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發展,高技能型外語人才愈來愈受青睞,高職公共英語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就業能力。本文通過剖析國家政策,深入學生與企業間調查,總結出了滿足職業需求的高職公共英語的教學方法與途徑。
【關鍵詞】英語定位 就業能力 職業需求 教學方法
近年來高職公共英語教學實際上承擔著教學任務和“職業技能”培養雙重任務,然而眾多學院仍舊把重點放在訓練考試上,根本就無法滿足學生的職業需要以及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究其原因是根本沒有對高職英語教學改革始終要突出以職業技術能力為核心的教育思想深入了解。本文通過剖析國家政策,并深入學生與企業間調查,總結出了滿足職業需求的高職公共英語的教學方法與途徑。
一、公共英語的地位與作用
2000年《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提出特別注意加強聽說技能的培養。2008年修訂中,提出高職高專英語教學進一步貫徹“加強實用、加強表達、加強聽說”的 “三加強”的要。而2010年《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明確提出側重職場環境下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將公共英語學生能力培養方向的定位方向于職場之中。
因而高職公共英語是遵循“應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在專業中凸顯基礎性地位和工具性作用。尤其是2012年6月14日發布的《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中提出高等職業教育重點培養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需要的發展型復合型和創新型的技術技能人才。因此告知公共英語是將基礎英語和職場英語內容進行有效深度融合在專業支撐中突出的是其高等性,職業性與服務性。
二、調查報告與座談分析
1.根據職院校非英語專業英語學習動機與職業需求相關性對旅游、西餐、中餐烹飪、物流管理、市場營銷、計算機網絡技術、會計電算化、國際經融、國際商務等非英語專業進行問卷調查,共發出問卷800份,回收有效問卷763份,有效率95.4%,應用spss21.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的統計描述采用百分率進行描述。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工具性動機的指數超出其他,所以唯有確定職業需求動機,學生受利益刺激,對英語的學習目標也就明確了,對英語的熱情也就提高了。
2.在舉辦一系列與在校生畢業生用人單位的座談后,很多學生對自己未來的職業沒有一個準確定位,而英語運用能力卻越來越受到用人單位的重視。因而外在動機在英語學習中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對于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師來說,我們應該在研究并了解崗位需求和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基礎之上,發現兩者之間的密切相關性,最終達到實現教學與崗位的對接、滿足就業市場和職業崗位需求的目的。
三、公共英語的教學方法與途徑
1.明確學習動機,滿足職業需求。
(1)以職業需求為動機開發和構建英語教學內容體系。首先分析英語職業,按照行動的邏輯選擇教學內容,將工作體系的要求轉化為教學內容。而后根據各專業工作崗位或崗位群確定職業標準職業素養標準,要求各專業院系、行業企業合作,制定行業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把職業需求及所需職業素養把要求融合于英語各教學單元,從而保證了課程的職業導向性。
(2)深層次校企合作是加強英語職業素養訓練的主要途徑。職業能力的培養和職業技術的獲取,決定了工學結合是英語職業能力培養的根本途徑。以工學結合為根本的“學中做”與“做中學”體現的是英語學習性生產和生產性學習的基本規則。在這種機制下,英語職業能力與工作實踐的深度融合使學業教育與職業教育有機地融為一體。
(3)企業文化英語需求成分逐步融入校園文化,促進學生職業素養的不斷提升。將企業文化融入到校園文化中,高職生英語職業素養也在潛移默化中逐步提升。為學生積極搭建職業素養內容豐富的校園英語文化活動平臺。校園英語文化的長期熏陶會讓學生的職業意識和職業素養不斷增強。
(4)行業企業參與英語課程開發是教材建設的基本保障。行業企業參與英語課程開發,讓企業參與到人才培養的前端,保證了英語職業教育與培訓課程的職業導向性。在校內實訓、頂崗實習等實踐環節共同制定英語職業素養教育的內容。開發出反映行業企業的英語實際需求職業標準,加強了英語職業教育與培訓課程與職業標準銜接的可能性。
2.實現教學改革,加強課程建設。
(1)大班教學與小組協作齊頭并進。在高職公共英語課堂皆是大班學生,為了優化大班教學效果,讓各種基礎的學生都參與進來,教師讓學生分組活動,組織任務多樣的滿足職業需求的活動情境教學,讓學生身臨其中。如展覽會,用英文介紹各種展品,與客戶交易等。同時開展第二課堂,召開大型的烹飪小吃街,招聘會,旅游景點介紹等等。
(2)重構模塊與輔助教材并列前行。為了滿足職業需求,教師拆解模塊,選取與本專業學生相掛鉤的部分是十分有必要的,并以此展開任務教學以及職業和文化素養的拓展。教師還需根據學生專業技能需要,在企業人員協助下編撰輔助教材,以滿足各專業不同的英語職業需求以及職業本位能力的培養。同時加大聽說部分,以適應涉外交流需要,增加社會競爭力。
(3)教學考核與職業能力并駕齊驅。學生在職場中最主要的體現就是現場交流能力,因而設置職業英語技能的口語考核,并加大形成性評價所占比例,才能讓學生從而為崗位需求而努力學習。引入教育部職業核心能力辦公室的職業核心能力測評體系,每學期末在學生中開展測評工作,進一步促進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提升。
四、結語
隨著社會發展,高職公共英語教學的培養目標上應定位于高技能型外語人才,更注重培養學生就業能力以及可持續發展能力;在英語課程設置上,既要保證高等教育的特性,又要將職業技能培養融入英語學習中。這樣公共英語教學才能讓學生明確學習動機,提高英語職業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王祥林,楊鳳翔.基于職業素質培養的高職普通文化課改革思考[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9(2).
[2]李剛.高職基礎英語與專業英語教學的銜接[J].職教論壇,2009(11).
[3]趙芝英.試論以就業為導向的模塊化的高職英語教學體系[J].2008(4).
[4]劉黛琳,張劍宇.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教學現狀調查與改革思路[J].中國外語,2009(6).
[5]貢立.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高職學生基本職業能力[J].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學院,2009(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5年天津市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高職院校非英語專業英語學習動機與職業需求的相關性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廉玉香(1974-),女,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高職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