸豐富,資助的人數和金額逐漸增多。在經濟全球化的新歷史時期,國家間的競爭日趨激烈,東西方意識形態領域的沖突和斗爭進一步加劇,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間政治觀點激烈碰撞,高校資助工作作為國家人力資源培育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雖然基本能夠確保所有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資助并順利完成學業,但客觀來說,對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的價值和意義關注不夠,對推動國家持續發展的戰略影響研究較少。從大學生各類資助項目運作的角度講,就是缺乏對項目使用所應產生的社會效益的宏觀規劃和深度延伸。
從國家戰略高度著眼,高校資助工作必須立足于大學生的成長發展和素質提升,著眼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追求長久深遠的社會價值和政治意義。本文希望通過大學生資助項目的社會效益研究,既能為高校的資助育人工作提供有價值的反饋,也能促進高校資助工作的社會認同和社會影響。
二、大學生資助項目社會效益的內涵
社會效益是指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對社會發展所起的積極作用或產生的有益效果。項目的社會效益,必然涉及項目對社會發展目標的貢獻,也就是那些由于項目的實施為社會創造的效益。大學生資助項目作為高校開展的助學和育人活動,在實施過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從項目運作的視角評估,需要充分考慮相應投入所產生的社會效益,追求效益最大化、最優化。因大學生具有較強的成長性、可塑性,是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人力資源,大學期間也是為社會職業角色儲備知識能力的最佳時機,大學生資助項目的社會效益可以分為經濟效益、思想效益、政治效益、文化效益四個方面。具體內涵如下:
(一)大學生資助項目的經濟效益
大學生資助項目的經濟效益,即資助資金的使用是否符合經濟原則。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衡量:一是資金的配置是否合理,是否滿足了學生當前最急迫的經濟需求;二是資助的現實目標是否達成,是否幫助學生完成學業并順利就業;三是資金的增值性大小,和其他方面的投入相比,同樣的資金投入是否實現了最大的經濟增值。
(二)大學生資助項目的思想效益
資助項目作為育人平臺,承載著大學生思想教育的功能,首先要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非分明,面對復雜的社會局勢和現象,能否經過獨立思考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其次要能夠遵循基本的社會道德觀念,有大局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積極擁護社會正義行為,參與推廣健康向上的社會風尚,樂于助人,能否為和諧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再次要樹立良好的心態,能夠客觀認識和評價自我表現,樂觀看待未來發展,遇到逆境和挑戰時,能否勇敢面對而不消極逃避。
(三)大學生資助項目的政治效益
作為一項國家戰略,高校實施大學生資助項目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培養高素質人才,從學生個體層面講,要做到熱愛祖國,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堅持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以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身份自覺塑造自我;從國家政治生活層面講,要通過大學生資助項目的實施,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展現中國共產黨秉持的將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尊重人才、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思想。
(四)大學生資助項目的文化效益
高校是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大學生資助項目要從兩方面發揮文化效益:一是將高校自身獨特的文化特色融進大學生資助項目的實施中,增強校園文化對學生的浸染和滲透,學生帶著這種文化印記實現校園文化在社會上的交流傳播;二是大學生資助項目蘊含博愛慈善因子,本身就是公益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要通深入探討凝練特色,成為不斷豐富社會公益文化和持續推動社會公益事業在社會群體中的普及進程的力量源泉。
三、影響當前大學生資助項目社會效益的因素及原因分析
高校、大學生、各級政府、媒體、社會是資助項目的實施或參與者,他們的觀念或行為必然對大學生資助項目社會效益的實現產生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高校的資助理念和資助工作隊伍建設存在差距
當前,高校開展資助工作的定位不高,資助理念不夠清晰,對資助育人缺乏開闊視野,沒有形成宏觀規劃和系統設計。在資助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因過分拘泥評選原則,使部分有急迫經濟需求的學生得不到資助,如缺少貧困證明便不能認定為家庭經濟困難生,學習成績排名未在限定范圍不能申請資助等,忽視學生事實上的成長需要,降低了資助資金的經濟效益。項目運作往往重視落實執行等事務性環節,較少考慮思想教育的有機融合,資助育人的模式單一,主題不突出,對受助學生缺乏個性化的引導和培育,思想效益不顯著。高校資助工作隊伍雖然人員到位,但人員流動性較大,工作的專業化水平整體不高,針對資助工作的研究和創新不多。資助項目資金發放完成后,較少開展對項目成果的跟蹤調查,沒有深度剖析項目開展的社會價值和對促進國家發展的政治意義,難以形成生動的教育素材;對資助項目的成果宣傳多局限于校內,缺少與社會的交流互動,對促進社會公益行為的文化感染力和號召力不強,資助項目的政治效益和文化效益未得到有效彰顯。
