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利 李麗娟 李佳
【摘要】目的 探討給予創傷性損傷患者預防低體溫的護理措施。方法 分析創傷性損傷患者低體溫的原因,并區分低體溫等級,探討低體溫的機體的危害以及預防低體溫的護理措施。結果 分析創傷性低體溫原因和危害性,降低了骨科創傷性損傷患者低體溫幾率。結論 分析創傷性損傷低體溫原因及危害,使得臨床預防低體溫的護理措施更具實用性。
【關鍵詞】低體溫;預防;護理措施
低體溫常見于骨科創傷性損傷患者中,通常患者受損傷后其中心體溫<35℃,臨床將低體溫、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礙視為死“三聯征”。而凝血功能缺失關鍵在于患者體溫 < 35℃。若患者出現進行性凝血功能失常,其體溫< 34℃,加上輸血量超過10 單位 RBC,創傷程度評分>25分。為了減少創傷患者死亡率,本文將探討積極預防骨科創傷性損傷患者出現低體溫,以及護理該類患者的進展,現報道如下。
1 創傷性損傷患者低體溫原因分析
1.1入院前低體溫的原因
(1)患者受到創傷性損傷時,天氣寒冷保溫條件差,患者失血又得不到及時補液,回心血量少導致了低體溫,或者內心受到強刺激。(2)創傷性損傷患者失血后,血壓降低、腦缺血后產熱受到抑制,腎功能受損也會導致產熱低而低體溫;現場施救補液和輸血受條件因素影響無法加熱,進入患者體內使其體熱丟失也會產生低體溫。
1.2入院后低體溫原因
(1)入院后患者脫去衣服查體使得體熱丟失。(2)受麻醉手術影響,全麻患者大腦和下丘腦體液調節中樞被阻斷;局麻患者血管擴張在區域內被阻滯也使得體熱丟失,使其出現低體溫。(3)手術時間延長后患者體內散熱加快,例如:消毒術區皮膚使其體熱蒸發加快、術中使用沖洗液量次增加、使用了低溫敷料等。(4)手術室需保持 < 21℃的室溫,空氣對流加速加上皮膚暴露面較大等均會引起低體溫。因此,為了降低低體溫幾率應將手術室室溫控制在23℃ ~25℃之間。(5)兒童和老年人會因為體溫調節功能不健全或基礎代謝率降低因素,使得體溫下降。
2 區分低體溫等級
在創傷性損傷低體溫中,輕度低體溫:患者體溫在36℃~34℃之間;中度低體溫:患者體溫介于34℃~32℃之間,重度低體溫:患者體溫低于32℃。通常患者體溫<32℃,體溫調節能力喪失,接受熱量或丟失熱量處于被動狀態,當患者體溫<32℃,生存幾率就降至危險邊緣,由此臨床認為臨界生存體溫為32℃。
3 低體溫對機體的危害性
3.1 抑制心臟功能
低體溫會使得耗氧量加增,若中度和重度低體溫還會抑制心臟功能發揮正常作用,使得患者出現房顫,若體溫低至25℃則出現自發性室顫。因此,臨床認為術中低體溫者,容易導致其術后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
3.2影響止血和失血
低體溫會致使可逆性血小板聚集于肝臟和脾臟,使患者繼續失血而止血效果不佳;還會增加血中纖維蛋白原導致血液粘稠成塊狀從而形成微血栓;低體溫還會降低血因子活性增加凝血酶。
3.3 損害患者呼吸和肝腎臟功能
據管佳慧,魏薇萍,金霞報道[1],體溫降低1℃,腦血流量下降6% ~7%,患者判斷力減弱而意識紊亂,使得呼吸速率和潮氣量降低,體溫<24℃以下則停止呼吸。低體溫嚴重者會使患者腎小管代謝衰竭丟失水鈉,并降低肝臟代謝率抑制肝功能。
4 預防患者出現低體溫
4.1 入院后的預防措施
(1)急診和查體中避免患者處于冷環境,室內溫度以25℃~27℃為宜,盡量降低輻射散熱和患者身體暴露。(2)圍手術期視乎患者創傷程度做出相應的預防措施,測其中心溫度按照直腸測溫法;多點位測量獲取皮膚溫度平均值,皮膚溫度平均值=0.3×(胸壁+上臂)溫度+0.2×(大腿+小腿)溫度[2]。(2)術中預防患者出現低體溫,調控好手術室室溫;減少機體裸露面減少體熱丟失,使用壓力空氣加熱器,使暖空氣外環境增溫;呼吸機濕化儀以32℃~35℃為宜,降低呼吸道散熱,;麻患者用人工鼻穩定呼吸道恒定溫濕度,加溫皮膚消毒液和沖洗液,最好將溫度控制在40℃;對補液的液態和輸血的血液制品加溫,并將溫度控制在36℃ ~37℃;但注意不可加熱青霉素、維生素、代血漿等。(3)術后預防低體溫,合理調控病房溫度24℃~28℃之間,注意保暖和指導患者不飲用冷水,遵醫囑注射適量葡萄糖、氨基酸,預防術后患者出現低體溫[3]。
5 做好低體溫護理
5.1監測和管理患者體溫變化
(1)接診嚴重創傷患者后,應即時展開體溫監測,通過監測儀等獲取患者基礎體溫,若其體溫<30℃則需測量直腸溫度。(2)臨床認為皮膚表面散失約90%代謝產熱量,因此需盡量保護皮膚溫度不散失;若進行復溫處理30min后,所測肛溫<35℃,則說明血容量不夠,應通過補充血容量復溫。(3)避免低體溫延長傷口愈合時間,降低機體免疫力,盡量糾正低體溫現象。
5.2復溫的護理措施
復溫的護理措施包括:主要有體表和中心復溫兩種。 (1)體表復溫: 給予中度或輕度創傷者應用物理復溫,例如,使用復溫毯和輻射加熱器,或者增加空氣對流;(2)中心復溫:吸入加溫至42℃ ~46℃的濕熱氣體,避免氣道干燥;液體和血液制品均加溫輸入;(3)中度至重度低溫者體腔灌注,用循環水保持患者術中體溫36.5℃~37.5℃;(3)對于嚴重低溫者可采用體外循環加熱,該方法適用于頑固室顫、心搏停止患者。同時還需注意復溫應均速,應全身復溫避免僅四肢復溫,擴張外周血管而致其出現休克;在給予嚴重創傷患者復溫時,應遵醫囑給予適當營養支持。
綜上,通過分析創傷性損傷患者中出現低體溫的原因,區分低體溫等級并探討低體溫對機體的危害性,有利于預防低體溫和做好低體溫的護理措施,同時也可以使得預防低體溫的護理措施更具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管佳慧,魏薇萍,金霞. 創傷后低體溫患者的護理干預[J]. 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7(10):2629.
[2]李翠霞,洪華,易衛東. 術中保溫對低體溫創傷患者麻醉恢復期的影響[J]. 臨床護理雜志,2010,5(9):9-10.
[3]鄭光峰,趙漢平. 骨科創傷性損傷病人低體溫的預防與護理進展[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2,20(20):1865-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