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技術轉移是加快技術成果產業化的原動力。隨著國際政治、經濟局勢的變化和我國逐漸成為新的國際技術創新極,國內與國際的雙向技術轉移將愈趨活躍,我國將面臨更大規模的技術轉移。本文分析了技術轉移的內涵及其務實運作方式,重點對實現技術項目有效轉移的項目信息獲取與管理,項目技術可行性分析、市場需求與因素分析、技術承接能力分析和經濟效果分析等重點環節進行了分析論述。
【關鍵詞】技術轉移 技術轉移信息 可行性分析
技術轉移是指制造某種產品、應用某種工藝或提供某種服務的系統知識,通過各種途徑從技術供給方向技術需求方轉移的過程。
1深刻認識技術轉移服務的意義和必要性
我國經濟正面臨著國際金融后危機和國內經濟結構調整的雙重挑戰,金融危機導致主要經濟體需求與供給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全球資源與市場的爭奪不斷加劇,世界經濟增長模式面臨深度調整。而后危機時代,我國大規模經濟結構調整需要將大量先進、適用技術進行跨行業和跨地區轉移。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以技術轉移為紐帶,提高公共科技財政投入的效能迫切需要創新技術轉移機制,這樣才能形成科技成果與企業產業化能力的有效對接。隨著國際政治、經濟局勢的變化和我國逐漸成為新的國際技術創新極,國內與國際的雙向技術轉移將愈趨活躍。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將面臨更大規模的技術轉移。
由于技術商品的特殊性決定了技術轉移過程的不確定性,使得技術轉移服務工作顯得極其復雜,需要參與技術交易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技術轉移的技術來源、轉移途徑等諸多方面都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因此,熟悉技術轉移的內涵及其運作方式,不僅是提高技術轉移實務操作水平的現實要求,也是促進技術市場發展、加快技術成果產業化的原動力。
2優先強化技術轉移信息的獲取與管理
不同委托方有不同的信息要求,因此,希望獲取的信息內容和方式也不盡相同。對技術需方而言,需要獲取的是可供或可替代的技術商品信息、技術供方信息以及技術需方的技術發展路徑和策略等,以便有針對性地尋找和選擇技術供方和技術商品;對技術供方而言,需要獲取的是供方的技術商品的信息以及可供選擇的需方相關信息等,以便實現該技術商品與技術需方的匹配。
獲取技術信息的途徑有很多種,根據獲取的方式可以分為直接獲取和間接獲取兩種。直接獲取技術信息是指通過征集技術難題、技術成果信息、企業實地調研等方式獲取技術需求信息和供給信息。通過這種方式獲取的技術信息直接明了,真實性強,是獲取技術信息的主要方式;間接獲取的技術信息是指通過各類科技活動、新聞傳媒、科技信息機構、技術轉移機構以及各類社會活動等渠道獲取技術信息。通過這種方式獲取的技術信息信息量大、技術含量高。
通過市場所獲得的各種技術信息量大而雜,需要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和管理,即通過科學的方法對信息進行分類、篩選和整理,從中獲取有價值的部分,使之成為可用資源,為實施技術轉移打好基礎。
對信息進行收集與管理要特別關注知識產權方面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沒有被處理好,可能產生不必要的法律糾紛。技術轉移涉及的知識產權方面的問題主要包括專利權、商業秘密、商標權以及著作權。
3精準把握技術轉移的可行性及其主要環節
作好技術項目的可行性分析是提供技術轉移的必要前提。技術項目的可行性分析是指對技術的先進性和適用性、經濟上的合理性、實施的可能性進行綜合分析和全面的科學論證,以判斷其在技術上是否合理(適用或先進)、經濟上是否可行,進而為技術交易提供判斷與鑒別依據。技術項目可行性分析的主要環節包括技術可行性分析、市場需求與因素分析、技術承接能力分析和經濟效果分析。
3.1 技術可行性分析
