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竺
摘要:國際上土地質量的研究及其發展趨勢對我國土地整理中土地質量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可根據土地整理項目實施的特點,分析土地利用格局及其變化對土地質量的影響,并揭示土地整理對土地質量影響的規律和機理。
關鍵詞:土地質量;發展趨勢;質量體系
中圖分類號:F30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129-01
一、土地質量的概念及研究現狀
土地質量的概念是隨著人口對土地資源壓力的不斷增大、人類對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導致土地退化并嚴重威脅著全球土地資源的情況下提出來的。土地質量是指維持生態系統生產力和動植物健康而不發生土壤退化及其它生態環境問題的能力,包括與人類需求有關的土壤、水及生物特性,關系到以生產、保護及環境管理為目的的土地環境條件。土地質量指標不是單純指土地某一方面或某一屬性的指標,而是綜合自然與社會經濟因素反映土地資源和相關生態環境變化的指標。我國土地質量的研究起步較晚,和國外相比,尚未形成針對土地質量的系統綜合研究,土地質量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對指標體系的構建上,對土地質量的影響機理和實踐應用研究方面較為薄弱,也缺乏長期定點監測的系統數據用于土地質量評價。國土資源部從部門角度提出了農用地分等定級規程;我國學者在吸收和借鑒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建立了全國和縣級2個層次和主要土地利用系統的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指標體系。也有學者在黃土丘陵溝壑區、東南丘陵區和華北平原等不同研究區域研究了土壤肥力和土壤退化等土壤質量的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
二、土地質量研究的發展趨勢
(一)土地質量指標的綜合反映與實際應用日趨緊密。
土地質量是土地的生產、環境保護與管理等多方面功能的綜合。從目前看,大部分土地質量指標局限于土地資源內部,尚缺乏社會經濟制度、政策乃至法律等方面的反映。只有從自然、社會和經濟等方面綜合構建的指標,才能全面認識土地質量。建立土地質量指標的最終目的是進行合理的土地規劃與管理,目前國內外土地質量的研究主要還停留在土地質量的理論探討、土地質量指標的建立上,土地質量指標在監測和政策制訂方面的應用才剛剛起步,指標和管理措施以及政策框架之間還缺乏有效的聯系。
(二)土地質量變化過程與尺度效應研究不斷加強。
土地質量變異是多重尺度上土地利用、地形地貌、土壤和人類活動等多因子綜合作用的結果。不同尺度上土地質量因子和過程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表現出復雜性特征。從目前提出的指標來看,土地質量指標主要還是國家級與區域層次的指標,且多是“靜態”指標,因此,它對宏觀層次的土地持續利用的意義比較大。但對于更具體、詳細的目的,例如省級、區級甚至農場級的管理或規劃建議,則不能提供所需的基于過程的有效信息,并未深入分析引起土地質量變化的過程和機制。不同尺度上土地質量變化的過程機理以及尺度轉換問題近年來已經成為土地質量研究的重點領域。
(三)土地利用格局與生態過程受到重視。
土地利用及其空間位置的組合,會引起許多重要生態過程的變化,從而導致生態效應和土地質量的改變。土地利用格局與生態過程的研究是土地質量評價應用到土地規劃實踐中的基礎,也是實現土地管理從數量管理向質量和生態管護轉變的必由之路。目前的土地質量評價中缺少土地利用空間格局評價的內容,對土地利用格局與生態過程的相關分析重視不夠。
三、對土地整理的土地質量研究啟迪
(一)土地整理的概念及其相關研究。國土資源部將土地整理定義為在一定區域內,按照土地利用規劃或城市規劃所確定的目標和用途,采取行政、經濟、法律和工程技術手段,對土地利用狀況進行綜合整治、調整改造,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的過程。我國的土地整理分狹義和廣義2種,狹義的土地整理主要指農地整理;廣義的土地整理包括土地的復墾和開發,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加耕地,保持耕地總量動態平衡。隨著人類生態保護和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提高土地質量、恢復土地生態及景觀維護成為土地整理的一個重要功能。因此,從土地整理的內在要求和科學內涵來講,它是對土地資源及其利用方式的再組織和再優化過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追求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二)土地整理的土地質量研究體系。國際上土地質量的研究及其發展趨勢對我國土地整理中土地質量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主要體現在下述方面。
1.土地整理中土地質量指標體系的構建。在我國,針對土地整理的土地質量研究還是零散的、局部的、不成規模的,也沒有形成專門的研究計劃。因此,有必要在國內外已有土地質量指標體系的基礎上,結合社會經濟因素和國家有關政策,系統研究、總結、建立土地整理不同類型、多尺度的土地質量指標體系。(1)建立主要土地整理類型的土地質量指標。根據土地整理、復墾和開發的類型和特點建立各自的土地質量評價指標。(2)構建土地整理不同尺度的土地質量指標體系。研究國家層次、省級層次、地區層次和項目區等尺度土地質量的要求與不同尺度指標的相互關系,建立不同尺度的、各有側重的土地質量指標體系。
2.土地整理中土地質量評價與調查的技術方法。由于土地質量問題的非線性、綜合性和復雜性,土地整理中土地質量的評價與調查需要借助數學方法和現代技術手段來進行。土地整理中土地質量評價的方法:在分析主成分分析、修正加權漢明距離以及綜合評判等綜合評價法和單因素多角度評價方法的基礎上,總結確定評判土地質量優劣的相對標準,建立適合土地整理自身的特點、有較強操作性的土地質量評價方法。土地整理中土地質量調查的指標與方法:通過土地整理對土地質量屬性的分析研究,構建以“3S”技術體系和地面調查相結合的土地質量調查指標體系,探討“3S”技術在土地整理中土地質量方面的技術方法。
3.土地整理中土地質量變化的過程與機理研究。
“格局影響過程,過程反衍機理,機理揭示規律”,一定的土地利用格局實現一定的土地功能。土地整理改變了土地利用結構與空間配置,必然引起土地質量和生態過程的變化。土地整理引起土地利用的格局變化研究。利用“3S”技術,結合景觀格局分析和景觀動態的分析方法,研究土地整理引起的土地利用格局變化特征。分析土地整理引起土地質量變化的機理。根據土地整理項目實施的特點,分析土地利用格局及其變化對土地質量的影響,揭示土地整理對土地質量影響的規律和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