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慧蓮
【摘要】朗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各個教學環節、教學內容相聯,能使學生更有效地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更真切地領略文章的音樂美、含蓄美和形象美。
【關鍵詞】語文課 朗讀教學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中,“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列在了每個學段閱讀目標的第一條。點明了朗讀教學的重要,朗讀是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語言的一種閱讀方法,也是用來表現情感的一種藝術技巧,朗讀有助于對文章的深刻理解,朗讀是培養說話的基礎,有助于學生的語言積累,也有助于學生多方面語文能力的形成和優化。如何更好地開展朗讀教學,提升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要主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進行。
一、課堂上精心指導,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語文課上,教師要認真備好課,結合課文內容,通過多媒體課件、圖片、錄像、音樂、老師描述等,創設一種富有感染力的情境,誘導學生開展想象,盡快入情入境,讓學生不知不覺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營造一種躍躍欲試的朗讀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再通過錄音機的朗讀和老師聲情并茂的高聲朗讀來進一步感染學生,通過齊讀、小組讀、個人朗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朗讀中有了情感體驗,萌發了朗讀的興趣,從而提高了朗讀的能力。
如在教學朱自清先生的《春》時,在指導朗讀前,我用錄音機播放一段悠楊歡快的音樂,再用較為抒情的語氣先對“春”作一番描述:“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小草青青,太陽的臉紅起來了,桃紅梨白,爭妍斗艷,好一幅秀麗的春光圖,忽而春雨綿綿,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多么優美的一幅水墨畫。”作者筆下的《春》借助春草、春花、春雨而構成,牛毛細雨,輕輕地灑到大地,在人們的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種子,也給人以力量和信心。下面讓我們來朗讀領略春天的美好氣息吧,這樣由老師的形象、生動的語言將學生帶進思維、想象、情感的境界,學生會情不自禁參與到朗讀實踐中去。
二、課堂上多加強訓練,讓學生領略情感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學生朗讀技巧的形成,需要老師的惡心指導和學生自己的多訓練,老師要從語音、停頓、語速、語調、姿態、情感、意境等多方面給學生作示范,并悉心指導,讓學生不模仿跟讀中學習和掌握朗讀技巧。另一方面,要加強學生在朗讀時情感、意境把握等的訓練,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風格,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語氣等等,學生通過多讀多訓練,以讀領意,就能準確感受文章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再現文中景,讀出文中物,達到與作者心靈溝通,感情交融。
如在學習《醉翁亭記》時,全文用了21個“也”收束句尾,讀來頓覺舌端潤暢,我讓學生反復朗讀,有一唱三嘆的風韻,以讀領意,讓學生步入詩景。在學習《周總理,你在哪里》時,老師指導學生有感情地反復朗讀,讓學生真切領會人民對總理的真切呼喚,山谷、大地、松濤、海浪、廣場的回音,學生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總理與人民心連心的深厚感情。
三、開展形成多樣的讀者論壇活動,提高朗讀水平
為促進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老師組織,學生開展詩歌朗誦比賽、演講比賽、講故事比賽等活動,也可以利用突擊時間組織學生輪流朗讀范文、詩歌等用多種活動來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喚起學生的朗讀感情,從而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四、課外注重積累,全面提高能力
好的朗讀,能愉悅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還能讓朗讀者有一種成功的滿足感,隨著不斷的朗讀訓練,學生的朗讀水平在不斷提高,這時,要重視學生的文化知識積累,要引導學生多朗讀古代詩歌、淺易文言文、經典名篇和一些名文,并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討論、揣摩、自我把握,注重文化知識的積累,從而全面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
五、如何開展朗讀教學
首先,在新授課時,教師可播放課文朗讀錄音或由教師的范讀。因為通過放錄音或教師范讀,可使學生明確字音,領會文章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可消除學生的危難心理,讓學生在嘗試模仿中不知不覺中培養了能力,再開展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符合學生學習的心理。但應注意,教師范讀時要讀得正確、標準、規范,朗讀時要做到字正腔圓,抑揚頓挫,講節奏,講韻律,富有感情,有感染力,對學生真正起到示范作用。那么教師如何才能做到呢?我覺得可通過聽名家朗讀,教師之間交流,自身實踐,逐步訓練提高。
其次是學生自由朗讀。就是由學生自己選擇朗讀的方式,或默讀,或小聲讀,或同伴之間競賽等,這樣就可把學生剛通過課文錄音或教師范讀吸收借鑒的,轉化為自己的能力。同時,這種學習方式容易形成較寬松愉悅的氛圍,容易激發學生的智慧,激揚學生的生命。
接下來就是進行競讀或者分角色朗讀。每個學生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個體,他們有著各自不同的生活閱歷,對生活有著不同的體驗,因而競賽式或分角色朗讀就能讓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的張揚。因為“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通過這個環節使學生再次走進文章,實現了對文章的再加工,是一種對文章的多元解讀,是一種創造性學習過程。但這個環節應注意發揮評價功能,可形式多樣,如師生、生生評價,評價性的語言要豐富,切忌不能只說“好”“很好”,否則就會失去評價在教學中的價值。之后再進行集體朗讀,即渲染氣氛、又推波助瀾,更是朗讀能力形成和提高的一個很好時機,對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集體觀念也起到了很好效果。
最后要引導學生自己邊讀邊思考。朱熹就曾說過,“熟讀精思,子自知。”經過前面幾個環節學習,學生此時可能已經把文章熟記于心,因而在讀之前要設置一些問題,讓他們帶著教師設置的問題去讀,在讀中使問題得以解決,這樣既培養了學生朗讀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思維能力,更利于學生終身學習。當然不是所有環節都應在語文課堂上呈現,而應靈活運用,做到心中有規律,操作有尺度。
總之,語文課堂上的朗讀教學意義非凡,朗讀方式也是多種多樣,我們語文教師一定要提高認識,不斷加強自身修養,科學地設計朗讀教學,精心地指導學生朗讀,使師生的朗讀具有聲情并茂的節奏,和諧婉轉的韻律,呈現出作品的聲音美、神韻美,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為語文的教和學奠定牢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