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霞
【摘要】近些年來,我國經濟增速明顯,但是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有效實施,我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為了更好地促進我國經濟形勢的發展,國家需要深刻認識當前的經濟形勢,從當前的經濟形勢入手,探索積極的措施進行經濟改革,從而促進我國宏觀經濟能夠朝著理想中的方向不斷發展。基于此,本文對宏觀經濟的發展提供相應策略,以期能夠為促進經濟的更好建設提供借鑒。
【關鍵詞】經濟 可持續發展 宏觀經濟 建議
一、做好調整結構
經濟結構在經濟的發展長河中比經濟總量更加重要,對于中國而言,目前還是以手工制品和農業經濟為主,在人力資源方面,我國已經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但是學歷水平依然需要調整。因此,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點還是調整經濟結構,大規模的投資和建設都需要通過穩定的結構來作為積淀。做好經濟結構的調整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發展與經濟創新有關的經濟類型,對其加大經濟投資建設;其次,降低準入門欄,讓更多的民營資本走入市場,接受公平競爭的考驗;第三,國家基礎設施需要加大投資,并從長遠考慮對其進行發展建設;只有從投資和消費雙方面對經濟進行拉動,才能夠做到國家以消費為主導方式的經濟增長,才能夠更好地促進國家經濟結構的調整。
二、強化技術創新
目前我國的技術創新與國外還有一定的差距,國外以先進的技術創新獲得經濟增長,是一種非常穩固的途徑。比如,發達國家美國將工業化和信息化相融合,德國將制造業和服務業相融合,都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增長和進步。尤其是傳統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相融合,更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國想要在技術創新上達到帶動經濟增長就必須在此領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跟上國外發達國際的創新發展趨勢,在國際競爭中努力占有一席之地,不被國際經濟所淘汰。在此方面,我國要注重發展民族經濟,創建民族品牌,推廣民族產品,大力推進民營企業的發展和進步,力爭讓我國產品在世界范圍占據重要地位,通過創建世界知名品牌帶領中國經濟飛速發展。
三、有效過度國企改革和民企轉型
國企改革和民企轉型的成果將是雙贏、共贏的。目前國有企業大部分還在傳統的計劃經濟下運營,導致經濟增長緩慢,甚至出現虧損,對國有企業體制改革已經成為必要,這樣才能讓國有企業在當前經濟飛速發展的大環境下處于有利地位,不被淘汰。目前的國有企業大多數還是依靠國資委或者地方財政補貼才能正常運傳,要真正的實現獨立運行還有一定的難度,只有通過體制改革才能改善國有企業的經濟發展瓶頸。對于民營企業來說,其最重視的就是莫過于利益的獲得,而過份的追求利益會導致質量下降,生產過程控制出現系列問題,所以民營企業的轉型也成為必要。對于國有企業來說,需要加大國有資產監督,提升投資的管理和標準構建,優化國有資本配置質量和效率。同時,還要注重完善國有企業的法人結構,促使國有企業能夠實現自主經營,強化其市場性和公平競爭性;對于民營企業來說,需要從發展方式、營銷方式、管理體制、管理理念等方面進行改革,在保證產品質量基礎上推廣市場營銷范圍,強化管理理念創新,促進企業規模的擴大。
四、收入分配改革
收入分配改革對于經濟的增長有促進作用,收入分配改革的重點是初次分配改革,初次分配改革需要從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對農業來說,要賦予農民產權,對于農民來說產權的明確可以增加其務農的積極性,調動生產情緒,促使許多不想務農、外出打工的農民可以將自家地租售出去,既提高農民收入,又能使土地合理配置。其次,促使勞動力市場上工序平衡,對目前的勞動力市場而言,供需依然處于不平衡的程度,地位也不完全平等,企業往往處于強勢地位,所以要保證雙方都有平等的地位才能幫助經濟穩健的增長。最后,實現市場供求平衡,合理的平衡采購和供需方的關系,解決以往采購方處于強勢地位的問題,這才是初次分配的改革方向。
五、激發全民族創新精神
創新精神是全民性的,具備創新型的人才才是一個國家發展經濟的制勝法寶,比如美國在創新精神上發展較為快速,即便是在咖啡館里,人們所討論的話題都是一些創意、創新、創業等內容。因此,我國應在鼓勵全民創新的政策制定方面加大力度,對所有人的創業都應當給予一定的支持,通過產權激勵等方式鼓勵更多的人才涌現出來,這也是國家經濟向上發展的有效途徑。但是,國家也必須在福利政策方面采取循序漸進的態度,避免冒進給國家經濟帶來的損失。
六、結語
我國當前依然處于社會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在進行經濟發展過程中依然需要作出很大的努力。只有注重從經濟結構、技術提升、創新精神、分配制度、企業改革等方面進行深入探究,才能夠讓國家的宏觀經濟獲得騰飛。
參考文獻:
[1]鄧創,徐曼.中國的金融周期波動及其宏觀經濟效應的時變特征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4(09):75-91.
[2]張馨藝,張瓊.人口結構轉變及其對宏觀經濟運行影響評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11):82-88.
[3]厲以寧.關于當前宏觀經濟形勢若干問題的思考[J].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13(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