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少鋒
【關鍵詞】 物理教學;實驗;作用
【中圖分類號】 G63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04—0110—01
物理學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許多物理知識都是通過觀察實驗,并經過認真地思索總結出來的。但目前教材中的實驗大多是驗證性實驗,在培養學生創造能力上不能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沒有體現出物理實驗的魅力。物理實驗不僅僅是動手的過程,更是動腦思維的過程,是物理思想在實踐中的具體體現。而初中物理實驗分散、不系統,學生無從下手,不會思考,再加上一些實驗教師不重視,學生實驗操作少,導致學生實驗能力差。在中考中,物理實驗題目得分率較低,也說明了這一點。而初中物理知識多數是通過實驗引入或驗證的,可見,實驗在初中理科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下面,筆者就物理實驗教學的作用,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推動人認識活動行為的重要動機,在課堂上如果學生有濃厚的學習興趣,便會抱有積極的態度并以愉快的心情去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實驗調查表明:初中生普遍喜歡物理實驗,非常喜歡的約占97%左右,而且學生對物理興趣實驗尤為感興趣。實踐表明:只有當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情感時,才能產生持之以恒的巨大內驅力,進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例如,為了讓學生了解“磁懸浮列車依靠磁場力懸浮起來,磁場真有這么大的威力嗎?”筆者是這樣做的:找一張沒有書寫過的透明投影塑料片,卷成直徑略小于環行磁體內徑的圓柱,用膠封邊不使松散,把兩個大小相同的環形磁鐵套成圓柱,同極相對,位于上方的磁環受下面磁環的排斥,就會“浮”起數厘米的高度。利用這些學生自己可以動手的小實驗可以起到引導、解惑的作用,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物理知識,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效果會大幅度地提高。
二、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
通過物理實驗教學,既能讓學生用所學的物理知識去解釋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又能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去發現物理規律,從而加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因此,教師要重視實驗教學。
如,筆者和學生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實驗學習活動中,提出:當物距在二倍焦距以外時,成怎樣的像?物距在一倍焦距與二倍焦距之間時,成怎樣的像?物距在焦距以內時,又成怎樣的像?學生們帶著這些疑問,在探究過程中議論紛紛,最終在筆者的指導下得出了正確結論。在得出結論后,筆者啟發學生:實際生活中,有哪些儀器運用了這些物理規律?學生們都踴躍發言,有的說照相機運用了物距在二倍焦距以外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的原理;有的說投影儀運用了物距在一倍焦距與二倍焦距之間,成倒立放大的實像的原理;有的說放大鏡運用了物距在焦距以內時,成正立放大的虛像的原理等等。學生們不但通過物理實驗獲得了新的知識,還能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利用理論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在演示實驗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明確觀察的目的,其次要讓學生觀察實驗的裝置,了解實驗儀器的初始狀態以及各部分儀器、儀表的作用與功能,使學生對觀察的目的及實驗的儀器裝置有一個整體認識。在做電學實驗時,要先讓學生看清電路。再次,要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實驗現象的發生和變化過程,演示實驗一般要重復做2~3次,以便于學生反復觀察,記錄實驗現象、結論,教師還要帶領學生分析思考,逐步形成理論。這樣,學生的觀察能力得到了培養,對理論知識建立的過程有了較清楚的認識,有利于學生對較抽象的物理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四、驗證規律,鞏固知識
歸納和演繹是獲取物理規律的兩條主要途徑,有時我們根據經驗,假定規律,然后用實驗再來驗證。驗證實驗法就是采用證明規律的方法進行教學,從而使學生理解和掌握物理規律。具體實施時,先由教師將物理規律直接告訴學生,然后教師指導學生并和學生一起通過觀察分析有關現象、實驗結論,驗證物理規律。
例如,教學“平拋運動”一節內容中,教師先由已學物理知識、理論推導平拋運動規律,再跟學生一起設計實驗來驗證規律。學生這時的思維會特別活躍,設計出很多實驗方案。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