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
摘要:目的 討論螺旋CT在腰椎峽部裂中的診斷價值。方法 回顧性分析167例腰椎峽部裂的軸位、MPR及三維CT變現。結果 167例峽部裂中發生單節椎體峽部裂163例,多節椎體峽部裂4例,單側峽部裂2例,雙側峽部裂165例。CT表現:①裂隙征;②雙邊征;③椎管冗長征;④雙關節征;⑤腰椎滑脫。結論 螺旋CT對腰椎峽部裂及其引發的相關改變具有良好的顯示效果,能夠解釋相關臨床癥狀產生的機理并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依據。
關鍵詞:腰椎峽部裂;螺旋CT;診斷
腰椎峽部裂是指腰椎一側或兩側上下關節突之間的骨質缺損,是導致腰椎滑脫的主要因素之一,臨床癥狀以腰腿痛為主,國內報道發病率6%左右[1,2]。腰椎雙斜位X線片是以往診斷腰椎峽部裂的常規方法,但由于雙斜位片受技師投照技術以及組織結構重疊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而在實際工作中存在較高的假陰性率[3],隨著螺旋CT技術不斷發展,對腰椎峽部裂診斷的準確性極大提高。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167例,男71例,女96例,年齡16~84歲,平均49歲,病程1d~15年,平均2年7個月。主訴:腰腿痛133例,其中單純腰痛36例;腰痛伴雙下肢放射痛58例;腰痛伴單下肢放射痛39例,有外傷病史者34例。
1.2方法 采用東軟NEUVIZ-DUAL螺旋CT掃描機。掃描范圍L3~4、L4~5、L5~S1椎間隙,掃描基線平行于椎間隙;疑有腰椎峽部裂時加掃上一椎弓下緣至下一椎弓上緣,掃描基線平行于人體橫斷面,層厚2.5mm,螺距1.0,重建間隔1mm,矩陣512×512,采用骨窗(WW1800Hu、WL500Hu)和軟組織窗(WW350Hu、WL40Hu)觀察。
2 結果
167例腰椎峽部裂患者中,單節椎體雙側崩裂161例,其中L33例,L439例,L5119例;兩節以上(含兩節)椎體雙側崩裂4例,其中L4、L5同時崩裂3例,L3、L5同時崩裂1例;單一椎體一側崩裂2例(均為L5左側)。合并脊柱隱裂8例,通過平掃側位定位片觀察,合并滑脫101例。
2.1裂隙征 167例患者均能清晰顯示,共計顯示340個裂隙征。此征位于椎弓根后緣偏下約3~6mm層面處,裂隙寬窄不一,呈斜形、近似水平或不規則走形的低密度透亮影,斷面光整或不光整,邊緣可合并碎骨片,此征象是椎弓峽部裂的最直接征象。
2.2雙邊征 此征是掃描線同時通過滑脫椎體相鄰的終板邊緣而形成的兩道相互平行的密度增高影,本組共顯示47例。
2.3椎管冗長征 椎管前后徑增大,而橫徑相對正常或因裂隙周圍骨質增生而變窄,椎孔呈倒置鐘形。本組167例椎管前后徑范圍為24~35mm,平均約27.2mm,表現為椎管冗長者93例,占55.6%。
2.4雙關節癥 CT表現為在通過峽部裂層面時,同時顯示雙側關節突關節,其中前方的為假關節,是由于椎弓峽部裂后,斷端邊緣硬化而形成;后方為相鄰椎體后方上下關節突形成。本組顯示39例。
2.5腰椎滑脫 從掃描定位片觀察,按照Meyerding氏分類法分類,I°滑脫86例,II°滑脫13例,III°滑脫2例。
3 討論
腰椎峽部裂目前病因尚不十分明確,主要觀點有:①先天性發育缺陷,骨化過程發生障礙;②慢性勞損或應力性損傷造成薄弱的峽部產生崩裂;③病理性因素等。多數專家認為,大多數患者系慢性勞損或應力性損傷產生的疲勞骨折[4]。峽部裂可單側發生,但多為雙側。單節椎體峽部崩裂明顯多于多節椎體,其中L5發生率最高,本組共計125例,占74.8%。
傳統X線片由于受投照技術、組織結構重疊以及腰椎側彎等因素影響可能產生漏診,即使顯示出峽部裂,也不能顯示椎管內外組織結構受累情況。而CT軸位圖像克服了以上缺點,能夠清晰顯示裂隙征,并能觀察裂隙周圍骨贅、骨痂、纖維組織增生及對硬膜囊、椎間孔、側隱窩的壓迫情況,從而揭示相關臨床癥狀產生的病理基礎[6,7]。本組共計96例患者出現椎間孔或側隱窩狹窄。螺旋CT容積掃面后薄層重建技術提高了圖像空間分辨率,顯示出更多細小的裂隙征。利用薄層原始數據重建出平行于椎弓根方向的斜矢狀位圖像(MPR)能夠清晰、逼真顯示出狗頸斷裂,即“項圈征”,并能在同一層面上展示相鄰上下關節突對合關系,便于區分峽部裂與正常的關節突關節,從而減少誤診或漏診的發生[5]。容積演示(VR)是脊柱成像常用三維重建技術,能夠比較直觀的顯示峽部裂的空間位置以及椎體滑脫情況,但對于細小的裂隙顯示能力不足。最大密度投影(MIP)是把薄掃后的若干層圖像疊加起來,將其中的高密度部分做一投影,形成這些高密度結構的二維投影,可以從任意角度旋轉觀察,類似于普通X線成像,缺點是不能詳盡觀察裂隙周圍軟組織情況。
由于MPR、MIP以及VR的運用,在不增加患者輻射劑量的前提下,展示出更多的解剖細節,便于測量裂隙寬度、椎體滑脫、側隱窩狹窄程度等情況,為臨床醫師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提供了客觀依據。
參考文獻:
[1]周康榮.腹部CT[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4:76.
[2]秦東京,張培功,任悅新.腰椎椎弓崩裂并滑脫的CT診斷及臨床意義[J].實用放射學雜志,1995,11:587.
[3]Li B,Jiang B,Fu Z,et al.Accurate Determination of Isthmus of Lumbar
Pedicle:a Morph Metric Study Using Reformatted Computer Tomographic imangs[J].Spine,2004,29(21):2438-2444.
[4]唐天駟,錢忠來.腰椎崩裂和滑脫癥[J].中華骨科雜志,1997,17:5.
[5]孔慶奎,王霞.多層螺旋CT對腰椎峽部裂的診斷[J].泰山醫學院學報,2006,27(6):208.
[6]馮友權,刁志光,唐震,等.腰椎峽部裂的CT診斷,臨床意義及其掃描技術的改進[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1,9:683.
[7]張聯合,陳和平,鄔春虎,等.腰椎椎弓崩裂并滑脫的CT診斷[J].實用放射學雜志,1999,11:687.
[8]呂天福,呂忠文.椎弓崩裂與脊椎滑脫CT診斷[J].中國實驗診斷學,2001,3:137.
編輯/安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