對技術的可行性分析有成熟的標準體系,它由技術的真實性、可用性、經濟性、先進性和成熟度等指標構成。可將項目的技術參數(指標)與國內外同類技術進行比較來判斷項目的技術水平。技術真實性分析是技術可行性的前提,在判斷技術真實性時要將偽科學與由于技術特定類型使得技術的不確定性區分開來。技術的可用性分析是指技術轉化為特定工業產品所具有使用價值,并投入實際應用達到目標,滿足某一方面的需要。技術的經濟性分析是指以相關的經濟效益指標和技術商品價格進行比較來判斷該技術是否具有經濟性。技術項目先進性分析是指對技術的使用、競爭能力和市場未來發展趨勢的判斷。技術項目成熟度分析是指對技術的可靠性、安全性、穩定性進行全面的分析,以反映技術轉化為生產的可能性和風險大小的程度。具有科學價值的技術不一定具有市場開發價值,具有一定開發價值的技術成果,若投資過高而收益又過低,企業開發后可能沒有直接經濟效益。
3.2 市場需求分析
市場需求分析可以利用問卷方式進行市場調查或利用商業數據庫的數據,再進行補充調查,然后再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市場需求分析要摸清三個方面的情況:一是需求現狀及發展趨勢。通過市場需求調查和分析研究,了解市場上同類型產品的需求量、產品的豐富程度、市場的發展動態、國內現有生產能力等,預測技術項目產業化后產品的市場容量;根據產品的生命周期,預測市場變化趨勢;根據市場的價格、技術進步分析,預測產品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二是競爭結構。通過調查,了解技術項目市場所處的競爭類型,是屬于壟斷市場、完全競爭市場,還是屬于壟斷競爭或是寡頭壟斷市場。不同的市場競爭結構給技術產業化后所施加的競爭壓力有較大差異。此外,還必須了解相似或可替代技術商品的主要供給者及其競爭能力、供給力量、供給分布等,通過對產品競爭能力、競爭對手的數量和競爭能力的分析,結合技術本身的特點,預測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從而確定技術轉讓后的市場占有率水平。三是確定市場需求規模。根據產品市場現狀及其發展前景和技術項目實施后可能的市場份額來確定技術項目的需求規模,并據此來確定技術項目的經濟效益水平。
3.3 市場因素分析
市場因素分析主要是指資源供給的分析,如資金、材料、人力、時間、技術、信息、交通等對市場需求的影響。此外,還包括政策因素對市場需求的影響,如宏觀經濟調控、產業政策導向等方面。通過大量數據采集與分析,對國家、地方政策法規的收集和研究,分析技術項目交易與產業化過程中可能會受到何種因素的制約及影響程度,從而判斷項目實施的可行性。市場因素分析的目的是判斷該技術產業化的配套環境。如果一個技術項目缺乏相應的配套環境,即使其有很好的市場前景,其產業化的困難也將非常大。因此,在進行市場需求分析的同時,也應對相應的產業環境、政策因素等予以清楚地了解,并將其對技術交易后的影響范圍、影響程度進行充分分析,為可行性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
3.4 交易雙方情況分析
在技術交易中,除了要對技術商品進行選擇外,還要對交易伙伴進行分析與選擇。對買方的相關資訊調研內容包括:買方的購買動機和對技術商品的接納能力,包括消化吸收能力、購買技術商品的資金來源、現有的生產條件和規模、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水平以及買方的市場風險承受能力、市場容量等,并對相關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在尋找和選擇合適的賣方,應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和信息,提供的技術項目相關性能及水平、技術發展趨勢預測以及賣方的資質、信譽和技術水平等方面的信息,幫助買方分析并正確選擇技術賣方。
3.5 技術承接能力分析
一項技術是否能夠實現轉移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技術承讓方的承接能力十分關鍵。技術承接能力分析包括技術存量分析、組織形態分析、財力總量分析和產業規模分析等。
技術存量包括人與物兩種要素形態。一般情況下,兩者是相互適應的,可以從人的素質與物的效能及其二者存量的規模、結構、變動比、老化率等對其進行客觀描述和綜合評價。技術存量是指在技術引進中能夠自主動用并借以投入的技術資源,從靜態上規定著技術需方引進或承載外部先進技術的內容、規模和形式。從動態上看,技術存量的調整與更新會給技術轉移拓展新的領域和渠道,提供新的市場機會和條件。
