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婷
摘 要 新媒體環境下的輿論環境更加具有迅速性、復雜性、靈活性、交互性等特點。這些特點一方面使得輿論聲勢能夠迅速擴大化,形成一定范圍內的輿論焦點與共識;另一方面,新媒體條件下的輿論環境復雜多變,情緒化思想泛濫,使得輿論引導變得更加困難。良好的輿論環境的構建與引導,對發揮新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具有重要意義,輿論引導不僅僅是需要靠主流媒體樹立高度的行業責任意識,也需要行業法律法規的支持。用法律的標尺規范輿論環境,引導新媒體的受眾形成道德意識。
關鍵詞 新媒體;輿論引導;互聯網絡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05-0025-01
廣義的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通過數字技術、網絡技術、信息技術實現的,以數字電視、手機、電腦等一系列電子產品進行呈現的一種傳播方式。在輿論的形成過程中,媒介成為其最為有利的傳播工具,新媒體的出現更是為輿論創造了更為廣闊的環境。一方面,輿論環境的擴大化有利于不同觀點、論調的相互交鋒、相互碰撞,正所謂真理愈辯愈明,擴大化的輿論空間使人們的言論自由權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然而另一方面,輿論空間的擴大使得輿論引導變得更加困難,使用新媒體的群體范圍廣,受眾面大,渠道多元化,使得一旦形成某種輿論后,往往形成“一邊倒”的現象,甚至會在形成的初期受到惡意操控,進而形成一種新的社會問題。輿論在新媒體的作用下效果得以擴大化,“網絡暴力”也是由此出現。新媒體環境下的輿論監管顯得尤為重要。
新媒體環境下的輿論環境呈現出以下幾個
特點。
第一,傳統傳播學理論收到沖擊,“議程設置”理論是通過向公眾提示“社會生活中的重要議事日程”的形式來進行的,新媒體的出現大大挑戰了傳統媒介在“議程設置”上的地位,我國的大眾傳媒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媒介,習近平在召開新聞輿論座談會時更是強調要在新時期提高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所以新媒體在發展過程中自然要把引導輿論作為自己的一項基本任務,而“議程設置”則是輿論引導的第一個步驟,媒體通過“設置議程”將大眾的關注點進行有導向的轉移。隨著新媒體的深入,“議程設置”的主體開始日漸轉移,信息社會的發展使得原本的數字鴻溝逐漸縮小,經常使用網絡、客戶端獲取新聞的受眾形成了閱讀習慣,單個渠道(如微博、微信個人公眾號)的訪問用戶增多,網民數量的逐年攀升都使得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受到了挑戰。新媒體正在逐漸擔負這一職能。
第二,傳統意義上的“把關人”很難在新媒體的環境下嚴格把關。傳統媒體中,報社記者、編輯會根據新聞的價值、導向進行進一步的甄別與篩選,而由于新媒體的低門檻性、開放性、互動性等特征,一方面,這些特征增加了公眾參與輿論討論的渠道,有利于輿論監督,另一方面,開放的信息環境,使得輿論環境“魚龍混雜”其中不乏一些偏激的思想、觀點。盡管有網絡監管進行言論監督,可網絡信息環境廣,范圍大,信源多,很難從源頭進行監管,容易出現惡意煽動公眾情緒,歪曲事實的不良輿論出現,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媒體進行適當的輿論引導,使其回歸事實真相就變得極為重要。在新媒體環境下,如果“把關人”不能發揮其“把關”的作用,那么造成輿論失控的風險性就很大。
第三,新媒體對個人參與討論的身份進行了很好的隱匿,公眾只需要一個“昵稱”就可以在公共網絡環境下參與討論,這打破了傳統理論中的“沉默的螺旋”的假設,傳統假設認為,個人意見的表明是一個心理的過程,為避免陷入孤立,在發現和自己與“優勢意見”相同時,往往會大膽的發表言論,發現和自己與“劣勢意見”相同時,很多人就會選擇趨于環境壓力而轉向“沉默”或附和。而意見的表明和沉默的擴散又是一個螺旋式的社會傳播的過程。這就出現了社會輿論中的“一邊倒”或“關鍵時刻的雪崩”現象。在這一理論的支撐下,輿論最終并非是經過公眾理性思考的結果,而是在“意見環境”的壓力下,強制公眾對“優勢意見”采取趨同的產物。而在新媒體的環境下,人們不再害怕被主流言論所孤立,網絡的隱匿性使得人們不再害怕與別人意見相左,可以真正意義上作為一個獨立思考的人發表見解,而非是基于從眾心理的趨同。“沉默的螺旋”在新媒體環境下逐漸失效。
新媒體呈現的新特點對我國的大眾傳媒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面對復雜的信息環境,如果不能加以有效的規范與引導,勢必會對新媒體的公信力造成巨大影響。一方面我們可以利用新媒體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如近些年出現的網絡問政、微博問政、總理答網民問等等新形勢下的公民參政形式,激發了公民的參政熱情,同時也拉近了政府與群眾的距離,這使得新媒體成為了國家和群眾之間良好的紐帶。在看到新媒體在輿論監督上發揮巨大作用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新媒體在輿論監督上存在的弊端,“網絡暴力”成為新的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途徑,導致個人隱私被肆意踐踏。產生道德危機。同時,輿論環境下的“輿論審判”有礙司法公正,輿論在網絡的媒介下迅速發酵和“一邊倒”的言論通過新媒體大肆傳播,導致司法判決會出現有失公正。媒體不會直接給一個人定罪,但其形成的輿論壓力卻足以干擾到司法審判。
新媒體是當下輿論最為集中的場所,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網絡輿論陣地,明確出臺了相關的法律規范用以規范網民的行為。其中“轉發謠言入刑”就是政府加強輿論監督很好的范例。同時政府在加強輿論引導的同時,也應該重視新媒體在反腐倡廉、約束公共權力,維護公共利益等輿論監督下,發揮的巨大作用。民意,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們的內心里,公意永遠是公正的,永遠以公共利益為依歸。只要把“人民利益”作為輿論監督與引導的出發點,就會進一步發揮出新媒體巨大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