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中平
摘 要:初中文言文教學在初中語文教育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當前,初中文言文教學面臨諸多問題。本文認為,教師只有準確把握文言文教學目的,才能培養出學生對淺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總結并創造最佳的學習方法,是值得語文教師認真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重視預習;激發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21-0260-11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1.048
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它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積累文史知識,積淀古代文化。但文言文教學面臨“教師煩教,學生怕學”的現狀亟待解決。如何才能解決這個嚴峻的問題呢?筆者認為應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結合教學實踐不斷改進教法,激發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
一、重視預習,學會自學和斷句,引導學生反復誦讀
課前一定要借助注釋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譯一下,不要坐等教師來講解。預習時完成粗讀任務。粗讀的首要任務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礎上感知課文,從整體上初步地把握課文結構。結合注釋,根據上下文讀兩三遍,再連猜帶蒙,對課文內容應該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讀中要畫出疑難詞句,以備在課堂上提交討論。
另外,還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古漢語中常說 “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就很有道理。讀得多、讀得熟,理解也就自然會深了。熟讀可以加深理解,理解了的東西,記憶就會牢固。誦讀必須讀準字音,讀清句讀(不讀破句),讀出語氣。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主動走近古典文學作品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往往勝過責任感。”的確,興趣是促進學生學習知識、發展創新思維的內驅力。因此,教師在教學古言文時應首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才能提高課堂的時效性。除了上面的朗讀方法外,在引導、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方面我還歸納以下幾種方法:
1.適當導入,創設情境,把學生領到文言文的課堂中來,讓學生感到走進去的樂趣。例如,在學習《木蘭詩》時,先把電影《花木蘭》里面的精彩片段播放給學生看,以此激發起他們學習此文的興趣。
2.在具體的課文教學中,精選或加播與課文或作者人物有關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孫權勸學》時,就適當地講幾個與孫權,呂蒙有關的歷史小故事。在學習《論語》時,就簡要講孔子周游列國的故事,使學生受到觸動,活躍起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3.課堂情景劇,對于一些故事性比較強的文言文課文,可以讓學生依據文本內容自主編排情景劇,然后表演,這樣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講《細柳營》這篇課文時,就嘗試了一下,出乎我的意料,學生表現出極高的熱情,并且運用適當的內心獨白,略微夸張的表演將周亞夫將軍的性格,表演得十分到位,使整個課堂氣氛達到了一個新的高潮。
三、豐富教學手段,拓展文言文知識面
在教學中,我深深地體會到,文章的創作與歷史背景、社會環境等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文言文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顯示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發展脈絡。從文言文作品產生的朝代就可以清晰地勾勒出歷史發展的輪廓。如從最早的《詩經》《論語》《孟子》《過秦論》,就清晰地顯現了這一點。因此,要教好文言文,教師要有扎實的文言文功底,做到有效備課,才可以提高課堂效率,學生文言文學習與歷史知識汲取相得益彰。
四、積累知識,學以致用
學習知識是為了運用知識,學而不用,那是死學,談不上能力,而知識的運用又必須建立在知識的積累的基礎上。“積水成淵,蛟龍興焉”,有目的,有計劃的積累,不僅可以極大地豐富學生的古漢語知識,并使之系統化,而且能轉化為能力,提高閱讀水平。積累知識的方法常見而又簡單實用的是做筆記,學生可以把所學的常見代詞、文言通假字、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文言句式、一詞多義現象等知識通過分類、比較后將之整理到筆記本上,復習時這些知識須綜合講授,然后要求學生學會積累,達到掌握規律、鞏固知識的目的,久而久之,就能養成習慣,形成能力。
五、課后復習,升華學生掌握的知識
對于文言文教學而言,雖然課程講解是最核心的部分,但想要使學生完全掌握我們源遠流長的古代知識并與現代思想相結合,課后的復習和加深是必不可少的。再次以《鴻門宴》為例,教師講解完畢后,可以組織學生觀看相關的影片,在視覺上加強對故事的記憶,也可以推薦相關的書籍,無形中又讓學生得到了復習,也收獲了快樂。
總之,文言文有效教學的教學方法還有很多。但不管哪種方法,都應著眼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的有效教學效果。只要我們能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對文言文的教學進行科學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學設計,就一定能在新課程改革中,在文言文有效教學方面取得可喜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