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法律診所實踐教學模式,是當代培養卓越法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在這一教學模式開展的過程中,各地方高校都學生時間不足、師資力量薄弱、資金短缺、案源太少等問題,法律診所教育改革,已迫在眉睫。改革的主要模式包括: 對學生進行精英化篩選,調整培養方案來應對學生的辦案時間;建立“雙師型”的隊伍;擴大資金來源渠道;與基層機構共建合作單位來擴大案源,以此來推動法律診所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法律診所 實踐教學 雙師型
作者簡介:翁夢佳,福建工程學院。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2-246-02
法律診所教育,又稱“臨床法學教育”。它是法學專業學生仿效醫學院學生在醫療診所臨床實習的做法,將身處困境的人置于“法律診所”中,為他們提供法律咨詢的途徑,“診斷”他們的法律問題,開出“處方” 。
一、法律診所教育的淵源
(一)國外發展歷史
法律診所教育,大致經歷三個階段。首先,萌芽時期,在1870年由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蘭德爾提出。蘭德爾院長反對在當時風靡一時的純理論講授方法,他提出判決文書才是英美法律體系中法學真正學習的材料。為此,蘭德爾院長嘗試四項實踐改革,從而使美國的法學教育翻開了歷史新篇章 。其次,形成時期,在美國教育家弗蘭克教授倡導下,診所法律教育在原先案例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革,將老師退居幕后,指導學生,學生占據主導地位。弗蘭克教授的改革設想 ,為診所式法律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最后,蓬勃發展時期,20世紀五六十年代,黑人運動、女權運動、反戰運動等各項運動,在美國等多個地區全面爆發,民眾對法律援助的需求,日益增加。這些都為診所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它促使法學院的教授和學生們認識到將書本上的法條轉化為實踐的重要性。因此 ,美國法律界和法律院校紛紛開設“診所教育”,為處于弱勢地位的委托人提供法律援助,在培養學生的法律職業技能同時也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憲法性義務 。可以說,法律診所教育的出現是美國法學院師生對于過去過分注重法學理論教學模式缺陷的思考 ,是對法學院未來能否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法律人才的重新定義。
(二)國內目前狀況
2000年隨著診所法律教育從美國進入中國,我國好多知名高校率先引進該課程,并將課程命名為“法律診所”。
目前開設“法律診所教育”這門課程幾乎覆蓋了國內著名大學的法學院和政法院校,并成為培養卓越法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據2016年官方最新數據統計分析,申請加入全國法律診所教育專業委員會的院校,北京30所、廣東16所、河北12所、湖北10所、江浙滬23所,其余每個省份也都呈逐年增長的趨勢,法律診所教育所帶來的實質性效果,受到了社會、學校、法學院學生的一致認可。
就筆者所在的福建工程學院為例,該診所于2008年經福建省司法廳審批成立,是福建省法律援助中心與我校聯合設立的一個法律援助機構。該機構辦公依托法學院,行政上隸屬福建工程學院領導,根據畢業信息反饋,8年時間,通過法律診培養的150多名的學生,大部分都在了公、檢、法、律師事務所等法律實務部門工作,只有少部分考研繼續學習,大多都能迅速適應法律實務工作,展現優異才能,獲得用人單位好評。
二、法律診所教育所面臨的困境
(一)學生自身所帶來的問題
眾所周之,法律診所教育在美國各個高校都是必修課程。
法學教育在美國是一種本科后的教育,即研究生層次的職業教育,學生普遍已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相對豐富的社會經驗 。而我國的法律診所教育是一種本科教育,學生的生活閱歷、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欠缺已是普遍現象。所以,能否達到診所教育的預期效果,是我們值得進一步探討的一個問題。
其次,在我國法律診所教育這門課程,一般被安排在大三下學期或大四上學期,而大三學生本身除學習任務重之外,還需全身心投入司考的準備;大四學生雖沒那么重課業負擔,但需要實習找工作,所以沒有足夠時間采用法律診所這樣的辦案方式。比如普通民事訴訟案件,一審就需要三到六個月,如遇案情復雜,需要鑒定等,辦案時間必然會延長,而這些情況診所學生時間如何對應,也將影響到法律診所實踐教學的實施效果 。
(二) 師資隊伍水平條件不足
法律學院學生掌握基本技能需要大量“雙師型”的教師,以“師徒式”的指導模式來授課,即指導老師帶領學生參與法律實務工作,辦理實際案件,并在此過程中傳授實踐工作經驗。而這些需要任課老師具有豐富法律實務經驗,即作為律師經過大量辦案所積累的實戰經驗。但如今高校體制重科研輕教學,導致許多院系更傾向應聘名牌大學博士,來拉高本院系的科研水平,而這些博士,只是具有較高的法學理論水平并沒有真正實務經驗,而有實務經驗的老師,也因工作量、職稱等原因,對耗時耗體的診所教育缺乏熱情,致使診所教育的課程效果大打折扣。
(三) 資金短缺
以援助案件為主的法律診所教育若要有效運行,離不開物質條件的支持。目前國家沒有專門的經費提供給高校的法律診所實踐教學,以往開展法律診所的高校都是在美國福特基金會的幫助下開展工作,但現在美國福特基金已暫停申請,地方高校的法律診所想申請國家、社會或學校經費項目的資助,簡直難上加難 。
據福建工程學院法律診所2015所花經費統計,每個學期大概需要4-5千的最低車補,來保障診所20-30名學生的外出辦案,此外還不包括老師的基本課酬。因此,每年法律診所大概需要2萬多元的財政支出,如果沒有資金支持,法律診所就不會有持續發展,診所日后教學實踐活動也難以開展。
(四)診所案源缺乏
