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卓芳 蔡瓊蘭 許光葵 林雪英 吳淑蝶

【摘要】 目的 探討電話隨訪式延續性護理對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自我護理行為的影響。方法 94例CHF出院患者, 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 各47例。干預組出院后實施電話隨訪式延續性護理, 對照組給予常規的出院健康指導。觀察并比較兩組的干預效果。結果 干預前、干預后3個月和干預后6個月, 對照組改良的歐洲心力衰竭自我護理行為量表(EHFSCB-9)總分分別為(25.4±7.2)、(25.2±7.1)、(25.6±7.2)分, 干預組分別為(25.8±7.3)、(20.9±5.9)、(16.1±4.3)分, 兩組患者干預前EHFSCB-9總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3、6個月, 干預組EHFSCB-9總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電話隨訪式延續性護理可提高CHF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
【關鍵詞】 心力衰竭;自我護理;延續性護理;電話隨訪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9.170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是各種心血管疾病發展到終末期的結果, 是一種全球性的危害公眾健康、高花費的臨床綜合征[1]。CHF的治療目標為防止和延緩心力衰竭的發生發展;緩解臨床癥狀, 提高生活質量, 改善長期預后, 降低病死率與住院率[2-4]。本文探討電話隨訪式延續性護理對CHF患者自我護理行為的影響,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10月本院心內科住院治療病情穩定的94例CHF患者為研究對象。符合研究標準、知情同意后進入本研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干預組, 各47例。對照組男20例, 女27例, 年齡46~74歲, 平均年齡(60.21±7.81)歲;干預組男22例, 女25例, 年齡48~75歲, 平均年齡(61.43±7.6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出院時給予常規出院護理, 包括出院后飲食和活動指導、定期復診等。干預組患者出院后實施電話隨訪式延續性護理干預, 共6個月。兩組患者均在入院后由經過培訓的護士進行常規護理和健康教育。
干預組患者出院時給予心內科常規健康教育, 并在出院日與患者和(或)家屬進行一對一會談, 告知患者會收到從醫院打出的電話及目的, 取得患者和(或)家屬配合。隨后根據患者電話隨訪輔導監測單的內容, 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干預, 主要目的是對患者實行院外延續性護理, 主要內容包括:①飲食指導:根據患者情況提供個性化的指導以及鈉鹽和液體攝入量的控制。②用藥指導:藥名、用藥方法、藥物的作用及不良反應, 督促按時用藥、加強服藥依從性等。③癥狀管理識別與管理:督促患者進行自我監測(血壓、心率、尿量、體重及癥狀體征的變化)以及對病情惡化癥狀(氣促、水腫及疲勞增加等)的識別和應對。④適度運動與休息:選擇活動的方式、時間及程度等。⑤心理情緒管理:提供心理支持、情緒疏導。
1. 3 評價方法 采用EHFSCB-9量表, 該量表包括12個條目, 共60分, 采用Likert計分法, 從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劃分5個等級, 1、2、3、4、5表示完全同意至完全不同意5個等級。得分越高, 表明CHF患者自我護理水平越低。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干預前各條目得分及總分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3個月后, 干預組每天測量體重得分、體重增加時就診得分、感覺疲乏時就診得分、有規律的運動得分及總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 干預6個月后, 干預組各條目得分及總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近年來, 盡管在藥物治療方面取得較大進展, 但是慢性心衰患者的癥狀仍未得到理想控制, 從而導致其再住院率升高。國外報道, 慢性心衰患者3~6個月內再住院率高達27%~47%。
延續性護理是通過一系列的行動設計用以確保患者在不同的健康照護場所(如從醫院到家庭)及同一健康照護場所(如醫院的不同科室)收到不同水平的協作性與連續性的照護, 通常是指從醫院到家庭的延續, 包括經由醫院制定的出院計劃、轉診、患者回歸家庭或社區后的持續性隨訪與指導[4]。本研究采用電話隨訪的方式, 對患者進行疾病知識普及、指導院外生活方式的改變、監督患者按有效劑量規律堅持服藥、督促患者進行自我監測(血壓、心率、尿量、體重及癥狀體征的變化)、適度活動及休息的建議、提供心理疏導等。結果顯示,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EHFSCB-9總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說明CHF患者自我護理行為較差。通過電話隨訪, 可以準確及時地評估出CHF患者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 有目的地針對患者存在的問題進行一系列的護理干預, 從而改善其自護行為。干預3個月和6個月后, 干預組患者的EHFSCB-9總分較對照組降低(P<0.05), 患者對液體管理的重視程度進一步提高, 這充分說明電話隨訪式延續護理對于改善CHF患者的自護行為效果顯著, 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 幫助患者改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綜上所述, 對出院后的CHF患者進行電話隨訪式延續性護理, 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 使其形成有利于健康的行為, 電話隨訪式延續性護理方案有望推廣至更多醫療機構, 為出院CHF患者提供長期院外護理措施, 減緩CHF病程的進展。
參考文獻
[1] Stewart S, MacIntyre K, Hole DJ, et al. More 'malignant' than cancer? Five-year survival following a first admission for heart failure. Eur J Heart Fail, 2001, 3(3):315-322.
[2] 葛均波, 徐永健.內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3:169.
[3] 陳娟, 趙書娥.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行為的研究進展. 中華護理雜志, 2015(3):35.
[4] 張健, 鄒長虹. 歐美心力衰竭指南更新亮點初析. 中國循環雜志, 2013, 28(7):481-482.
[收稿日期:201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