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立民
摘 要 真實性是新聞的核心特征,如果新聞沒有真實性,就不能稱之為新聞,也不能通過相關媒體進行傳播,因此,保障新聞真實性至關重要。雖然我國相關制度規范對新聞真實性做出了明確要求,但是在實際新聞傳播中,受人為因素及外部客觀因素的影響,許多新聞的真實度并不高,當這些新聞在社會中進行傳播時,就會對人們的思想觀念造成誤導,最終產生多種隱患。因此,有關部門必須加強對新聞的監管,以維持其真實性。文章主要對新媒體時代下實現新聞真實性的方法進行探討,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 新媒體;新聞;真實性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05-0005-02
在社會經濟的推動下,我國的新聞事業得到了較大發展,各種新聞信息不斷涌現,更好滿足了人們多樣化的信息需求。對于新聞來說,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所以保障新聞真實性是提高新聞使用價值的關鍵要素。雖然我國新聞規范程度不斷提高,但是一些新聞媒體為了賺取噱頭,謀取不當利益,而制造虛假新聞,致使新聞真實性確缺失。因此,有關部門必須加強對新聞行業的監管,完善相關制約機制,以更好維護新聞真實性。
1 新媒體時代下實現新聞真實性存在的問題
在新媒體時代下,各類傳播方式不斷興起,給新聞事業的發展帶來了較大機遇,也給人們信息的獲取帶來了較大便利,但同時也給新聞事業的發展帶來了較大挑戰。新聞真實性要求新聞工作者實事求是,遵循一定規范原則,不弄虛作假、人為編造,但是在多種風險因素的作用下,新聞真實度依舊嚴重缺乏,最終產生了多種負面影響。一些新聞工作者在對相關信息收集時,沒有對信息內容進行仔細查實,也沒有理解信息所反映出的各種要素,但他們又不愿進行深入探究,缺乏求知精神,在編制成新聞的過程中不加思考,隨意成文,致使所傳播出的新聞信息缺乏一定的真實度,沒有準確反映事件的相關特性。有些新聞工作者明明相關知識很匱乏,但是他們總是抱著敷衍了事的態度去制作新聞,沒有對這些虛假新聞在傳播后所造成的影響進行考慮,也沒有明確自身的責任,最終對新聞真實性造成了較大影響。例如,2015年華夏網報道了一則《退休機務副總落馬 南航三大重要部門全部淪陷》的新聞,新聞稱已經退休的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前副總經理董蘇光被紀檢部門帶走調查,導致南航市場銷售、機務工程以及財務部門全部淪陷。但隨后中國南方航空官方微博便出來辟謠,經證實,新聞內容并不屬實,主要由于記者在對相關信息進行核實時不夠嚴謹,進而產生嚴重的社會影響。
一些新聞傳媒單位為了對自身的成績進行宣傳,采用一些激勵措施讓新聞工作者對相關信息進行篡改,最終導致新聞失實。有些新聞工作者在對相關新聞進行編寫時,明知相關信息與社會現實存在著一定出入,不符合新聞內容的實際情況,而且自身也知道不能弄虛作假,但是受單位領導以及相關上級主管的影響,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許多新聞工作者不得不按照領導的要求進行操作。許多新聞單位為了對自身進行宣傳,通過一些利益刺激法讓新聞工作者撰寫一些宣傳單位的新聞,并對相關數據進行修改,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新聞工作者由于缺乏一定的新聞材料,為了獲取相應利益,不得不按照領導要去撰寫相關新聞,弄虛作假、胡亂編造,最終對新聞真實度造成了較大影響。
很多新聞工作者在收集新聞信息時,缺乏一定的深度,往往沒經過實際調查就急于發稿,缺乏一定的理論證明,最終導致新聞失實。一些新聞工作者在對相關人物進行采訪時,對相關信息的記錄不準確,事后也沒有經過認真核實,致使最終在編制新聞信息時,地點、人物等關鍵要素都出現了較大錯誤,而一些新聞工作者又不具備較好的責任心理,不愿去通過電話等方式進行核實,而且有些新聞工作者為了豐富自身信息,從網絡中搜索相關信息進行篡改,隨意夸大,明知不符合社會事實,但還是將其通過一定媒體進行傳播,最終導致新聞真實度嚴重缺乏,產生較大的社會影響。例如,2015年11月《北京晚報》刊載了一篇名為《最高法院緊急下令“槍下留人”》的新聞,新聞稱河南農民因伙同他人運毒7.5千克而被判處死刑,但是在行刑前,法院執行了暫緩死刑操作,并對該案進行重新審裁。經過實際了解,發現該案并未進入死刑程序,判定為新聞嚴重失實。該新聞作者在對相關人員進行采訪時沒有對代理律師闡述的內容進行判斷,也沒有向最高人民法院進行核實,最終導致新聞失實。
