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府
摘 要:面對新課程改革,如何使課后作業真正發揮其在教學中應有的作用,成為擺在數學教師面前的一個非常緊迫的課題。本文對此給予了極大關注,在實踐方面作了深入調查,在理論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結果分析;學習習慣和方法;改進措施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21-0260-75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1.093
作業在課堂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是確保教學任務順利完成、教學目的最終達到必不可少的壞節,是教師與學生實現教學互動、 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現實情況表明,課后作業在教學中的作用很不理想,甚至成為學生和教師的負擔。筆者在此談談自己的認識,借此拋磚引玉,同時也求助于同行,希望能得到更多、更好地解決作業問題的對策和方法。
一、調査結果與分析
從樣本總體來說,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一)學生對待作業的態度
24%的學生“作業少則認真寫,作業多則粗 略寫”;對于抄襲作業的原因,41.2%的學生“不愿自己動腦子”,36.2%的學生“應付老師檢查”; “習慣與別的學生對答案,錯了馬上改”的占 37.8%。不難看出,學生對作業重視程度不高,自信心不足,應付老師檢査現象嚴重。
(二)學生的作業觀
對數學作業認真的學生中,23.7%的學生認為“作業是學生應該完成的學習任務”;43.7% 的學生認為 “高考要考數學且分值較大”; 32.5%的學生認為“作業是鞏固知識的重要途 徑”。由此可見,高考還是起著重要的指揮作用, 指揮者抱著“任務觀”心理,為考拭而學習,為分 數而作業。
(三)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
做完題后將解法歸類的學生竟然沒有, 這是一個多么觸目驚心的數字;“認真檢查,錯的馬上改過來”的占16.3%;“反思解題過程,考慮是否還有其他解法”的僅占5%,這也就說明 我們的學生沒有反思的習慣,完成作業“萬事 大吉,置之不理”的超過90%。寫作業前“沒有對課上知識和方法總結回顧的習慣,總是趕快寫作業”的占總人數的三分之一。以上表明只有極少部分學生有反思的意識,但大部分學生對數學答案的多樣性缺乏認識,沒有養成反思的習慣。
(四)學生對作業批改形式及作業評價需求的分析
喜歡老師處理作業方式“全批改”的 67%.選“學生互判,老師講評”的13%,表明 學生對作業的處理方式渴求老師的評價,對同 伴的評價和評價同伴要求不高;教師批閱后很 高興,是因為“全對,得高分或等級高”的占 56.1%,是因力“老師給表揚性評語”的23%,是因力“老師將自己的解法做典型向同學們展 示”的占24.3%。這說明:學生體驗學習成就感要求迫切,對一般表揚性評語表現得興趣較濃,對自己“個性化”解法展示積極性不夠高。
二、改進措施與對策
(一)教師需要慎重地評價作業質量的優劣
作業質量差,并不代表學生沒有努力,這就是教師批改作業首先要具備的心理基礎,否則,教師容易根據作業的不理想獲得學生不用功的結論,進而厭惡起這個學生,在心里給學生貼上差生的標簽。
(二)對學生的獨特見解給予積極肯定
如果某位學生在作業后,能夠提供創新獨特的解法, 教師一定要給予積極的評價,并在班級與所有 同學分享。因為這極有可能使這位學生更加熱愛數學,而且更加嚴格要求后續的作業。積極評 價時,教師不要吝惜自己的語言,也不要害怕學生會因此而驕傲。
(三)嘗試給作業加一個簡單的評語
在作業 批改中,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不同類型的作 業,有針對性地為每一個學生寫上簡短的評語, 不僅傳遞了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要求和指導意見,而且也融洽了師生的感情,調動了學生學習 的積極性,達到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也能達到提高作業質量的目的。
(四)利用作業本封面和隨意貼
每次作業批 改完畢,可在學生作業本封面寫上日期和作業 等級以及上次作業的訂正情況,并用隨意貼和 學生交流。作為數學教師,一定要多在教學之外,在作業之外,利用批改作業的契機,和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以便了解他們學習中的困惑,并給予及時的指點和幫助,提高作業的有效性,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五)不能把布置作業和批改作業對立起來
可嘗試讓學生之間進行作業互改,開始時,選擇 便于學生批改的作業,利用一節課中的兩三分 鐘,隨機將作業本發給所有學生,要求學生對同 學的作業進行批改,幫助同學指正錯誤,并給出 等級評價和書寫評語。這種做法既操作簡便,也 行之有效:學生為他人作業給出等級評價與評語,有助于他們提高自身意識,潛意識里就會要求自己避免犯類似錯誤。被評改作業的同學,能印象深刻地注意到來自同伴對自己錯誤的指正;由于學生有獲 得同伴肯定的強烈要求,而且作業互改是不定期的,學生只能長期認真對待作業。學生互改幾次后,可以嘗試不同類型的作業的互改,當然對每個學生自身的數學知識、思想與方法要求也更高,學生為了更好地完成任務,就會認真作業、認真聽講。
通過探究和體驗式的數學教學,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數學知識,并且在學會數學知識的同時,獲得包括數學情感、態度、意識與能力的提升,以促進學生的數學創新能力。對于普通 高中的學生,教師要在分析其非認知因素的基礎上,研究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分層設計出目的明確、針對性強、有激勵作用、難易適度、形式多樣的數學作業,調動學 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作業過程中體驗成功,在 作業過程中收獲,以獲得不斷的進步和發展。
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深刻領會新課程理念,不斷探索新型的數學作業模式,以提高 數學作業的有效性。加強校本教研,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適合自己學生的數學作業,是普通中學提高作業有效性的途徑之一,也是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的途徑之一。要解決課后作業問題,僅上述對策還很不夠,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