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安琪
【摘要】語言學是以人類語言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它是一種語言的科學化、系統化的理論研究;哲學的定義從普遍意義上來講是指人們對生活的基本原則以及對這些基本原則的理性質疑和反思。因此,語言哲學就是以語言為對象,以分析和解釋為方法的交叉學科。語言學、哲學、語言哲學三個概念相互獨立卻又相互聯系,本文將從闡述三個概念入手,結合西方語言哲學發展進程,分析語言在西方語言哲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關鍵詞】語言學 哲學 語言哲學
引言
從表面上來看,語言學與哲學分屬于不同的兩學科,兩者相差甚遠。但是因為語言是特殊的社會現象,也是人類的存在方式,所以哲學的研究必須要通過語言才能完成,哲學的問題必須要通過語言才能進一步思考,因此,二者的關系又是難舍難分。兩者關系的進一步加深要追溯到20世紀初西方語言哲學的興起,從語言哲學的轉向到現代語言哲學的產生促使著語言與哲學的聯系進一步加強。
一、語言學、哲學與語言哲學
索緒爾曾指出:“語言學的研究基礎首先是由人類言語活動的所有表現形式所構成的,不管是開化的民族還是未開化的民族,不管是上古時代、古典時代還是衰微時代。在任何一個時期,不僅要注意正確的使用語言,而且要注意一切的語言表達形式。因此,語言學家的任務就應該更多的關注書面文獻,因為只有書面文獻才能讓人類認識過去的語言和遠方的語言。語言學的任務是首先對所有能接觸到的語言進行描寫和整理,盡可能的重塑這些語系的母語;其次在這些語言中尋找永恒的并且可以起作用的元素,整理并概括出一般規律;最后要明確自己的界限和定義?!?。一些人曾質疑索緒爾的觀點,他們甚至認為語言不算一門有學術研究價值的學科,他們只把語言認為是一種日常交際的工具和手段?,F在看來,這些言論顯然是錯誤的。語言雖然只是交際媒介,但是卻可以作為一條途徑,人類可以通過它來了解大腦的運轉規律;了解兒童如何學習語言;認識到不同地域語言差異的原因。所以,語言在我們的生活中居于中心位置,語言學的研究也顯得尤為重要。
自此之后,索緒爾又提出了許多語言學觀點,如:語言和言語;內部語言和外部語言以及共時語言學與歷史語言學,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獨特語言體系和研究方法。雖然這些觀點的提出并不十分完善或者標志著語言學作為一門學科已經完全成熟,但是它既然有了自己的系統范疇,那么它就可以作為一門單獨學科被人們所研究。
語言學的研究范疇很廣泛,廣義上說研究的是語言的產生、發展與作用;狹義上說研究的包括語音、詞匯與語法,語義、語用、語言生成和轉換。這些問題看似簡單,但是要把這些問題研究透徹也不是一件易事。
哲學的定義自古以來都是眾說紛紜,哲學家們紛紛各執一詞。黑格爾說對事物的思維和考察是哲學;馬克思指出哲學不是信仰,而是人類的思考;海德格爾認為哲學決定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并且也是社會最內在的基本特征。我認為到目前為止,對哲學最籠統和普遍的定義便是哲學是一種系統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單獨的世界觀或者單獨的方法論都不足以構成哲學,只有將二者巧妙地結合起來才是哲學的特征。一些哲學家認為哲學是介乎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它不同于神學,神學更多的側重于宗教神學的諸多學說,以宗教信仰為主,而哲學所堅持的是徹底的懷疑態度;它也不同于一般學科,研究的不是某一具體的實際領域,它所研究的是一般規律,是凌駕于其他所有學科之上的普遍規則,所以哲學的研究對象可以說是整個世界。雖然這時的哲學還未與語言學正式的結合研究,但是當時的哲學家已經意識到,哲學的問題必須要通過語言來表達,在語言的過程中人們不得不遵循語言內部的規則與定律,而這些規則和定律正在悄無聲息的左右著哲學家的思想,就像德里達所說,人們無奈的用一種語言來批判另一種語言。與此同時,哲學對語言學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隨著哲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它拓寬了語言的研究視野,為語言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語料支持。它使得語言學的研究不再是封閉自我的內部研究,而開始對外部世界產生了興趣。雖然這時語言哲學這一專有名詞還未被提起,但是語言學與哲學二者之間的相互影響已經不言而喻了。
二、西方哲學的語言轉向
對于哲學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那時人們信奉的是本體論,即研究世界的本源和基質的社會學理論。從廣義上說本體論指一切實在的最終本性。從狹義上來說,廣義上的本體論又有宇宙的起源和結構的研究。雖說是研究世界的本源,但是這一理論卻從未離開過認識論的范疇,正確的認識得出正確的結論,錯誤的認識得出錯誤的結論。人們只有在不斷地認識過程中才能探索出世界的本源,所以,西方哲學開始了第一次轉向,由本體論轉向了認識論,這也開始了近代西方哲學的時代。認識論是探討人類認識與客觀實在的關系的理論。在認識論盛行的時期,弗雷格、羅素等哲學家一致認為日常語言太過不完善,概念大多模棱兩可,導致哲學的研究也變得混亂不堪。他們主張改造自然語言,替換成精密完善的理想語言;另一方日常語言流派卻認為,日常語言本身是完善的,豐富的,哲學的研究之所以出現混亂,究其原因是因為哲學家們不了解日常語言中眾多概念的細微差別,從而歪曲了日常語言的作用。日常語言學派認為只要弄清了這些概念的細微差別,哲學研究中的困難便可以迎刃而解,不需要建立人工的理想語言。雖然這兩大派系爭論不休,但是有一點不言自明,那就是哲學的混亂產生于語言的混亂。正因如此,哲學家們越來越開始關注語言哲學的領域。西方哲學開始了第二次轉向,由認識論轉向了語言哲學。同時,現代西方哲學便開始了。
