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海霞
摘要:小學階段孩子的養成教育是重中之重,是一項常抓不懈的工程,一個人如果養成教育不好,終身受害。相反則終身受益。我校長期以來,大課間形式單一,內容簡單,只是跑跑步,做做操,沒有新意,學生覺得枯燥無味,課間跑步你推我搡,打打鬧鬧,做操時東張西望,動作不到位的現象經常發生。這種現象蔓延到了課堂,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不高,聽課不專心,做作業拖拖拉拉,養成習慣差,隨手亂丟廢棄物,有意損壞玩具器械,沒有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學生的體育達標率呈下降趨勢,學生的近視率不斷上升,多年來我們找不到改變這種局面的途徑。學習了魏書生的教育思想,親自考察了盤錦的大課間后,我們覺得從大課間抓起,促進學生的養成教育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
關鍵詞:養成教育;團隊精神;終身鍛煉;體育大課間
我國偉大的教育學家葉圣陶老先生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習慣的養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養成了壞習慣,就會使孩子受害終生;相反,養成了良好的習慣也會使孩子受益終生。
小學階段孩子的養成教育是重中之重,是一項常抓不懈的工程,一個人如果養成教育不好,終身受害。相反則終身受益。我校長期以來,大課間形式單一,內容簡單,只是跑跑步,做做操,沒有新意,學生覺得枯燥無味,課間跑步你推我搡,打打鬧鬧,做操時東張西望,動作不到位的現象經常發生。這種現象蔓延到了課堂,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不高,聽課不專心,做作業拖拖拉拉,養成習慣差,隨手亂丟廢棄物,有意損壞玩具器械,沒有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學生的體育達標率呈下降趨勢,學生的近視率不斷上升,多年來我們找不到改變這種局面的途徑。學習了魏書生的教育思想,親自考察了盤錦的大課間后,我們覺得從大課間抓起,促進學生的養成教育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讓學生在這種大集體大環境中養成良好穩定的行為習慣,對學生課堂學習效率的提高也大有益處,從而有力的推動學校各項工作的和諧發展與進步。現在大課間體育活動已經成為我校體育工作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具體做法: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新課程的培養目標要使學生具有集體主義精神;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大課間體育活動能充分體現這一目標精神。
我們認為大課間體育活動既是貫徹“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也是落實“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和“體育藝術2+1項目”工程以及保證學生每天有一小時體育活動時間的重要舉措,是深化學校體育改革的需要,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具有重要的意義。開展大課間體育活動,對于培養學生熱愛集體,熱愛學校的團隊精神,增強學校凝聚力,增進師生情感,團結奮進,豐富校園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風,具有特殊的教育意義,同時對發展學生體能,增進身體健康,培養學生自我鍛煉能力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及心理素質、養成終身體育意識,陶冶學生的情操,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養成學生積極向上和豁達樂觀的健康生活方式,消除腦力疲勞,減輕緊張的課堂壓力,提高學習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二、回顧與發展
1、改變課間操的單一形式,全面實行學校自編操的活動形式。過去的課間操全校學生統一做規定的一套廣播操,統一的進退場音樂《運動員進行曲》,其內容單一,形式呆板,長期不變,學生容易厭倦,導致學生做操質量不高,帶有敷衍了事的傾向,不僅鍛煉的效益低下,而且還壓抑了學生的個性發展。為了落實體育課程標準,發展學生個性,提高課間操的鍛煉效益,達到不同的年段的學生做不同的自編操,使每一位學生受益的目標。
2、改革退場音樂的另一種做法是結合學校文化建設,對學生進行德育和藝術素養的教育。例如,將音樂產生的背景、音樂的內涵及詞曲作者的生平情況等,通過出墻報的形式,讓學生了解其意義和價值,幫助學生養成愛生活、愛學校、愛祖國、愛學習、愛運動、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生活態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大課間體育活動的指導思想與設計要求
體現體育新課程標準的四條理念:一是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二是激發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三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
為此,學生通過“大課間體育活動”將可以增強體能,促進身體健康;在和諧、平等、友愛的運動環境中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情感的愉悅,培養創新精神;學會合作,培養團隊精神;培養運動的興趣和愛好,形成終身鍛煉的意識和習慣;形成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設計要求:將校內課程資源和課外體育資源相結合開展活動。
