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鳳娟
摘要:何謂“語文”,直白的理解便是“語言和文字”,語言講究“說”,文字偏重“寫”。從語文教學制度中,我們不難看出,語文是將語言與文字進行有機融合,以文字為載體,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字知識及人文素養。語文教學中,寫作可謂是重中之重,它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材料組織能力,還能幫助學生與自己內心進行交流,將學生內心的情感世界向外界表達。語文教學中寫作是考察和體現學生綜合能力的主要方式。寫作過程中,有學生能力的體現,知識的運用,還有內心情感的表達和自我感悟的流露。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引導學生不斷積累,一步步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語文;寫作能力;情感;融合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114-01
小學語文作文是令不少學校教師頭痛的問題。日常教學中語文教師在作文指導方面花費了大量的心血,也耗費了許多精力對學生的文章給予批改,并對學生逐個指導,但學生卻害怕寫作文,害怕上作文課。學校作文教學水平低下已經成為困擾許多學校語文教學的重要問題。本文主要針對學校作文教學水平低下的問題,經過探究和探索,總結出下列改善作文教學的方法。
一、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和寫作積極性。
讓學生愿意去寫文章,樂意去寫東。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發表的欲望才是寫作的根源,正如說話一般,胸中有所積累,不吐不快。從中不難看出,日常寫作教學中,讓學生寫好作文的關鍵因素便是學生樂意去寫文章,因此,教師應設法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為提高學生對于寫作的熱情,教師在進行日常教學訓練時,從各種層面培養學生觀察生活并對生活的見聞和感受有進行表達的興趣,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心態,使學生愿意并且樂意去觀察和寫作。
1.打開學生的心靈之窗。
小學的孩子由于其年齡的特點,對待自己感興趣或者新奇的事物時,總會向老師表達自己的看法,教師應運用孩子的這些特點,因勢利導,經常組織學生聊天,更進一步的理解學生的想法。
2.運用遷移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適時適當的運用遷移規律對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很大幫助。如,新學期伊始,很多同學都買了新的學習用具,鉛筆、橡皮、文具盒等,教師便可合理運用這件事,讓學生對同學們詳細介紹自己的學習用具,這樣一篇有關學習用品的作文便完成了。
二、打破傳統的思維框架,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
眾所周知,中國學生學習十分刻苦,有著令人驕傲的書本成績,但卻缺乏創新精神,動手能力極差。很多赴美進修的學生反映,美國大學生在進行畢業論文的寫作時常帶有自己的看法,有著自己獨特的視角來理解問題,反觀我國大學生,進行畢業論文的寫作時,四平八穩,按圖索驥,沒有自己對文章的理解,缺乏創新精神和突破的勇氣。追根溯源,此種現象的發生無非是從小到大的教育模式已經對我們形成了思維定式以及僵硬的思維習慣。我國學生缺乏發散性思維,不敢越“雷池”半步。有較強創新思維的人習慣于從一個獨特的視角來思考和研究問題,所謂獨特的視角,指的便是求異思維。如何沖破傳統思維的藩籬,將學生塵封的創新思維喚醒,將是未來教育的巨大課題。
三、擴大學生閱讀量,豐富學生課外知識,為學生進行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文是學生綜合能力的展現,平時沒有豐富的積累,廣博的知識很難寫出內容豐富、思想深刻的好作文,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課外書籍的閱讀,從名著到小說,再到歷史知識,自然科學知識均可涉獵。有名言講,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
教師可定期舉辦班會或者讀書專題板報,對學生作文和閱讀進行合理有效的引導。名著和詩文中汲取了從古至今許多有益的思想,許多精髓的藝術,在學生進行廣泛的閱讀時,視野得到開闊,知識得以豐富,思維變得活躍,寫作便會更加得心應手。
四、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而創新能力的培養主要依靠加強思維方式的訓練,即綜合訓練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說,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有撰作。由此可見,“思”是“作”的基礎階段,而只有扎實的基礎才能有高樓大廈的建立。
學生思維的訓練需要教師的引導。教師需使學生由小見大,由淺入深,教師可結合生活實例對學生進行講解和引導,讓學生學會發散性思維,多向性思維,寫出讓人眼前一亮的作文。
五、在寫作活動中培養學生感受、創造美
學生寫作前,教師要抓住學生情感的興奮點、動情點,撥動他們心靈的琴弦,使學生觸景生情,從而引起學生對作文的興趣。如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對音樂非常感興趣的心理特點,利用音樂中所蘊含的豐富的審美因素來強化學生的審美體驗和感受。讓藝術和文學語言溝通起來,讓美的因素塑造學生完美的人格和高度發達的個性。
在語文課程寫作中實施美育是課題的主流,但課程外的延續的機會我們也要積極為孩子們創造各種條件。為了讓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學生感受著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有的教師舉行了一系列的活動,有“翰墨飄香”之“書法進課堂”、“國學經典誦讀”讓孩子們書寫活動感受。感受國學之美,書法中所蘊藏的藝術之美。此外班級還利用合唱、剪紙、手工等興趣小組自編題目暢想活動過程,發展了學生的個性、培養了學生的特長,同時更培育了他們發現美,創造美的寫作能力。
總結:總而言之,提升小學學生語文綜合實踐技能是小學寫作教學的主要目的。教師可通過具體結合抽象,進一步提升學生寫作技巧與水平,在生活化教學中,應給予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臺,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屬于自己的激情與滿足,對語文生活化理論進行進一步的深化。誠如杜威所說,教育即生活。教育與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甚至可以說教育是生活的過程。學校生活應與學生生活有較高的契合度,使得學生在學校生活中也能找到生活中的樂趣,并得到進一步發展和成長。
參考文獻:
[1]周存輝.論小學生活作文教學的理論基礎.教育評論.2002(3).
[2]楊會敏.淺談體驗式作文教學策略.語文學刊.54至56頁.
[3]朱建人.生活作文之研究.上海教育科研.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