三、現代西方語言哲學的主要內容
雖然現在西方哲學的研究范圍很廣泛,但是其中依然有很多流派與語言相關。例如維特根斯坦森代表的語言學派。他認為哲學的本質就是語言,語言是人類思想的表達基礎,所以,哲學的本質必須要在語言中尋找。與其說維特根斯坦森是在研究語言,倒不如說他在以語言為橋梁,解決哲學家們留下的難題。他在《邏輯哲學論》中表示,哲學必須要直面語言,要讓哲學成為語言學的問題。早期,維特根斯坦森想建立一套理想語言,從而去規范的認識整個世界。但是,這種想法太過于理想化,又沒有經驗可循,況且,如果真的有一套理想語言,那么整個世界就會變成一潭死水,再沒有創新可言,那么哲學的研究又有什么意義呢。所以,在后期,維特根斯坦森將著重點放在了日常語言上,因為日常語言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這自然就成為了哲學研究的源泉,所以,哲學問題應該更多的在日常生活中解決。
提到維特根斯坦森,就不得不提另一位哲學家,那就是海德格爾。他認為,從柏拉圖開始的西方哲學就一直在誤解存在的含義,人們更多的去研究存在的個體的問題,而不去探討存在本身的問題。換句話來說就是混淆了“存在”與“存在者”,誤把前者當成了后者。他認為,對世界的認識只有人的存在才有意義。而人類認識世界的道路中,語言自始至終都是主題。后期的海德格爾表示,世界用語言向人類展示,人類也可以用語言來了解世界。
除此之外,說起現代西方哲學,還有一位哲學家不得不提,那就是索緒爾。他被譽為現代語言學之父,他所著的《普通語言學教程》是語言學歷史上一次大革命,在他之后,人們對語言的看法有了根本的轉變,語言不再是一件交流工具,而是作為一個個體,成為哲學的第一要素。他提出直面自然語言,我們運用語言來與世界接觸,運用語言來闡述思想。它有別于人工語言,人工語言舍棄了自然語言的感性成分,以客觀的邏輯觀點為基礎,成為一套理想語言,雖然理想,但也失去了人類的本然存在。所以,索緒爾立足于自然語言,對語言內部結構進行形式化的分析,使人們看到了哲學問題中語言問題的存在價值。其次,他提出了語言本體論的研究,深度探索語言的本質。他從我們的言語活動中抽象出了兩個概念,即“語言”和“言語”。從概念上區分了言語活動和語言內容的差別,最后,他提出了共時性語言學研究方法,讓哲學家們意識到,語言不僅只有表層結構,還有深層結構。
雖然語言學一直貫穿在哲學的歷史研究中,但是通過上述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哲學的主要問題還是研究世界觀和方法論,不同流派的不同觀點依舊存在著差異。維特根斯塔森強調的是日常語言對于研究的重要性;而海德格爾卻更多的關注“存在”與“存在者”之間的區分。所以,只有我們更細致地研究現代西方語言哲學的流派差異,才能更好的理解語言在西方語言哲學中的地位。
四、 現代語言哲學的發展趨勢
語言哲學顧名思義,是一門以語言為研究對象,以分析和解釋為方法的學科。那么它的首要的任務就是研究語言,只有準確的分析和使用語言,才能有效的解決哲學上所產生的問題。20世紀上半葉,美國哲學家英里斯倡導的語形學、語義學以及語用學所組成的符號學深受哲學家的重視,它們從不同層面分析和解釋了符號的能指和所指。語形學研究的主要方向是詞性與語法之間的關系,更注重語言語法和形式的規則;語義學研究的是符號的意義問題,即通過使用語言符號所傳遞的信息問題;而語用學則更多的將重點放在了語境之中,側重于關注特定語境下的語言使用。特定情境下,有些在其他語境中說不通的語言也可以變成合理。例如:“鶴頂紅”作為一個專有名詞,符合語形學也符合語義學,但是“鶴紅頂”是否符合規則就要結合具體的語境來研究了。如果是描述一只鶴頭頂的顏色時,便是合理的了。這就看出了情景的重要。
但是,隨著語言學與哲學的不斷發展,尤其是20世紀下半葉之后,約翰舍爾等美國哲學語言學家對言語行為的深入探討,更多的人將注意力轉移到了說話者的意圖、想法、動機上來,說話者的心理因素又成為了新的關注對象,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便很好的印證了這一點。他認為,說話者的言語行為可以分成三個部分:言內行為、言外形為與言后行為。言內行為指話語通過句法等組成規則形成的字面意義;言外形為指的是隱藏在字面意思之下的說話者真正的意圖;而言后行為則是話語行為完成后對聽話者產生的后果和影響。
五、結語
語言在人與社會中扮演的角色早已不單單是溝通的媒介,而已經作為一個單獨的個體存在,它是一個話語行為,是認識論的主要功能。人們可以運用語言表達一種行為,執行一個動作,言語行為理論便是最好的證明。所以,語言在語言哲學的研究領域中所扮演的角色將會越來越重要。
參考文獻:
[1]羅素.人類的知識[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2]羅素.西方哲學史(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l963.
[3]楊生平.索緒爾的語言學與德里達的哲學變革[A].劉利民.首都外語論壇(第1輯)[C].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4]涂紀亮.語言哲學名著選輯[C].北京:三聯書店,1988.
[5]涂紀亮.現代西方語言哲學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