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翠
摘 要:在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要轉變教學觀、師生觀、人才觀,要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前提下,制定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實現高效教學。
關鍵詞:高中歷史 有效教學 新課程研究
一、實施有效教學的前提
1.轉變教學觀與知識觀
歷史教師教學觀和知識觀的轉變是實施有效教學的重要前提。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歷史教師是課堂的主體,教學過程就是知識傳承的過程。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不能把知識生硬地灌輸給學生,而要兼顧學生的特點,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邏輯思維能力及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要注重學生的價值觀及情感態度的養成,要杜絕“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提倡活動式、問題探究式、講授引導式教學。
2.轉變師生觀和主體觀
在教學過程中,人是最關鍵的組成要素,因此,教師和學生的地位值得我們深思。在課改前,教育界存在“教師中心論”和“學生中心論”兩種觀點。在課改后,談論也日趨激烈,出現了“雙體論”“過程主體論”等幾種不同的觀點。當前,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一定要正確認識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所處的地位和起到的作用。教師不能將自己絕對化、權威化,生硬地將知識塞給學生,而要放下所謂的“架子”,注重與學生間的交流和溝通,構建友好、合作、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雙方都要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敢于承認自己的不足,主動向學生請教,實現共同進步,提高教學效率。
3.轉變人才觀和評價觀
正確的人才觀和評價觀對于有效教學可以產生積極影響。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評價標準主要是學生的學習成績。新課程改革后,改變了這種選拔和區分人才的方式,突出了評價的作用。這要求教師一定要具備科學的人才觀念和評價觀念:在評價觀上,教師既要對學生的歷史知識進行考查,又要評價學生的價值觀和學習態度,注重學習成績的同時還要重視學習過程,不僅有定性評價,還要有共性評價;在人才觀上,教師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不能把范圍只局限在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身上,要相信每位學生都有自身的潛能,只要為社會做出貢獻,就是人才。教師要善于發掘學生身上的潛力,實現從靜態人才觀向動態人才觀的轉變。
二、當前歷史教學存在的弊端
1.忽視學生主體地位
課堂上通常都是教師在講,學生在聽。由于教師長時間講課,學生的注意力得不到有效集中,出現了分心的情況。這是因為教師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味地灌輸知識,不僅使課堂氣氛枯燥、無味,還降低了教學效率。
2.教學內容過多
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給學生灌輸的知識過多。如果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硬塞給學生過多難以理解的知識,不僅增加了學生學習的壓力,還削減了學生學習的信心,教學效率降低。高中歷史信息量很大,如果教師不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取舍和整合,就會出現上述問題。
3.教學手段傳統
傳統教學手段就是一本書、一塊黑板、一支粉筆,沒有多元化的教學因素,且講課內容缺乏邏輯性和組織性,歷史知識之間沒有必然聯系,學生只是機械地接受,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使學生失去了學習興趣,也降低了教學效率。教師在授課時,如果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手段,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也難以激發學生的求知心理,使學生喪失學習的動力。
三、進行有效教學的建議
1.制定教學目標
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要從技能與知識、態度與情感、方法與過程等幾方面考慮,結合歷史課程來確定總體目標。例如,在學習“辛亥革命”內容時,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細化課標要求,制定出可測量的、可操作的、具體的教學目標,圍繞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和歷史意義來制定,讓學生充分了解辛亥革命作為中國第一個革命政權的意義。
首先,在學習“辛亥革命”內容時,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要考慮到學生對辛亥革命的了解程度;其次,學習目標要明確具體、層次清晰,引導學生從中國社會向現代轉型的全過程來認識辛亥革命的作用。無論是在思想層面還是在制度層面,辛亥革命使人們的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解放并最終建立了資產階級政府,開創了中國社會發展的新契機。
2.設計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就是教師在備課中對教材的使用。歷史教材是一種基礎資源,教師在備課中,教材的內容是最準確、最清晰、最簡潔、最基礎的載體,是學生最方便的學習工具,因此,教師要以歷史教材作為備課的核心。但教材并不是課程資源的唯一來源,教師應以教材為基礎,根據歷史課程需求,科學、合理、大膽地對教學內容進行整體設計,實現對教材的超越,引導學生學好歷史。例如,在學習“甲午戰爭”內容時,教師可以擴展教學內容,引入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在正式上課前為學生播放相關影片,讓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完成知識的擴展。例如,教師在講述“南京大屠殺”的內容時,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電影《南京!南京!》,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當時的歷史場景和歷史背景,讓學生感同身受,正視歷史。
3.設計教學過程
清晰的教學目標是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但如果教學過程邏輯混亂、層次不清,就不能實現教學目標。在以往的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是把歷史知識灌輸給學生,而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一定要注重教學過程的設計,讓學生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學習,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首先,要注意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營造一個具有真實感的歷史情境,讓學生感同身受,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思維,最終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例如,在講解“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內容時,教師要設置一定的情境:當時城里敵人的力量過于強大,城市起義不可能取得勝利。教師要為學生詳細地講解當時的歷史背景,說明在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的歷史必然和具體要求,從而使學生豁然開朗,理解和把握好這一歷史事件。
其次,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在新課程背景下,學生不再是單純的接受者,歷史知識要通過學生的參與來獲得,教師要在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同時,培養學生合作探索的意識和行為。
再次,創設寬松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新課程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這需要一個輕松、平等的學習氛圍。教師在課堂上要避免出現壟斷和專制的行為,要與學生互動交流、共同探討、共同學習,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例如,在學習“辛亥革命”內容時,教師可以設定論題“辛亥革命是不是一個成功的革命”,讓學生自由討論,從而加深學習印象。
最后,改善教學手段。教學手段是教師在傳授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所采用的具體方式。傳統的教學手段已不能滿足現代的教育需求了。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轉換教學角色,從知識的灌輸者變成課堂的參與者、合作者、指導者、引導者、組織者。在備課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歷史教材資源,豐富教學手段,如運用計算機、電視、電影、錄像、錄音、模型、實物、圖片以及語言等,將歷史課堂變得更加感人、形象、生動、具體,從觸覺、視覺、聽覺等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有趣的氛圍中學習歷史,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例如,在講述“工業革命”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播放英國工業革命的相關影片,讓學生有更直觀的認識。
四、結語
隨著我國高中歷史課程的不斷改革,為實現有效教學,教師一定要堅定終身學習的理念,具備開拓意識和創新精神,使歷史教學更加高效。
參考文獻:
[1]田效松.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有效教學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
[2]趙靜.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有效教學研究[J].新課程學習·下旬,2014(7).
[3]許瀧杰.實現高中歷史有效教學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1.
[4]萬川勇.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有效教學研究[J].速讀·下旬,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