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辦高等教育已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民辦高校同公辦學校一樣,擔負著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影響,目前我國很多高校德育實效性不高。民辦高校必須重視大學生德育工作,明確德育定位、制定切實目標、充實德育內容、創新德育方法、加強德育隊伍建設,不斷增強高校德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民辦高校;德育;實效性
德育實效性是指德育工作者依據德育目標,選擇合適的內容并通過恰當的方式方法使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品質更加符合社會需求[1]。從其表現來看,既是指德育的內在效果,即德育的要求能夠順利地轉化為學生個體的思想道德素質;同時也指德育的外在效益,即德育通過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沒。
加強高校德育,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是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的一項工作。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要充分認識新形勢下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增強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堅定信心,狠抓落實,切實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要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然而,當前民辦高校德育工作實效性卻不盡人意。同大量德育工作投入相比,并未獲得相應的效益,即大學生思想道德水平不高,德育目標的實現并不理想。主要表現為文明行為習慣欠佳、基本道德品質缺失、信仰道德不夠高尚、心理素質不高,法紀意識淡薄等。如何提高民辦高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并提出對策,這是本文研究的問題。
一、民辦高校德育實效性低的原因分析
民辦高校德育實效性低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里筆者主要從民辦高校德育定位、德育內容、德育方法、德育隊伍建設等幾個方面進行了簡要分析。
(一)對高校德育定位的認識存在偏差。立德樹人,德育為本,德育工作已經被提到了各項工作之首,但民辦高校的辦學定位,一般是定位在應用技術性人才培養,在實際的工作中,對德育的重視程度不夠。主要表現為:重技術訓練輕思想政治教育,重社會現實輕理想培養,重就業率忽視成人教育。[2]由于生源問題是民辦高校生存的根本,而社會評價最重要的指標是學校的就業率,為此,民辦高校不得不采取一種急功近利的教育模式,將注意力放在學生專門技能的培養上,而輕視學生的立德樹人工作。
(二)德育內容存在泛政治化傾向。德育內容上應該有政治要求,但德育不僅是為政治服務的,它還應該為社會經濟、文化及人的全面發展服務。當我們社會的德育偏向政治教育時,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就會從屬于政治形勢的需要,這就容易忽視受教育者身心發展規律。當我們習慣于把現實生活中的品德問題政治化,將學校德育狹隘地理解為政治教育時,這就會使德育無法獲得相對獨立的品格與地位,無法真正實現道德的育人功能,從而也影響了德育的有效性。
(三)德育實施方法過于單一。實現高校德育目標必須將科學的德育方法貫穿于德育過程。目前,高校德育習慣于課堂教學傳授,且大都采用灌輸式,具有明顯的強制性,這實際上也是一種無視學生主體性的教育,這種教條式的德育灌輸在很大程度上禁錮了學生的思想,將學生視為機械的、無生命的“接收容器”,一味地進行正面的單向灌輸,完全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與能動性,忽視德育目標的內化,其結局往往是把道德手段化、工具化,難以實現大學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質的人性化目標。
(四)德育隊伍素養有待提高。民辦高校校德育工作隊伍的現狀卻不容樂觀,一方面,由于德育定位上的誤區,導致德育工作人員結構復雜,專業結構欠合理,思想素質、理論水平低。另一方面,民辦高校師資相對年輕化,學歷相對較低,缺乏德育工作理論與實踐,,德育工作者勢必難以應對學生遇到的問題,難以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難以解決大學生在復雜形勢下出現的復雜問題,造成德育的效能低下。
二、增強民辦高校德育實效性的對策研究
(一)民辦高校必須把立德樹人工作放在首要地位
赫爾巴特曾經說過:“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教育不僅包含教學因素在內,同時它也是一種價值引導活動。知識、技能的學習固然重要,但是我們更需要對學生的做人方向進行引導。因此民辦高校切實重視德育工作。首先,應完善相關制度建設。從制度層面上看,形成一個管理系統,用制度來保證德育工作的正常實施。其次,創設良好的學校環境。學校環境既包括硬環境,如學校的物質環境、制度等,也包括軟環境,如學校的教風、學風、校風等,把兩大環境資源統籌開發、合理利用,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感染。
(二)民辦高校必須充實德育內容
德育教育的內容是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關鍵,德育內容只有貼近大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大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想實際才能真正取得實效。我們必須針對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形勢需要,改革、調整、充實學生道德教育內容。摒棄那些已經過時或已與時代發展相沖突的陳舊內容,及時增添與時代發展相吻合的“新鮮血液”。除一些反映普遍價值的傳統德育內容如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人道主義精神外,還要考慮大學生年齡、心理特點,合理安排德育內容,如突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民主法紀教育、開展職業道德教育、注重形勢政策教育、強化職業生涯教育、引入網絡倫理教育等。注意把滿足社會需要和當代青少年精神發展的需求統一起來,把握德育要求與學生精神需求的結合點,一方面繼承優良的傳統內容,一方面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三)民辦高校要創新德育方法
傳統的德育把學生簡單地當成教育對象,“灌輸”現成結論與傳授道德知識,只注重對他們進行觀念的說教、規范的灌輸、行為的約束,整個德育過程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而難以取得實效。必須認識到道德教育不在于灌輸,而在于將道德行為規范內化為學生的需要,并成為學生的道德信念,然后在道德信念的推動下,再將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習慣,外化于社會并形成某種道德品質。灌輸和雙向交流要有機結合,德育工作者應選擇多種切入點,從學生關心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乃至生活現象入手,堅持“三貼近”原則,從小處、細處著手,使德育入腦、入心。
(四)民辦高校要優化德育隊伍
民辦高校德育隊伍是民辦高校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因此要不斷提高德育隊伍的綜合素質和業務水平首先, 建立科學的德育管理體制,優化選人機制,要把素質高有培養潛力、道德品質好、樂于奉獻并熱愛德育工作的人選拔到德育工作隊伍中來; 其次,要制定德育工作者的培養方案,強化競爭意識,通過各種有效的培訓,努力提高教師素養;第三,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把理論水平、育人效果、師德作為衡量德育工作者的重要內容,使其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戴克明. 關于提高德育實效性的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14(01):24.
[2]楊本紅.關于新時期德育實效性的思考[J].揚州大學學報,2013(03):121.
作者簡介:張寶生(1979—),男,山東德州人,煙臺南山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