法律診所實踐教學的案源缺乏有兩個原因:第一,法律診所辦理的法援案件并不是所有的都適合學生辦理,教師在選擇案件的時候,需綜合考慮許多因素。例如:案件的地理因素,許多發生在省外的案件,因費用較高,來回取證不便等原因,都是不適宜給學生辦理的 。第二,由于法律診所對外宣傳不夠,辦公場所設在校內,相對于外面的律師事務所,顯的較為隱蔽,不宜為一般群眾所了解,以及學生本身的業務能力頗受懷疑等特點,都導致有些當事人不愿意將案子交由學生來處理,從而使得法律援助案件更少。
三、 改革現有模式加強法律診所教育
(一)探索精英教學模式
目前,我校法學本科學生社會經驗不足,因此我們建議診所教育在大二上學期,開始宣傳,鼓勵學生打好基礎主動報名,進行初步的篩選;在大二下學期,進行筆試、面試等考核,最后推選出優秀的學生20-30名,由豐富律師實務經驗教師5-6名共同參與實踐教學。
基于未來大三學生需準備司考、大四學生面臨就業時間沖突等問題,建議調整培養方案,將挑選出來的診所班學生,進行小組劃分,由固定的“雙師型”教師進行小班帶隊指導,并將大三的模擬法庭、專業實習;大四的法律診所教育、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實踐環節,統一交由帶隊老師統籌安排,并申請免修《律師法學》、《公證法學》等課程,以此保證診所學生擁有充足的時間,參與整個訴訟過程,包括會見當事人、案件受理、訴狀寫作、證據調取、參加庭審等一系列辦案過程直至結案,最后分組寫辦案小結和辦案心得。
(二)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
要深化法律診所教學改革,培養法律人才,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是工作的重點。針對目前高校引進人才,重科研的評價體系,大部分教師都是從"學校到學校”的經歷,對于法學實務,大多來源于課堂上的案例教學,這些經驗是不足以指導學生進行司法實踐 。因而,可鼓勵在崗博士或青年教師,去相關實踐基地,在法院、法庭提高運用法律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那些原先就已有較強實務經驗的老師,建議學校對實踐課時按實驗課時的方式,雙倍計算工作量。法律診所課程的特點就是實踐性強,這就要求任課老師授課時結合實際案例給學生授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真實案例的各個環節給予學生全面的指導。而學校對于實踐課時與實驗課時的不同方式計算,從某一方面,也大大消磨了老師上課的積極性。
(三) 資金籌集多元化
診所教育要蓬勃發展,必須尋求多元化的資金支持。首先,診所教育是以學校為平臺發展,其有效運行,離不開學校對診所經費的大力支持。除提高老師課時量計算方式外,也因將診所費用,納入學校每年基本開支預算中;其次,要時時關注國家相關政策和援助性基金會,爭取資金支持 。據我了解,目前法律診所實踐教學還可向中國彩票基金會以高校的名義,結合實際情況,申請法律援助項目費用的扶持。然后是努力得到校友的資金支持。我們可以大力向校友們大力宣傳法律診所教學的實用性和優越性,與他們設立校友獎學金,鼓勵同學們好好學習的初衷相比,此行為更是落到實處的功德,這一方式是具有可持續性的 。
(四)廣開案源渠道
雖然我們已隸屬福建省法律援助中心下的福建工程學院法律援助站,但是由于地處偏遠,媒體宣傳力度不夠,以及校外法律義務咨詢點大多都以社區為主,很難達到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因此,建議法律診所應走入基層,通過與福州市法援中心或社會團體,如消費者協會、共青團、婦聯、殘聯、未成年保護協會等共建合作單位,來獲取更廣泛的案源 。診所學院學生通過代理法律援助案件,不僅可以從實踐中培養漸培養學生像律師那樣的去思考和處理問題,極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且可通過為社會弱者提供法律幫助,培養參與公益服務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還能宣傳我校法律診所,從而擴寬案源渠道。
四、結語
法律診所教育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一種全面訓練,與教育部要求在大學本科生中開設綜合性、設計性課程的要求十分貼近。但是,由于西學中用,中間肯定會產生許多需要磨合的地方,我們從實際出發,充分發揮法律診所的應用價值,使法律診所取得長期穩固的發展。
注釋:
鄭曉靜.法律診所的定位與發展-以西南政法大學法律診所為例.法治論壇.2011(3).94-103.
何燕俠、姜紀元、藺妍, 等.地方性大學法學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8).5-7.
李長城.淺談法律診所教育的困境與對策.湖北社會科學.2011(8).153-156.
陳寒冰.論 “法律診所教育” 與實踐性法律教學的改革.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12,29(4).135-137.
楊繼慧.法律診所教學模式在我國的應用與研究.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0(7). 90-92.
鄭曙光.法律診所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1).1-6.
江欽輝.高校法律診所人才培養實踐教學實施的瓶頸及突破.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3, 26(10).171-174.
崔冬、胡敏.建立社區法律診所:法律診所教育之創新途徑.教育探索.2013(11).96-98.
范曉.制度困境及其出路——對我國法律診所教育的再思考.商場現代化.2011(4).128-129.
張麗麗、張蓉.地方院校法律診所課程若干問題探討——以巢湖學院為例.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257-259.
賈國凱、李晨光.論診所式法律教學在我國面臨的問題及解決思路.教育與職業.2010(12).121-123.
章群、蘇興華.西南財經大學法學教育模式改革探析——兼論法律診所教育模式的可行性. 法制與社會:旬刊.2011 (11).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