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俊帥
[摘 要] 幼兒數概念活動中需要面對的主要矛盾是數學抽象性與幼兒教育活動具象性之間的矛盾。將幼兒數概念活動設計為具有故事情境和遞進任務的游戲操作活動,應從三個要點出發:一是創設兼顧幼兒興趣、活動目標、幼兒已有經驗的“故事情境”,使之成為活動導入和展開的好幫手;二是設置注意難度層次、發展適宜、過渡銜接自然的“遞進任務”,使之成為幼兒掌握數概念的好支架;三是開展材料充分、指導合理、組織形式靈活的“游戲操作”,使之成為幼兒建構數概念的好方法。
[關鍵詞] 幼兒園;數概念活動;路徑;矛盾
建構初步的數概念,是《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對學前兒童發展的基本要求之一。數概念通常包括:數數、基數、序數、相鄰數、數的形成、數的組成等。[1] 4~5歲和5~6歲幼兒在數概念掌握方面表現出了顯著差異。[2] 因此,幼兒園教師組織的集體教學活動(以下簡稱“幼兒數概念活動”)是否科學合理地設計與實施,直接關切幼兒數概念的形成與發展。
一、基本思路:應對活動中抽象性和具象性之間的矛盾
當前幼兒數概念活動存在兩個極端傾向:一是內容偏難,典型的“小學化”傾向;二是過度放任,純粹期待兒童通過自主游戲等形式,自然地生成數概念。兩個極端都無益于發揮幼兒數概念活動的有效性。極端傾向的背后,其實蘊含的是數概念活動中抽象性和具象性之間的矛盾。
抽象性是指其活動內容——數概念的抽象性,這源于數學本身的高度抽象概括性。具象性是指幼兒教育活動應強調學習經驗的直接性,重視實物和表象的作用,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兩個特性構成了幼兒數概念活動中的一對主要矛盾,因此,應對好這一矛盾是避免幼兒數概念活動走向偏失的關鍵。
二、參考路徑:具有故事情境和遞進任務的游戲操作活動
幼兒數學教育的目標聚焦于“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3]即幼兒數概念活動應貼近幼兒生活,具有游戲性。也就是說要讓具象性占據上述矛盾中的主要地位。基于這一思路,可將幼兒數概念活動設計為具有故事情境和遞進任務的游戲操作活動,不失為一種可行的參考路徑。活動案例如下:
【案例】中班數學活動:認識5以內的序數
一、活動目標:
1.會用5以內的序數描述自己和他人的順序和位置。
2.能夠在數學游戲活動中體驗到序數的用處。
3.樂于參與集體游戲活動。
二、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基本掌握5以內的基數,認識1~5阿拉伯數字。
2.物質準備:“去小熊家參加生日聚會”課件,“去小熊家的車票”若干,公交車平面圖,“房卡”若干,“賓館”示意圖。
三、活動過程:
1.教師請幼兒5人1列排成縱隊,情境故事導入:小熊生日,邀請森林里小伙伴們聚會,小伙伴坐車去小熊家,并住一晚。
2.任務1:排一列縱隊準備“上車”,教師示范,引導幼兒用“我排在第幾個”的句式說出自己在隊伍中的排序,按照次序“上車(小椅子)”。
3.任務2:幼兒坐定,分發“車票”,教師示范或請幼兒示范按照“車票”上的座位號找到自己位置,把車票貼到“公交車”上。幼兒分組“找位置”(鼓勵小組合作:先找到座位的小組先出發。)
4.任務3:全部小伙伴“上車”到達小熊家,組織幼兒各自獨立找到小熊安排的房間去,將“房卡”貼到相應的“房間”里(也可小組合作競爭)。
5.完成所有任務后,幼兒一起圍坐唱生日歌,為小熊過生日。
四、活動延伸:
聚會結束時告訴小熊自己家的地址(重點說出第幾層第幾間),邀請小熊也來家做客,如果不知道地址的可以回家問問爸爸媽媽。
結合案例分析,“具有故事情境和遞進任務的游戲操作活動”關鍵在于把握好“故事情境”“遞進任務”“游戲操作”三個要點。
1.故事情境:幼兒數概念活動導入和展開的好幫手
“故事情境”是指在活動中創設一個或若干能將幼兒注意力吸引到活動中心上來的有角色、有一定故事情節、主題符合幼兒認知的故事情境。案例中創設了“去小熊家參加生日聚會”的情境。情節隨著活動繼續可延伸,幫助幼兒在故事發展中潛移默化地掌握數概念。
