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軍
摘 要: 學習任務單設計的質量很重要,因為它影響著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影響著微課等配套學習資源采用的使用效果,還會影響課中學生學習交流內化的效果,它關系到學生自主學習目標的實現,所以說學習任務單在翻轉課堂中具有導向作用。本文就學習任務單的優化設計和使用進行一些探討。
關鍵詞:翻轉課堂;任務單;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21-0260-70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1.083
微課是以適應現代人工作生活的特點,以滿足人們在任何時間和地點學習,從而實現終身學習的教育產物。它是區別于傳統課堂教學的一種時間短、內容精、主題突出、目標明確、適合網絡學習的片段視頻課程。它更適合在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已經在諸多教育領域改變著我們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微課是為在線學習而生,在傳統課堂上也可作為輔助教師教學的資源或手段。在我國有些學校從2010年開始實驗探索,近年來一些教育部門通過組織教師參加微課比賽,促進了各地教師對它的認識和應用,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是目前最時髦的應用模式。
通過研究對比許多實驗校的實驗報告,我們認識到學習任務單是微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架起微課程和學生自主學習的橋梁,可以實現任務驅動,問題導向的學習效果。
學習任務單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現有認知水平而設計的,它是幫助學生自主學習微課程視頻資源后實現教學目標、掌握方法、提升能力的以表單為呈現方式的學習路徑文件包。它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轉型為自主學習的導師,確立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模式。學生根據個體發展需要自主選擇學習進度,是對微課程學習內容的再次梳理,也是檢測學生學習的有效手段,它為學生自主學習指明了路徑方向,從而為教師組織實施翻轉課堂或自主學習提供了支撐和幫助。
學習任務單的內容主要包含學習指南、學習任務、問題設計、建構性學習資源、學習測試、學習檔案和學習反思這些項目。學習任務單設計的質量會影響學生自主學習目標的實現,也會影響微課視頻等配套學習資源的使用效果,因此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要優化設計和使用好學習任務單
一、學習任務單設計要面向全體學生
在學習任務單設計過程中應全面把握課程和分析學情,盡可能面向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能夠大面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指南向學生明確學習對象和學習目標,以及問題路徑,指導不同層次學生學會自主學習,不斷形成個性化學習習慣。學習任務設計要突出趣味性和挑戰性,接近學生最近發展區,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最終實現任務驅動的要求。學習方法建議在微課程教學法中極其重要,教師提供教學方法建議的意義在于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找方法,使其獲得學習的成就感和樹立學習自信心,從而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這是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益的。此外,一些自主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通過使用了任務單,會按照教師提供的學習方法建議學會學習。學習方法建議是基于人性化理念的考慮,一般來說學生愿意運用教師提供的方法,但是并不排除讓學生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
二、把教學內容合理轉化為問題
問題設計是學習任務單中的設計核心,學生的自主學習就是在問題引領下一步步實現學習目標的。所以我們必須把教學重難點和其他知識點轉化為不同類型的問題,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把握學習重難點,從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舉一反三的能力,從而改變傳統課堂以知識灌輸的為主的方法。
問題設計設計還要兼顧教學重點、難點和一般知識點的覆蓋面。同時考慮知識點之間的權重。對于教學重點或教學難點來說,很可能需要分解為多個問題才能達到深刻理解。其他知識點,一個知識點一般只要一個問題就可以了,所以要優化問題設計。
三、設計適當的測試和反饋
當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理解了概念和原理之后,我們可以提供幾個與學習任務難度相當的題目讓學生練練手,使其反饋自主學習成效,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一旦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就會激勵他們主動探究,并在探索中產生愉快的情緒體驗,從而為身心健康和學業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反思、質疑、優化是新世紀人才必備的基本素質。學習任務單要指導學生發現學習中的困惑與思考,不斷總結方法,優化學習過程,提高學習的能力。同時教師師也要根據學生實踐中的問題,不斷優化學習任務單,使其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
任務設計中最忌諱的是直接把普通習題搬到任務設計中。把任務變習題的危害在于,習題與問題不同,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做習題不具有舉一反三的意義,因為不利于學生搞清楚概念、原理和方法。習題過多還會形成題海戰,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低下,達不到微課程教學要求的內化知識和拓展能力的高度。所以任務設計時一定要注意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發展思維,重視培養創新型人才。
總之,我們要不斷探索自主學習和翻轉課堂中學習任務單的使用,不斷滿足新時期學生個性化的學習,同時也可廣泛用于開發校本課程和教師在線教學研討,不斷推動新課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