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雅萍
一、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感受和體驗文化
我們的傳統觀念主張孩子要服從老師和家長,要聽大人的話。于是在課堂上就形成了教師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教師有著相當高的權威。而西方國家講究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父母經常會對孩子說“Thank you.”和“Im sorry.”長幼之間平等對待。因此,在教學中從一開始就應鼓勵每個學生積極嘗試,學說英語,鼓勵學生質疑。不應放過學生給老師的每一次幫助,并且勇于承認自己的過失,一句簡單的“Thank you.”或“Im so sorry.”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把民主和平等的氣氛帶進了課堂。課堂上有時需要進行角色表演,在課外需組織一些與英語學習有關的,這時教師不是一個旁觀者、監督者,而要和學生一起參與,在運用語言進行對話、交際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感受文化的存在。學生只有對英語及其文化有著積極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語學習的動力并取得進步。
二、通過課堂教學培養文化意識
課堂是英語教學的主陣地,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可以滲透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
1.在進行語言教學的同時,傳授文化背景知識。教師需注意就語言材料中涉及的文化背景內容隨語隨文地進行解說,指明文化意義或使用中的文化習俗。通常第一堂英語課會進行介紹與問候,中外兩種文化對禮貌稱呼語的習慣存在著差異,作為教師就有必要向學生進行簡單的闡述。讓學生了解英美國家習慣稱呼老師為Mr/Miss……,而teacher是指職業,一般不作稱呼語用。隨著內容的深入,教師可適時向學生傳授英美人談話的禁忌。如學生愛問“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Where are you going?”等,而英美人視個人的宗教信仰、行動去向、年齡、經濟狀況等方面的問題為個人隱私,常采取回避的態度。中西方在待客之道上有很大差異。又如,在學習家庭成員詞匯時,學生對英語中家庭稱謂的單向性比較困惑。這種中外宗族文化的差異也可向學生作簡單的解釋。grandfather,grandmother既指祖父母,也指外祖父母。英語中僅有uncle,aunt,cousin二個詞,而在漢語巾,伯、叔、姑、舅、姨、表妹、堂弟等稱本文為全文原貌,呼不能混淆。
2.在課堂活動中強化學生的文化意識。學生學習外語時往往難以擺脫母語的干擾,常常會出現一些Chinese English。即使他們對一些固定的表達方式或習慣用語了如指掌,真正使用時,仍會出現錯誤。例如,某位學生穿了件新衣服,顯得格外精神,教師在free talk時對他說“Oh,yo look nice in this coat.”這位學生往往會顯得不知所措;又如,在教學打電話這一內容時,學生會脫口而出“Who are you?”他們并非不知道如何應答,只是缺乏練習的機會。因此,在課堂上要多組織一些以學生為主體的練習活動,如:pairwork,groupwork,roleplay等,一方面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擴大學生的參與面,保證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機會學說英語。如學習了水果和食品的詞匯后,組織學生動手做salad沙拉——這一西方國家所特有的食品。當一盤盤精美的沙拉完成后,再讓孩子們品嘗自己的勞動成果,每組的代表用簡單英語介紹各自的制作方法和特點,教師不時穿插講解沙拉的起源、種類和現狀。吃著可口的實物,體驗西方食文化帶來的樂趣,同時也感受到了同學之間的合作與互助,學生對類似的活動非常歡迎。
三、通過當下話題培養文化意識
現在,過“洋節”成了年輕人的一種時尚。學校里的孩子受父母和周圍同伴的影響,也對各種“洋節”津津樂道。我們不妨順水推舟,在慶賀節日的同時,讓學生感受一下中西方的節日文化。在圣誕節來臨之際,給學生講講圣誕故事和圣誕習俗,聽聽歌曲SilentNight,體會圣誕的寧靜與祥和,然后同學間互贈賀卡,感受彼此的友情,同時不妨與中國的SpringFestival(春節)比較一下,看看中西方最盛大的節日有哪些異同。當FathersDay(父親節)和MothersDay(母親節)到來時,我們鼓勵學生替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向父母說一句感謝的話,感謝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
通過幾年的實踐,值得慶幸的是,大多數低年級學生的確喜歡上了英語,而且越學越有勁,常常在校園中聽到低年級學生奶聲奶氣的洋腔洋調,并在各級各類英語比賽與活動中,活躍著他們的身影。
四、課外活動中創設語言文化融合的策略
課堂教學的時間非常有限,因此教師應該重視課外活動,將課堂教學內容及其文化內容進行有效的延伸。小學階段的英語課外活動可以抓住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喻教與樂。比如,開設有關文化的講座,排演英語兒童短劇、童話短劇,為英語名著、童話、卡通片配音,說唱和表演英語兒歌,練習英語饒口令,模擬英語國家的日常生活用英語過家家,英語游戲廣場等等。讓學生一方面從中感知英語國家的文化內容,體會文化內涵,另一方面也能從中得到美的熏陶,從而使英語語言得到內化,在不知不覺中既習得了語言也習得了文化。
文化對語言的影響雖然是全面的、深入的,但不同的文化現象對漢語的學習過程有著不同的影響。有的影響直接、明顯,有的影響間接、較隱含,所以,必須把對語言教學影響最直接、影響面最廣、影響頻率最高的文化內容盡量先教給學生,以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到最急需的文化知識,掃除在語言學習、交際中的障礙。這部分文化內容應與語義、語用教學結合在一起,使文化教學和語言教學融為一體。
語言和文化是密切相連的,語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學習一種語言,無論是在理解上還是在表達上,文化因素始終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文化能力的培養是提高語言交際能力的關鍵,只有真正掌握了一個民族的文化,才能真正掌握這個民族的語言。因此,對少數民族的漢語教學一定要重視文化知識的傳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