(二)受助大學生將自我發展融入時代潮流的自覺意識有待加強
資助項目的社會效益最終將通過受助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能力提升得以實現。但目前,一些受助學生對國家的資助意圖理解不深,有的消極被動接受資助,認為理所當然,缺乏深度的感恩之情,有的在認識上出現了偏差,認為資助是別人的施舍,導致心理上的自卑,缺乏自立自強自信的堅定信念,追求自我發展和成長的主動意識不強,沒有形成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主體精神和能力體系,在激烈的社會競爭面前處于弱勢地位,限制了自身潛能的開發利用,難以通過自身價值實現資助項目的社會效益。
(三)政府、社會及媒體對高校資助工作成果的宣傳力度不夠
大學生資助項目是社會公益事業的一部分,國家和社會各界投入了大量的資助資源,在項目運作過程中,不僅涌現出許多先進人物和事跡,也積淀成獨特的校園公益文化。但當前,政府、社會及媒體對大學生資助項目成果的宣傳較為零散,宣傳角度較為單一,深度欠缺,宣傳方式不夠多樣,宣傳面不廣,沒有聯動形成整體的宣傳效應,使社會大眾難以建立對大學生資助項目成果全面系統的了解,也未能將大學校園的資助公益文化有效延伸到社會,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成果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促進人民群眾樹立對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強烈認同和堅定信念,喚醒全民關注并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的自覺意識。
四、增強大學生資助項目社會效益的途徑
(一)堅持以人為本資助理念,豐富資助育人的內涵
高校要從國家人才戰略需求的高度定位大學生資助工作,將大學生資助項目作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資助項目的實施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以促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不斷完善并夯實家庭經濟困難認定工作基礎,既要落實好資助項目的評選原則,也要發揮輔導員、班級評議小組等成員的工作能動性,根據具體學生的經濟現狀和迫切需求,統籌規劃,合理分配資助資源。對資助項目評審中存在的認識偏差、典型矛盾、現實問題等要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動素材,通過組織班級學生專題教育、討論辨析、體會分享等形式進行交流,增強全體學生的參與感,啟發獨立思考,讓受助學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來自國家、學校和老師的關懷以及班級同學之間的溫情,將愛國感恩意識轉化為承擔社會責任的具體行動,珍惜大學學習機會,關注自我發展,樹立堅定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切實發揮資助項目在學生價值觀形成及精神品格塑造方面的積極作用。
(二)培訓資助工作隊伍,促進資助項目專業化運作
要加強對資助工作隊伍的培訓力度,首先要更新工作觀念,加深對資助工作項目社會效益內涵的認識和理解,明確其在國家人力資源建設和高校人才質量培養方面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其次,提升資助項目專業化運作所需的相關知識和能力,能夠綜合應用項目管理、社會學、心理學、公益事業理論、現代傳媒等多方面的知識和能力進行項目運作思路的設計和實施;再次,要加強研討促進創新,結合本校校情和學生實際,積極探索并形成具有代表性的特色資助項目,形成示范帶動效應,促進資助項目整體社會效益的實現。
(三)擴大社會宣傳,增強高校資助成果的社會影響力
社會公益事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政府、社會及媒體有責任和義務聯合構建良好的社會公益環境,促進廣大群眾對社會公益事業的認同和參與,大學生資助項目是社會公益事業的一部分,政府要搭建公共平臺推廣大學生資助項目取得的成果,加大對高校資助工作中先進人物和事跡的社會宣傳,讓更多社會群體了解高校資助工作的進展和成效,感受國家重視人才發展的決心和努力。媒體要加強對高校資助項目的跟蹤報道,深度挖掘大學生資助帶來的社會價值和意義,倡導全民參與公益事業,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
【參考文獻】
[1]李守遠.從經濟學的角度淺談高校學生資助效益問題[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4):105-108.
[2]王曉青.社會工作視角下高校貧困生資助效益分析[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5.
[3]陳清.教育公平視角下的民辦高校學生資助體系的效益性分析[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4(06):100-102.
[4]李紅超.高校資助經費使用效益研究[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08):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