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鳳昆

[摘要] 目的 探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化指標的變化與心肌梗死范圍的關系。 方法 整群選取該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82例。檢測其生化指標值,分析生化指標與心肌梗死范圍的關系。 結果 治療后AST為(31.58±2.54)、CK為(126.54±11.02)、CKMB為(22.49±2.47)、LDH為(164.29±12.58)、Mb為(56.43±3.52)、cTnT為(0.15±0.01)以及cTnI為(0.14±0.03)均顯著下降,治療前后的生化指標值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CKMB、cTnT及cTnI與急性心肌梗死范圍呈正相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CKMB、cTnI及cTnT生化指標值與心肌梗死范圍呈正相關性,且cTnI界限最明顯,這對心肌梗死范圍的判斷具有一定價值。
[關鍵詞] 急性心肌梗死;生化指標;心肌梗死范圍
[中圖分類號] R54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6)02(b)-0058-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s of biochemical indicator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analysis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range. Methods 8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2 to March 2015 were selected and their biochemical indicator values were detect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chemical indicators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range was analyz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biochemical indicator values including AST (31.58±2.54), CK (126.54±11.02), CKMB (22.49±2.47), LDH (164.29±12.58), Mb (56.43±3.52), cTnT (0.15±0.01) and cTnI (0.14±0.03) were obviously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obvious (P<0.05), CKMB, cTnT and cTnI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ange, the comparison has a difference(P<0.05). Conclusion The biochemical indicator values of CKMB, cTnI and cTnT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ange, and the CTnI limit is the most obvious, which has a certain value to the judgment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range.
[Key word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Biochemical indicat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range
急性心肌梗死屬于常見的心內科疾病,病情進展快,預后易出現并發癥,嚴重時會對患者生命造成威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患者及其家屬對該疾病的預后關注度日益提升。因此,學者們致力于預測各生化指標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面積之間地相關性,旨在早期預測患者的預后。為探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化指標的變化與心肌梗死范圍的關系,該研究對2012年3月—2015年3月在該院就診的8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整群選取在該院接受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82例。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齡41~68歲,平均年齡(53.47±4.28)歲。所有患者均接收常規治療,簽署同意書。
1.2 研究方法
取4 mL肘靜脈血,對未抗凝的血離心取血清。采用Olympus AU5400自動生化儀檢測。肝素化注射器取患者的動脈血0.5 mL,檢測患者的cTnl、cTnT及Myo。
生化指標參考范圍如下:AST范圍為0~40 U/L,CK24~170 U/L,CKME0~25 U/L,LDH135~225 U/L,Mb50~85 μg/L。cTnT <0.10為正常, <0.20~0.50 μg/L診斷臨界值,>0.50 μg/L可診斷AMI;cTnI <0.20 μg/L為正常,>1.50 μg/L診斷臨界值。
1.3 統計方法
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對上述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并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所有患者治療前后生化指標比較分析
患者治療后的AST為(31.58±2.54)、CK為(126.54±11.02)、CKMB為(22.49±2.47)、LDH為(164.29±12.58)、Mb為(56.43±3.52)、cTnT為(0.15±0.01)以及cTnI為(0.14±0.03),可以看出患者的各項生化指標值均顯著下降,治療前后的生化指標值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生化指標與心肌梗死范圍關系分析
患者心肌梗死范圍越大,CKMB、cTnT及cTnI生化指標的值越高。CKMB、cTnT及cTnI隨急性心肌梗死的范圍擴大而提高,縮減而減少,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以往對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主要是針對該疾病的臨床治療效果及臨床特點,但隨著研究的不斷發展,學者開始關注該疾病的預后,而預后效果則與心肌梗死范圍有一定關系[1-2]。
當AMI發生6~12 h內,AST指標值會上升,且24~48 h內時達到一個高峰值,但這一高峰值持續到第5~7天時會逐漸降低??梢钥闯?,AST敏感性并不高,且其特異性比較差。當AMI發生4~6 h內,CK與CKMB指標值可能會超過上限,直到24 h時會達到高峰值,直到48~72 h后會逐漸恢復到正常水平[3-4]。當AMI發生8~12 h,LDH會出現在血中,直到48-72 h后達到高峰值。當AMI發生2 h后,Mb會逐漸升高,且到了6~9 h后會達到高峰值,直到24~36 h后逐漸恢復到正常水平。此外,cTnI與cTnT生化指標值直接來源于患者的心肌細胞[5-6]。研究表明,隨著治療過程的不斷深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化指標值與患者心臟的情況會不斷好轉,同時這兩者之間的變化大體一致;CKMB、cTnI及cTnT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梗死范圍具有一定的相關性,且聯系比較緊密,其中cTnI的界限最為清楚,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梗死范圍越大,且相互關聯的生化指標值就會越高。
馬素霞等[7]人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CKMB、cTnI及cTnT生化指標值與心肌梗死范圍存在著顯著的界限,且存在著正相關關系,即患者心肌梗死范圍越大,那么CKMB、cTnI及cTnT生化指標值越高。這與該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此外,范紅起等[8]人研究結果表明,患者接受治療7 d后, CKMB、cTnI及cTnT生化指標值均顯著下降,也就是說,隨著患者病情的不斷好轉,患者的CKMB、cTnI及cTnT生化指標也隨之發生變化,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綜上所述,CKMB、cTnI及cTnT生化指標值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梗死范圍呈現為正相關性,且具有明顯的界限,以cTnI的界限最為顯著,這對臨床上心肌梗死范圍的判斷具有一定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趙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創傷后成長的預測因素[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5,29(2):87-91.
[2] 孫慎杰.血漿和肽素對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間發生主要不良心臟事件的評估價值[J].中國循環雜志,2015(1):13-16.
[3] 王俊利.構建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犬梗死區的跨壁力學變化[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27):4293-4298.
[4] 李文美.再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脂聯素水平變化及意義[J].山東醫藥,2014(27):55-56.
[5] 丁文茂,李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液生化指標與猝死的關系[J].實用醫學雜志,2012(21):3548-3550.
[6] 羅備戰.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常規指標及生化指標的特點分析[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4(8):1061-1062.
[7] 馬素霞.cTnT、CK-MB、cTnI指標變化與急性心肌梗死范圍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4(8):33-34.
[8] 范洪起.CKMB、cTnT、cTnI指標變化與急性心肌梗死范圍的相關性研究[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4(5):602-604.
(收稿日期:2015-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