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國泰
【關鍵詞】 生物教學;學生;講題
【中圖分類號】 G63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04—0066—01
傳統的教育模式,學生在課堂上“聽”得多,“說”得少,“動”得也少,這種被動的學習狀態很容易導致大腦疲倦、注意力分散。時間一長,學生就會對生物學科失去學習興趣,甚至產生厭學情緒,不利于學生創造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的發展。筆者嘗試著給學生提供適當講題的機會,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下面,筆者就此談些自己的做法。
一、 學生講題,要限時限題
教師在講完一個生物概念、一個生命規律或者生理現象后,可選一些與所學知識相關的題目,讓一部分學生試講,用以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也留給全體學生咀嚼、消化知識點和品味好題的機會。在講題過程中,要讓學生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畫圖、分析等,要讓學生側重講“分析”,思路講清即可,具體解題步驟可簡寫或不寫,時間大約3~5分鐘。學生講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指導,如體位要側站,顧盼觀眾,書寫要規范,板書設計合理,吐字要清晰,要避免口頭禪。另外還有表情及體態要求等,如不能捏鼻子、擰衣角,要面帶微笑,充滿自信。需要強調的是,讓學生講題,僅僅是教師教學活動的一部分,它絕對不能代替教師的“教”,因此,選題時數量宜少不宜多,難度易簡不宜難,題型應以選擇題、填空題和比較簡單的解答題為主。
二、 講評結合,激發課堂活力
一人講題,講后全班學生評價,要讓各個層面的學生都參與評價。教師應強調,學生評價學生時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要尊重被評價者,不能嘲笑、諷刺和挖苦,要很具體地指出你所發現的錯誤和問題,不能很籠統地說“好”或者說“不好”。評價時雙方都不能嘻嘻哈哈,要維護課堂的嚴肅性。其次,評價要多元化,要涉及思維的邏輯性、推理的嚴密性、解題步驟的條理性,還可涉及板書設計的合理性、字寫得是否規范化、表達是否準確化等各個方面。另外,評價的時間要掌握好,不宜過長或過短,否則會影響到整節課的教學。
三、教師講和學生講互補互促
首先教師講題時,要體現以下幾點:首先要有示范性,教師要特別注意分析問題時推理要嚴密,表達要準確,要將標準答案呈現在黑板上,讓講者和評者進行對照,明白差距。千萬不能講了半天,最后沒有標準答案,學生不知道自己的做法是對還是錯。其次,要講評兼顧,既要評價講者,還要評價評價者,擴大教育的輻射面,讓所有學生都受到鼓勵、啟發,這樣才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其次學生講完后,教師一定要評,評中有講,講中有評。要在學生講的基礎上,教師再分析,讓學生比較誰分析得更好。教師既要評價講題者,還要評價評價者,從而真正透視出這道題的深度與廣度,“品”出它的“色”、“香”、“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分層次教學,即題型及難度的設計坡度感要強,對于“學困生”多用選擇題和填空題。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還可以通過優、中、差學生對照講題,使每個學生感知差距,更新思維角度與方式。要提倡一些比較好的講題方法,如畫圖或實物演示,恰當讓學生充當生物鏈中的生產者、消費者等。在教法上要多用鼓勵式教育,有優點就表揚,有進步就鼓勵,讓講者有收獲,評者有啟發,聽者有感觸。因為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勵,要緊的是把學生的心抓住,要使他們想學、愛學,學有興趣,學有收獲。這樣,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學生的素質與能力。
總之,學生講題既要服務于教師的“教”,更有利于學生的“學”。通過學生講題、評題,有利于暴露學生認知領域的不足,便于教師發現學生知識點的薄弱環節,并及時補救。這種教育模式解放了學生的嘴,讓學生自信地“說”;解放了學生的手腳,讓學生活潑地“動”;解放了學生的眼、學生的腦,讓學生大膽 地“想”。它有利于提高學生多方面的素質與能力,特別是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探索能力。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