組織形態分析是指技術需方內部各種結構性要素之間的有機傳導和制約機制。產權組織形態的合理化能激發技術需方的創新動機,有助于發揮制度創新的多重功能,對技術轉移過程施加積極影響。資產運營形態反映著生產要素的分布及其重組或替代關系,在動態上它能夠引起資本結構、產業結構及產品結構的演變和調整,影響技術轉移的“波及效應”和規避技術轉移風險。職能結構形態是指決策、開發、生產、營銷等主要部門的設置及其權力劃分與制約關系。職能結構形態的不斷優化可使參與技術活動的部門與個體的技術協作能力形成有效聚集,以實現技術轉移的預期目標,又可通過提高生產過程各個環節上的協調運作效率來降低技術轉移成本。
財力總量是技術需方經濟實力的重要指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技術資源的獲取是非饋贈性的,因此,財力總量就成為影響技術需方吸納外部先進技術的首要經濟前提,直接制約著外部技術資源進入技術需求內部的流量大小及其實際作用發揮的成效。顯而易見,向技術進步傾斜的財力配置結構是技術轉移得以實現并達到預期目標的基本保證。
產業規模是指技術需方生產要素和產品的集中程度及經營活動的集約化水平。通常用資產總量、職工人數、銷售收入等一組指標來衡量。技術需方不斷擴大產業規模對技術轉移的貢獻是不斷遞增的。由于資本市場的不完全性,使規模較大的技術需方具有較高的穩定性,有助于保持技術進步的持續性;規模較大的技術需方較容易從專業化和分工效率中產生規模經濟,從而擁有更多的技術存量和財力積累,以保證技術進步的有效投入;規模較大的技術需方,便于分散和化解創新風險,同時提高技術轉移的極化效應和“乘數”作用。
3.6 經濟效果分析
經濟效果分析是技術項目可行性研究和項目投資決策的關鍵內容。經濟效果分析主要是指對各種經濟要素(資金、成本、銷售額、銷售價格等)進行研究,分析與預測技術項目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經濟效益是技術買方所追求的首要目標。當技術用于生產經營所產生的收益超過為獲取技術所支付的成本時,表明該項技術為技術買方產生了經濟效益。經濟效益可以從直接經濟效益和間接經濟效益兩方面來衡量。直接經濟效益分析的對象主要包括項目的投資成本、生產成本、銷售成本、銷售收入和利潤,以及投資回報率等。主要的評價指標有盈虧平衡點、收益率、產值、利潤總額、投資利潤率等。間接經濟效益是指由于采用新技術而給企業帶來各種非貨幣利益,包括無形資產、技術優勢、商業信譽和產品市場競爭能力的影響等。間接經濟效益雖然不能以貨幣金額表示,但在推動企業技術進步、提升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方面作用較大。
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與政府、供應商、勞動者、消費者、周圍居民等息息相關。因此,企業在運用新技術追求利益目標時,必須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對技術項目進行社會效益預測的內容主要包括: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方面,能源、資源的節約與合理利用等情況;對促進自主創新和科技進步方面的作用;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改善地區經濟結構、提高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對勞動者工作條件和薪酬狀況的改善;增加就業機會、減少待業人口帶來的社會的不穩定性;對環境的保護和美化;對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影響;與地區科技文化、基礎設施發展水平的相互適應性;其他相應因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劉湘贛.技術轉移主客體溝通模式創新研究[J].科技創業月刊,2015(20).
[2]靖繼鵬,李冰.技術轉移中信息資源配置研究述評[J].情報科學,2008(04).
[3]田申榮.技術轉移要素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05(09).
[4]張克讓.技術轉移的特征、模式及基礎要素淺析[J].科技導報,2002(01).
作者簡介:肖佑民(1963—),男,陜西寶雞人,寶雞市科技信息研究所副所長、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科技信息研究、管理與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