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晶
【摘 要】電視作為視聽綜合報道載體,體現了真實性、準確性、當下性、立體性的現代傳輸特點。作為電視記者,利用電視的優勢,選擇在事發地,通過準確、細致的觀察,把現場的畫面不好展示的新聞要素,用現場表述、評說的形式表達給受眾,是電視記者最有效地利用資源優勢進行新聞報道的手段。
【關鍵詞】現場 民生 表述
作為電視記者,利用電視的優勢,選擇在事發地,通過準確、細致的觀察,把對現場的畫面不好展示的關系,用現場表述、評說的形式表達給受眾,是電視記者最有效地利用資源優勢進行新聞報道的手段。
一、現場觀察與組織語言
面對突發新聞的現場,要有冷靜的頭腦,要有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現場組織語言的良好職業素養。
1.案頭工作是現場出鏡語言表述的保障
所謂案頭工作是采訪前的準備,這里包括新聞背景的了解、材料的準備等等,但是,突發新聞沒有更多準備的時間,需要記者通過現場細致的觀察和全面的采訪拿到第一手材料,所謂全面就是現場所有元素齊備的采訪。例如:車禍現場,需要詳細地了解事發地,位置、路線、路段。第一現場的實時情況,現場的當事人、目擊者、救援者、交警、路政人員、醫護人員等等。
2.術語與新聞的真實性
所謂現場新聞它的真實性源于記者現場親歷、親聞并跟隨新聞的發生發展全過程,現場的還原,一段有緊張的救援鏡頭的出像就因為“術語”不明而被作為空鏡使用了,這實在是太可惜了,沒有了記者親臨現場的畫面,這條新聞就減色了不少。
二、出鏡記者的評述
現場評述:是指記者在采訪現場面對鏡頭直接交代、播報、評論新聞事實報道方式。現場評述的意義在于,結合現場進行事實的評述,可以使采訪現場的各種信息通過記者的口語、動作、親為的活動直接呈現給觀眾。比事后加配解說和演播室播報更生動、直接、真實。
1.記者親歷、目擊者使評述更直接
以中央電視臺2009年播出的《早稻為何不成熟 引發的思考》為例,在記者出鏡環節,把評述語言直接呈現給了觀眾:“觀眾朋友,我現在就站在紹興縣鑒湖鎮和平村的稻田里。大家看一下,在我的左邊,是一片金燦燦的稻谷,一派豐收的景象,農民們已經在收割他的晚稻了。而在我右邊的這快地呢,連早稻還沒有成熟!你看,早稻的秧苗還是綠色的,稻子剛剛抽穗這兩塊地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現場環境和細節的視覺信息與記者的話語融為一體,使記者的評述成為現場畫面的組成部分,實現了評論的視覺化和電視化的最佳效果。
2.用數據、事實說話
在央視播出的報道《雁過拔毛》節目中,記者站在村郵政所的門前出鏡,“我們在采訪過程中深深體會到,農民工掙的血汗錢實在不容易,盡管這樣,他們還是要把生活降到最低水準,一個饅頭,一塊咸菜,打發一頓晚餐,但是把攢下來的錢寄回家里。家里的老老小小都指望著他們勒緊腰帶攢下的血汗錢過日子。然而,就是這樣的血汗錢,郵電所還要扣千分之五,鄉政府扣千分之十,這種收費究竟屬于什么性質呢?”