奧蘇貝爾將學習分為意義學習和機械學習,對于幼兒來說前者更為有效。意義學習是指新知識能夠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有關舊知識建立一種實質的和非人為的聯系。[4]對幼兒來說,“小熊”“過生日”“排隊”“坐車”等都是舊知識,“序數”則是新知識,故事情境幫助幼兒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從而實現有效的意義學習,符合認知建構主義心理學的學習觀。
2.遞進任務:幼兒在活動中掌握數概念的好支架
“遞進任務”是指活動中教師交代給幼兒,需要獨立或合作完成的若干難度遞進的任務。這些任務將數概念活動過程串聯起來,成為幫助幼兒實現有效學習、教師實現有效教學的支架,這與“支架教學”理念一脈相承。
案例中設置了“跟著老師一起說出自己在隊列中的排序”“教師指導下根據車票找自己的車廂座位”“獨立根據房卡找房間”三個任務,分別指向的目標是“能夠運用單個序數表達”“能夠運用2個序數表達”“能夠獨立運用序數解決問題”。從單個序數到2個序數,從教師示范指導到獨立完成,難度遞增,逐漸撤離外部提供給幼兒認識、運用序數的支架。
3.游戲操作:幼兒實現數概念自我建構的好方法
“游戲操作”是對“遞進任務”開展的主要形式。所謂“操作”,即強調幼兒在活動中要“動”起來,直接經驗是處于前運算階段幼兒認知發展的重要助力;“游戲”是對“操作”的修飾,“游戲操作”可稱為“在教師引導下以材料的自由操作為基礎、以幼兒的發現學習為特征的教學方法”。[5] 突出數概念活動中“操作”的趣味性。
案例中“排隊上車”“找位置”“找房間”,都是幼兒利用準備好的教具,以類似于親身表演來完成任務,并帶有競爭性、益智性。角色游戲、表演游戲、益智游戲、體育游戲等游戲類型都可以與“操作”實現有機結合。
三、操作要點:活動設計參考路徑的三個注意點
第一,故事情境的創設,需兼顧幼兒興趣、活動目標、幼兒已有經驗。故事情境創設的關鍵在于發揮“先行組織者”作用,是一種促進幼兒學習遷移的策略。要期待其發揮作用,首先在于故事要符合幼兒興趣,如幼兒耳熟能詳的童話、動畫、生活情境等,否則無法激發幼兒的內在動機;二則應該與活動目標相關,案例中各個環節比較自然地蘊含數概念,過于牽強則勢必影響遷移效果;三則要符合幼兒已有經驗,如此才能成為幼兒接收數概念新知識的路引。
第二,遞進任務的設計,要注意難度層次、發展適宜、過渡銜接自然。難度層次即由易到難地安排幼兒數概念活動中的任務。所謂發展適宜,就是說遞進任務難易度應該符合年齡段幼兒身心發展特點,《指南》中“數學認知”中對3~4歲幼兒的要求是“體驗和發現生活中用到數”,4~5歲是“感知和體會有些事物可以用數來描述”,對5~6歲則強調“能發現生活中許多問題可以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6]這是把握數概念活動任務難易度的參考依據。此外,還應注意任務間自然地過渡銜接。如“排隊—找位—找房間”三個任務,根據故事發展一氣呵成。
第三,游戲操作的執行,應把握材料充分、指導合理、組織形式靈活。首先,操作材料必須準備充分,包括種類、數量以及結構特征等。其二,教師角色是指導者,要緊緊把握“幼兒遇到困難時”“發生爭執時”“活動需要提升時”三個干預時機,合理運用集中示范、親身參與、個別指導、評價提示等形式進行干預。其三,組織形式應靈活,教師示范與幼兒示范相結合,小組合作操作與幼兒獨立操作相結合。最后,操作中根據年齡段適當強調記錄和表達,幫助幼兒用多種形式嘗試運用,進而實現數概念的深入理解。
需要說明的是,“將幼兒數概念活動設計為具有故事情境和遞進任務的游戲操作活動”作為一種參考性的路徑,有利于應對活動中抽象性和具象性之間的矛盾,一定程度上幫助幼兒園教師避免走極端。但事物的矛盾和矛盾方面都在變化著,該路徑并非絕對通用,需要幼兒園教師酌情采納。
參考文獻
[1]張淑瓊.幼兒園教育活動的設計與實施(第2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270.
[2]林崇德.學齡前兒童數概念與運算能力發展[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0,(02):67-77
[3]張奇.學習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189.
[4]劉焱.幼兒園游戲教學論[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297.
[5]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EB/OL].教育部網站,2012,(10).
責任編輯 滿令怡