五、利用校內課程資源,創造性開展大課間活動
充分利用老師群體、師生關系、班級組織、學生團體、校風校紀、體育場地等校內課程資源,創造性地開展大課間體育活動。例如讓體育、藝術和信息技術學科的老師共同負責全校的活動設計,實現學科資源的整合,活動過程中的如何感受音樂節奏、自編操的動作編排、班級隊形和學校整體隊形的設計與變換等,單靠體育學科是沒有辦法實現的,此時要發揮藝術學科的作用,在音樂和美術課堂教學中,向學生傳授有關的知識和方法,引導學生更加準確、合理的感受音樂、編排自編操的動作和美麗的隊伍變換圖形,既培養了學生編排自編操的興趣,又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班主任負責本班活動的組織并參與活動,其它學科老師也與學生一起活動,與學生同練同樂,既起到了言傳身教的作用,又融洽了師生感情,相互溝通,促使師生間的和諧共處,更調動了老師與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鍛煉了老師的身體。在活動過程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能力、興趣等,自主組織各種練習方法和形式,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和創新意識。
六、活動內容,豐富多彩
活動內容既有傳統項目,也有時尚運動,既有民族、民間傳統項目,也有快樂體育項目,還有各種游戲活動。包括足球、排球、籃球、羽毛球、乒乓球、韻律操、呼拉圈、武術、跳繩、毽球橡皮筋。
七、組織形式,不拘一格
大多數學校的組織形式都是多種運動項目的練習,也有別具一格的形式,組織結構模式有如下幾種:
模式一:列隊有序進場→部頒廣播操→學校自編操→分班分項目練習→放松操→有序退場。模式二:列隊有序進場→學校自編操→分班分項目練習,中間穿插班操→放松操→有序退場。模式三:列隊有序進場→學校自編操→校本項目練習→放松操→有序退場。模式四:列隊有序進場→學校特色操→分班分項目練習→放松操→有序退場。模式五:列隊有序進場→學校特色操→班操→分班分項目練習→放松操→有序退場。
八、活動形式,靈活多樣
集體與分組活動相結合,既有全校一起進行的校操,又有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的班操,既有低年段分班分項目的統一活動,又有高年段按興趣自主選擇活動項目;既有室外活動,又有室內游戲活動,克服場地小的困難,如先烈東小學在課室里安排游戲活動(傳球、播種、大球追小球、猜猜誰是帶頭人、跳躍游戲等)。
九、音樂選擇,適合學生
大課間體育活動的全過程由音樂控制。從進場的多首音樂、到活動過程的指揮音樂和退場音樂,選擇的都是少兒樂曲,符合少年兒童特點,使學生在練體的同時,得到藝術的熏陶,在優美的練習環境中快樂地放飛自己。
十、行為習慣的養成和教育
1、創新大課間活動形式,全程音控,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學校以圍繞學生“養成教育”,以全程音控體育大課間活動為載體,以行為規范教育為主軸,將行為細則編排進大課間活動中,將養成教育融入學生的一言一行;如,課間操集合快、靜、齊到隊伍散開隊形縱橫斜整齊的排列,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從規范每個學生的動作要領到要求全體學生整齊協調;從步伐整齊到擺臂一致通過這些細節的規范,在鍛煉身體的同時培養了學生做事不敷衍,不浮躁,認真細心的習慣。創編既節省資金,又廢物利用,滲透低碳生活的環保意識的自編操,配上有意義的音樂,培養學生對母校的自豪感。在全程音控體育大課間音樂的選擇上,不僅滿足了內容的需要,還達到了用音樂調整和指揮隊伍的效果,讓師生在輕松愉快的音樂聲中暨鍛煉身體,又有美的享受,從根本上廢除死板的口令指揮,而且還要合理滲透德育教育。
2、課間訓練培養學生敢于拼搏、敢于挑戰的精神;培養學生樂觀、開朗、寬容的品質;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意志力;以運動來增強體質、陶冶情操、弘揚民族精神,把“健康第一”的理念根植于每一位學生的心中。因此,體育不僅僅是體育,它也是德育工作的土壤,更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學習能力的途徑。
另外,學校還探索以全程音控體育大課間為載體,弘揚國學弟子規,促學生健康成長的德育教育模式,把學生從書齋中拔出來,讓他們走上操場,走進燦爛陽光,走進清風里,走到藍天下。教育就應該從學生身體出發,在自然野性中,發現自己,認識自己,體驗自己,豐富自己,體驗到做人的快樂,并進而樹立一種最充盈的幸福和最寬廣的精神自由。不僅如此,生命與生命在活動中建立起聯系和交流,在全程音控體育大課間的菜單式自主選擇中,每個個體都是主體,所有人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沒有高低、強弱、貴賤之分。教育家陳鶴琴曾說過:“習慣養的好,終身受益,習慣養不好,終身受累。”好的習慣會幫助學生收獲知識和智慧,成為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金鑰匙。
健康的體魄是學習和生活的基礎,大課間體育活動不僅僅是鍛煉學生的體能,更重要的是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思想,體現了體育教育的功能和價值,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理念。真正實現了“把時間還給學生,把空間留給學生,把方法教給學生,把健康帶給學生,讓學生到陽光下、到操場上、到大自然中去活潑健康地成長”的構想。
最后,讓我們高喊“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的口號,駕著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航船,乘風破浪,奮勇向前,駛向學生健康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