3.所見所聞 見證事實
出鏡記者把見聞直接告訴觀眾,在《獵隼在呼叫》的新聞調查中出鏡記者是這樣開頭的:“觀眾朋友,我們現在行駛在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原市境內,從1993年開始,邊境一些國家把獵隼作為神鳥,以高價收購,一只獵隼最高可賣到一萬多元人民幣。在利益的驅使下,邊疆許多居民大量捕殺獵隼將其作為致富的門路,現在我們要去五寧鄉姚坡村采訪那里的捕獵隼情況,我們來到了這個村的村口,這個孩子說,他一家就是以捕獵隼為生的。”嚴格地說出鏡記者現場報道不僅涉及新聞導語,還涉及新聞的正文。出鏡記者接觸到的新聞語言的語體包括報道語體和評論語體,出鏡記者在報道時間的限制下,報道語體也隨著新聞內容的變化而轉變,新聞事實的直述到現場情景的描述,從現場人物的采訪到新聞事件的點評,在兩三分鐘的時間里完成不同新聞報道語體內容的過渡。
出鏡記者將自己在新聞現場采訪到的相關人物、觀察到的現場情況、事前的調查背景等內容,以有聲語言為信息載體傳達給電視機前的觀眾。出鏡記者一般會采用新聞事實的概要式直述、細節詳細復述這兩種形式。但是,觸及那個記者在做新聞事實的直述過程中,要注意的問題很多,首先要注重豐富信息,突出新聞時事的中心,新聞脈絡清楚,適宜視聽,其次,重要細節要結合新聞時事的主體進行評述,直述的語言要流暢,表達要連貫。
三、現場情景描述 還原新聞現場
現場情景描述是記者在報道主題下,對正在發生或剛剛發生的新聞事件現場的周圍環境、現場人物、現場事件的成因、現場氛圍等所進行的實際描述,現場情景的描述使用的是觀察描述法,對新聞現場實際存在的實物、人物、場景進行“復制”式描述方法,但是,很多記者在實際出鏡時,會出現語塞現象,看著現場卻張不開嘴,即使開口說話,也是語言不夠流暢,說說停停,在圍觀者面前顯得十分尷尬,這種情況的出現大都是由于觀察不細,現場把控不夠穩定,心理素質不強和行業術語的缺失導致的。
1.出鏡記者的情態要符合現場情境
有的記者十分注重現場的鏡前狀態,因此,在出像時表情忸怩,語調甜膩、感情虛假,和身后的新聞背景極不搭配、不和諧。央視的白巖松、張泉靈等著名主持人,無論在香港回歸的報道現場還是在汶川地震的現場報道時,都以真實的情感,關注新聞事態的發展變化;2008年5月14日,著名主持人趙普坐在演播室里,報道一位在大地震的現場搶救傷員的護士長時,了解到這位護士長在自己的孩子也被埋在倒塌的校舍內音信全無的情況下,還依然忙碌在搶救傷員的第一線,在說完“為什么我們能夠這樣?是因為這片土地的人民懂得互相守望和幫助”,播到這里時趙普禁不住潸然淚下。這種情感是真實的,在播報時有兩處停頓,在調整完狀態時又開始播報,筆者認為這個狀態就把握得十分準確,有觀眾這樣說:“我們需要這樣的主播,新聞也是有感情的!”因此電視新聞記者在現場出像的報道中,要把精神狀態、語速、眼神等元素和瞬息萬變的新聞現場氣氛融為一體;新聞現場不是拍戲,記者在現場搔首弄姿,故作姿態會惹人反感。在這里,我們不得不說說非語言的使用,雖然有時的出像做導語、或做為轉場、或做簡短的評述,但是,在你的意識里,你不是在串場,這里也絕不是舞臺。非語言里包括表情語言、體態語言、手勢語言和服飾語言等四種語言,但是,他們傳遞的信息,不是有聲語言和文字語言所能替代的,而且它對有聲語言起著強化或削減的作用,有時,觀眾會從記者的面部表情中就可以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記者的臉部表情中眼神是最重要的,關愛、疑問、驚詫、激動、同情……一系列復雜的情緒都可以通過眼神傳達出去。但是,面部表情的豐富性、復雜性、多義性要求記者在報道時,還是要以新聞事實為基礎,準確、恰當地使用和把握。除了面部表情外,出鏡記者的手勢、站姿、演示動作等體態語在現場報道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2.出鏡記者要講求現場的語言節奏
除此之外,電視出像記者作為在現場的新聞事件的見證人,除了把握好現場出像的語言凝練、精準,語氣的輕、重、緩、急,語調的高低、強弱,語速的快慢等技巧外,還要特別注重新聞語言的口語化,盡量使句式短小、簡單,表述要靈活,停頓自如,在報道提綱的統領下,新聞的敘事結構的邏輯順序不必拘泥于已有的語句安排,幾乎很少或沒有必要交代換面中已知的信息,根據上下情景的轉換也順勢轉換報道內容,受眾在信息接受上也不會產生歧義。
此外,電視新聞記者在現場出像時語言的掌控要有極強烈的給予感和交流意識,在真實的新聞現場背景下,出鏡記者面對鏡頭,手持話筒,交流意識要貫穿報道始終。但是電視出鏡記者也切記,我們說,常規狀態下,電視記者出鏡是表述那些畫面無法表達的部分,既不能利用出鏡長篇大論,或表情夸張、表演型、臉譜化的出鏡,也不能面無表情、自言自語,只問不聽,忽視采訪對象的回答,更不能表情僵硬、機械背稿、一板一眼。因此,出像記者手持話筒,面對鏡頭的狀態,應該是在事實清楚、邏輯嚴謹、字音清晰、語言流暢、表情自如、直述順序符合視聽習慣的狀態,才更符合電視新聞記者出像的工作要求。
(作者單位:本溪廣播電視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