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代明
[摘 要]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不僅能夠檢驗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促進學生掌握并加深理解學過的課堂知識,而且為教師調整教學思路、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進度和難度等等指明了方向,但當前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更多的關注著課堂教學本身,忽視或者淡化了作業的布置和設計以及批改。本文針對當前初中數學作業的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對策。
[關鍵詞]初中數學;作業設計;問題;對策;優化
作業既是反饋、指導教學過程的實踐活動,也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獨立運用和親自體驗知識、技能的教育過程. 初中數學作業也不例外,也是學生鞏固和深化數學知識并內化為數學能力的有效途徑,是數學教學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但出于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當前初中數學教學作業中存在不少的問題。
一、當前初中數學教學作業中存在的問題
1. 缺乏針對性
課本上的隨堂練習和習題,其主要目的是鞏固所學知識,加深對數學定義、公式、定理的理解. 對于教師的新授課,課堂練習和課堂作業,要以鞏固知識為主要目的,難度不能大,不能高于例題. 課外布置的作業,要以學生對加深知識的理解為主,同時要立足于大多數的學生,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或小范圍探討方式完成最好;對于單元復習課,作業要以本章知識的綜合和靈活運用為主要目的,難度上可以適當加深一點;對于考前復習課,定義、公式、定理等方面的基礎知識的相關練習就可以放下,布置的作業要具有代表性,不求多,要有針對性,貴在精.
2. 缺乏多樣性
數學相對其他學科而言,是一門比較乏味的課程,數學作業如果都以學生的筆答為主,作業的單調性體現無疑,也讓學生感覺做作業的枯燥乏味,我們可以在作業的多樣性上下工夫,比如:讓他們動手、自測、計算,通過實踐的方式來完成,以提高學生做作業的興趣與效率,還可以設置些合作型作業、探索型作業、實驗型作業、觀察型作業,等等.
3. 缺乏層次性
新課改的本質是推行素質教育,而素質教育是以主體性、個體性、基礎性、發展性的基本要素. 其中主體性和發展性要求作業必須有層次性,才能適合全體學生,才能滿足知識基礎不同、智力因素各異的每名學生的需要. 在布置作業時,不要要求每名學生都會做,都做對,應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水平,布置層次分明、結構合理、題量適中的同步作業,對學生個體層次和知識層次要分析并加以區別,要把作業都進行分層,一般分為三個層次:A 基礎題,要求人人做;B 中難度題,要求中等及中等偏上的同學做;C 拓展題,只有“學優生”才做. 只有這樣才使每名學生都完成自己所要完成的作業,才能使每個人都能有收獲,才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4. 缺乏適量性
由于受到考試評價體系的影響以及“量變引發質變”、多勞多得的思想作祟,部分初中數學教師沒有從量上進行“調控”,機械的不必要的重復性練習還是屢見不鮮,教師要結合課堂內容與學生狀況,進行合理篩選,兼顧作業的典型性、全面性和系統性,在作業的選編上既考慮到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又要注意體現啟發性、鞏固性的原則;其次,又有考慮“量”的問題,素質教育的最大障礙是如何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教師在作業量上要考慮學生素質、年齡特征和所教具體內容等多方面因素,精心選擇輔導資料,先保證作業的“質”,然后合理安排作業的量,以質定量,從根本上把學生從過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
二、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對策
基于對上述問題的分析,我們在預留和布置作業時一定要充分靈活的兼顧到針對性、多樣性、層次性和適量性原則,同時亦可在作業批改方面引入多樣性原則,激發學生積極性能動性的同時也給教師減了負,使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保證作業設計的“質”,有效做到量和質并駕齊驅,并形成良性循環,從而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1.引進和實施合作型作業,有效補充和彌補布置作業的盲點
數學作業,教師過于片面地強調獨立思考,沒有將合作作為重要的素質來培養。對于自主型的作業,我們完全應允許學生自主選擇完成作業的方式,鼓勵他們與人交流,進行有效合作。筆者曾嘗試讓學生以同桌兩人合作的形式編制每日一題。兩人各自在前一天出題后第二天抽時間完成,并在課間活動時間進行評判,然后各自訂正,錯題改正時要注明錯誤原因。也可讓四人小組編制周測試卷,在編制過程中,學生在學習小組長的帶領下復習本單元內容,找重點、易錯點,選擇題型,忙得不亦樂乎。編制試卷的過程,是學生對知識進行梳理的過程,也是同伴合作交流的過程。一份試卷的編制使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主動學習的意識得到了激發和增強。
2.嘗試新型的作業批改方式
(1)小組合作批改。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是一個重要的學習方式。多人智慧勝一人,與人交往合作也是現代人必備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應從學生學習生活開始。把班級學生分成6個學習小組,各組選定組長(有領導能力,學習能力較好的成員)、督查員(督促小組成員積極參與小組活動)、記錄員(記錄每一次合作學習情況)等,我布置數學作業后,學生個人先做,做完后先進行小組討論,有問題的作業修改后統一上交,教師再進行批改。這樣的好處是:學生數學課堂作業錯誤率明顯降低,通過小組討論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鞏固了所學知識和技能,教師批改也輕松了。
(2)自主批改。新的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數學教師是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合作者。我在教學中發現,有時我在學生數學作業的錯題上畫問號和橫線,讓學生訂正,效果不是很好,說明學生對數學作業批改結果不重視。數學學習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教師重視程度再高,沒有學生自己重視有用。我的做法是讓學生參與批改數學作業,把學生分成三大組,一次抽一組,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作業批改。批改時我把題目講一遍,示范改兩到三本,提出批改要求,學生改過了,我再查一遍,批改不規范的地方當面指出。學生在批改過程中,鞏固了知識,拓寬了思維(因為不同學生對同一題目有不同的做法)。同時意識到教師工作的辛苦,懂得要珍重教師勞動,以后作業中見到問號和橫線學生能及時訂正了。通過自主批改,對學生的數學學習也是一個促動,提高了他們學習主動性。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優化數學作業的設計”也將會成為越來越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通過優化初中數學作業的設計,數學作業的有效性將大大提高,將不再是學生的負擔,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將會大大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也將會不斷提高,學校才能培養出更多會思考的、具有創新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