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
摘要:近幾年來,新聞媒體上頻繁出現關于青少年自殺的新聞,這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青少年突遇一點挫折、打擊,就選擇終結生命作為一種解決方式。這已經不僅僅是青少年心理脆弱的原因,還跟社會、學校、家庭對青少年缺乏生命教育有關。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筆者嘗試了在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一些探索。
關鍵詞:初中語文;生命意識;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276-01
生命教育的思想是由美國學者杰·唐納·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的。幾十年來,生命教育的實踐在全球已得到迅速發展。然而,當前人們對生命教育的理解還不夠科學、不夠完整,對生命教育的實施也往往缺乏全面性和深刻性。筆者認為,生命教育是一種多層次的教育,它應以生命為主線,不僅要教會學生珍愛生命,更要欣賞生命的美好,積極創造生命的價值;不僅要教會學生關注自我生命,還要教會學生關愛他人生命乃至對整個生命世界的同情、關懷與珍惜。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意識教育的意義
教學中滲透生命意識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國家教委《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指出: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2005年1月,教育部公布了2005年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六項重點工作,其中之一是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首”,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可見,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需要,素質教育勢在必行。而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完整準確地認識和理解生命的意義是實現素質教育的前提。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
沒有生命,何談教育!在教育領域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深知:生命重于泰山。現行的語文課本在編寫教材時也注意了這一點,在教學內容的編排上增加了尊重生命、愛護生命的教學內容。語文《新課標》中指出:語文教育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此處所講的人文性就是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該以人為本,尊重所有的生命,滲透生命意識的教育,使學生感受到生命存在的美好,體會生命所給予的快樂,目的是要教育學生珍愛生命。課文中也有好多寫情感之美、大自然之美的詩詞,在教學中我們可以以此為憑借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意識。
比如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共七篇文章,《雪》、《雷電頌》、《日》、《月》、《海燕》、《浪之歌》、《雨之歌》,內容涉及日月光華,風雨雷電,浪花海燕,這些美麗的形象傳遞了作者的豐富的情思。所有的這些文章有一個共同文體:散文詩。散文詩是既有散文之韻,又有詩歌之美的獨特文體,小巧、凝韻、空靈、具有濃烈的感情。教學中,我們要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感受文章之美,激發起學生對大自然、對生命的熱愛之情。如在《浪之歌》中,海浪被詩人賦予了一個浪漫的浪花的形象,它首先作為“海岸”的情人出現,在前四節里,鋪陳出的是一個熱戀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復始的潮汐的律動中與愛人難舍難分。接下來,這個女性化的形象融進了更深廣的喻義,它成為一個人間世界的守護者。至此,我們領悟到詩中海浪的愛情的內涵,那不僅僅是對海岸的愛情,還是更廣闊的對世間萬物所懷的滿腹的愛情。海浪對愛情的這種態度,也正是詩人對祖國深厚情愛的反映。葉圣陶先生說:“作者的努力是從旨趣到符號,讀者的努力是從符號到旨趣,讀者若不能透徹地了解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那就只看到徒有跡象的死板的符號,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從表面上看,《浪之歌》是一首愛情詩,但紀伯倫借海浪對海岸的愛情,傾述了他對祖國的熾熱衷腸,也表達了他“守護萬物”的博愛情懷。教學時,教師要抓住這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他人、愛惜生命的情感。
再比如散文詩《海燕》,刻畫了海燕在暴風雨來臨之前“高傲地的飛翔”的頑強品質和不屈不撓、不被困難嚇到的堅強意志:“它在大笑,它又在號叫……它笑那些烏云,它因為歡樂而號叫!”、“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教學時,教師要抓住海燕的這些特征,并結合有表情的朗讀感染學生,讓學生心潮澎湃,讓學生思考:每個人的生活中既有陽光,也有各種各樣的“暴風雨”,面對生活中的暴風雨,我們該怎樣做呢?以此激發學生不怕困難、不被困難嚇到的堅強意志,從而培養學生熱愛生命的意識。
三、在綜合性學習中滲透生命教育
綜合性學習是新課改注入的一個新的教育內容。是教材中文本教育的一個拓展,它所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所以教師應該抓住這個方面的內容,加強對學生的生命教育,深化對生命的理解和認識,激發他們對生命的思考和熱愛。比如,在教學中設計這樣一個環節:讓學生們觀看中央電視臺九套的記錄片《亞馬孫河流城中的生命》,在這個影片中,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偉大和渺小,在亞馬孫河流域中,各種生物群體為了本群體的生存,和大自然進行著頑強的抗爭,在抗爭中有犧牲、有奉獻、有淚水、有感動。學生在此次影片的觀看中陷入了對生命的深深思考中,深感生命在自然中是非常渺小的,所以更加感到生命的可貴,更應該珍惜生命。再比如,在學生之間進行互動,在班級中模擬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以“珍惜生命”為主題,請學生談談對生命的看法。在此活動中,學生踴躍參加,紛紛上臺把自己對生命的看法講出來,臺下的“觀眾”也踴躍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臺上的“嘉賓”和臺下“觀眾”的互動過程中,學生對生命的認識越來越深刻了。
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圍繞著金錢而展開活動,人文性的意識已逐漸從人們的大腦中抹去了,很多人視生命為草芥,在社會、家庭中對生命意識的教育越來越少了。所以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將語文教學與生命意識的教育有機的聯系起來,實現語文教學“生命化”。
參考文獻:
[1]肖春赟.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生命意識的培養科普童話;2014-10-20.
[2]李來寶。淺談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關系[J].中國科技信息;2009-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