2 新媒體時代下實現新聞真實性的方法
在新媒體時代下,新聞工作者必須堅守自身的職業道德,不隨波逐流,嚴格按照新聞規范進行工作,樹立崇高的新聞真實觀價值,并規范自身新聞行為,這樣才能更好保障新聞的真實性。新媒體時代下實現新聞真實性的方法如下。
2.1 注重新聞調查深度
在新媒體時代下,各種信息不斷涌現,魚目混雜,如果不對信息進行嚴格甄別,將很容易導致信息失真,因此,注重新聞調查深度是保障新聞真實性的重要途徑。新聞工作者在對相應信息進行收集時,必須對關鍵要素進行明確,并根據實際情況對信息真實度進行深入調查,確保無誤后才可用于傳播。基于新聞特性,只有深入調查新聞信息,并通過走訪、采訪等形式對信息進行審查,降低信息的失誤率,這樣才能提升新聞的傳播價值,保障新聞的真實度。在新媒體時代下,雖然通過網絡軟件、電話等形式可以輕易獲取大量信息,而且方便快捷,但是依然不能完全代替深入調查的作用,而且網絡信息并不夠規范,所以只有有效進行深入調查才能更好保障新聞真實性。例如,新聞工作者在對某個人物進行采訪時,盡管在采訪中獲取了所需的信息,但是有些采訪對象為了某種目的可能會編造一些信息。所以新聞工作者必須對相關信息進行深入調查,這樣才能更好提高相關信息的準確度和傳播價值,保證新聞的真實性。
2.2 完善新聞行業規范
在實際情況中,很多失實新聞都與制約機制不完善有著緊密關聯。因此,基于新聞真實的重要度,有關部門必須完善相關法規制度,促進新聞行業的規范化。有關部門必須對新聞傳播各環節進行明確,包括新聞采編、新聞排版等環節,要求新聞工作單位加強對新聞工作者的監督,并落實責任制,明確每個新聞工作者的責任,提高其責任意識和規范工作意識;實行獎懲制,調動新聞工作者的積極性,將新聞工作者的工作質量與利益直接掛鉤,這樣才能更好對新聞工作者進行約束,促進其規范工作,以保障新聞真實度。
2.3 樹立正確新聞觀念
很多失實報道都是因為新聞工作者缺乏正確的新聞觀,且職業道德及責任意識較差,最終導致新聞失真。因此,新聞工作者必須明確自身職責,了解各種新聞規范,并樹立正確的新聞觀念。新聞工作者須對新聞失真的一些懲處措施進行明確,保持自身頭腦清醒,切勿隨波逐流;在對相關新聞進行傳播時,新聞工作者必須嚴格審核信息的準確度、時效性等要素,這樣才能更好保障新聞真實度。
3 結束語
在新媒體時代下,新聞事業既迎來了較大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較多的挑戰,而新聞真實性的缺失則是其中的關鍵問題。雖然我國制定了多種法律法規以促進新聞行業的規范性,保障新聞真實度,但是受市場環境及多種客觀因素的影響,新聞真實度依然存在較大問題。因此,基于真實性的重要程度,有關部門必須完善相關制度,加強懲罰力度,并對新聞行業進行規范監管,提高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意識,從而更好地保證新聞的真實性。
參考文獻
[1]沈正賦.信息耗散模式與新聞真實性——兼論香農—韋弗“噪音”說和馬萊茲克系統模式[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40(2):201-207.
[2]翁楊.從新聞學視角看陸定一晚年關于新聞真實性的反思[J].當代傳播,2012(4):49-52.
[3]田園.互文理論視域下新聞真實性問題的思考[J].新聞界,2013(15):21-23.
[4]范龍.正確處理三對辯證關系把握新聞真實性基本原則[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0(6):7-9.
[5]甘蒞豪.語境操控:新聞真實性原則的重新審視[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14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