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勝+李海英+張明龍
[摘 要]創新人才的培養是高校重要任務之一。通過問卷調研的方式,運用結構方程模型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發現,現有教學方法與內容對創新人才培養負影響;常規管理對創新人才培養具有顯著的負影響;學生科研培養、實踐操作以及特色培養都對創新人才培養起到了顯著的正向影響。對于創新學校的建設,教學方法與內容顯示為負向影響,學生科研培養與實踐操作正向影響;常規管理和特色培養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關鍵詞]創新人才;高等學校;培養路徑;結構方程模型
一、研究假設與模型構建
(一)研究假設
本文以文獻為基礎,社會對人才需求為根據,高校發展現狀為背景,培養創新型人才為宗旨,探索高校創新型學生培養路徑,擬定出包括教學方法與內容、學生科研培養、常規管理、實踐操作以及學校的特色培養等結構變量,也以此作為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路徑選擇。為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H1:教學方法與內容對高校創新人才培養和創新型高校建設具有正向促進作用。
H2:對學生的科研培養對高校創新人才培養和創新型高校建設具有正向促進作用。
H3:常規管理對高校創新人才培養和創新型高校建設具有正向促進作用。
H4:學生開展的實踐操作對高校創新人才培養和創新型高校建設具有正向促進作用。
H5:特色培養對高校創新人才培養和創新型高校建設具有正向促進作用。
(二)問卷的設計及發放情況
調查問卷的內容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被調查對象的統計特征,包括性別、年級和專業等指標;第二部分采用Likert7級量表測量的有關創新型人才培養路徑的前因變量和結果變量的指標。為設計出有效的量表,首先,本文在研究假設的基礎上,借鑒被學者使用過的相關量表中的測量題項,同時結合當前高校的實際情況設計了相應的測量題項,根據文獻反復修改后形成最終的《創新型人才培養問卷》,所有結構變量均采取多個測度項;其次,問卷內容為“教學方法與內容”(Jxff),“學生科研培養”(Xspy),“常規管理”(Cggl),“實踐操作”(Sjcz),“特色培養”(Tspy),“創新型人才”(Cxrc)以及“創新型高校”(Jydx)。問卷編制后,選取了2所高校,發放60份問卷,進行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的檢驗。然后,重新修改問卷以后,選取我國中、東、西部各2所高校的學生(包括研究生和本科生)為研究對象,隨機發放問卷420份,回收391份,問卷回收率為93.1%。
(三)模型構建
根據研究假設和問卷題項,構建出高校創新人才培養路徑的概念模型,即教學方法與內容、學生科研培養、常規管理、實踐操作、特色培養對高校創新人才培養和創新型高校建設均具有正向促進作用。本文運用結構方程模型,對概念模型進行實證研究,重點分析各因素對創新人才培養的影響。
二、創新人才培養路徑
通過LISREL8.7軟件可以繪出結構路徑分析圖,如圖1所示。
模型中潛在變量與潛在變量之間的回歸系數(路徑系數)和潛在變量與觀測變量指標間的回歸系數(載荷系數)的統計顯著性由t值絕對值是否超過1.96作為判別的依據。“教學方法與內容”對“創新型人才”和“創新型高校”,“學生科研培養”和“實踐操作”對“創新型高校”這四個參數的估計未達顯著,說明其數值不具有統計意義,但“教學方法與內容”對人才的培養和高校的創新都具有重要的影響,而“學生科研培養”和“實踐操作”對高校的創新也是關鍵的參考指標,雖然沒有達到顯著,但仍需重視。而其余的參數估計值都具有較好的顯著性。
三、 結論
圖1明確地反映了“創新型人才”和“創新型高校”兩個內生潛在變量與5個外生潛在變量之間的作用關系。從圖1可以看出,“教學方法與內容”、“學生科研培養”、“常規管理”、“實踐操作”和“特色培養”均通過直接效應影響著“創新型人才”和“創新型高校”。其中“教學方法與內容”對“創新型人才”和“創新型高校”均是負向作用,而且還不具有統計意義,H1沒得到驗證;而“常規管理”對“創新型人才”具有顯著的負影響,H3前部分沒得到驗證。由圖1,不僅可以看出“教學方法與內容”、“學生科研培養”、“常規管理”、“實踐操作”和“特色培養”對“創新型人才”和“創新型高校”的影響程度,而且能夠分析其影響的路徑及影響作用的大小。
研究結論表明,我國現階段在教學方法與內容方面抑制了創新人才的培養與創新高校的發展,常規管理不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邴浩.政策工具視角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政策分析及分類研究[J].高教探索,2014(5):5-11.
[2] 賴德勝,王琦,石丹浙.高等教育質量差異與區域創新[J].教育研究,2015(2):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